谈金融危机与中国雕塑的再发展

2009-05-21 05:31孙胜银
雕塑 2009年2期
关键词:雕塑家雕塑艺术家

孙胜银

自去年起,在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风暴已经波及到世界各国,至今未见转机。在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主要是危及到虚体经济的层面,而对于其他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则是直接影响到实体经济和社会营生的层面,直接影响到生产和生活必需部分的交换和消费,更不消说对于文化和艺术产品的市场消费。近半年来我们感知,无论是北京的艺术区,还是上海的艺术区,抑或各艺术拍卖行和各地画廊所构成的市场,都呈现出较为冷淡和萧条的景象。许多雕塑家出于创作和营生成本的考虑,纷纷作出保守的做法,以应对当下艺术市场的暂时困境。我们知道,需要制作空间和材料及加工成本的雕塑艺术,尤其容易受到经济的影响和市场的制约,除少数雕塑家的作品有着较为看好的市场需求之外,整体市场的回转未见端倪。当下的经济态势对于雕塑市场的消费心理及成交状况的直接影响是可见的。

然而,事物的发展与变化促成的影响和结果都具有两面性或多面性意义。经济领域的失衡与动荡,也往往会促使艺术家个体对于艺术文化发展的价值意义做出思考。我们看到,金融危机带来的社会危机对依靠手工技术和有限的市场而营生的艺术家来说是严酷的打击,在这样的时期,除了艺术家自身的努力和社会力量的辅助之外,政府在特殊时期的支持和决策也是十分重要的。如上个世纪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遭遇严重的经济危机,众多企业和公司倒闭,大量人口失业,艺术家自然受困其中。然而,当时由罗斯福执政的美国政府针对这种非常时期的困境,果断采取有力的“新政”以遏制金融市场的寡头势力,扩大出口和内需,发放贷款和救济金以利于刺激消费和救助社会弱势群体。其间,政府出资或促使信贷机构借贷资金接济众多艺术家,给他们创造机会为美国大城市的公共空间创作艺术作品,以强化全民的艺术审美素养并大力塑造国家文化形象,并先后设立国家和州政府以及民间的各级艺术基金组织,以鼓励和长期发展公共艺术事业。这为大量艺术家提供了就业和发展的机遇。当下的中国政府为应对此次世界金融风暴的侵袭和影响,也在刺激消费改善民生方面做出成绩,这在特定领域也意味着中国当下的城市基础性建设和相应的城市文化景观与公共艺术的建设将占有一席之地,可为雕塑艺术家的介入提供较多的机会。应该说,在近两年的城市公共环境、公共设施和公共艺术的社会需求中,定会给有志于此道的雕塑家、设计家提供许多机会。当然,在中国至今尚没有公共艺术的“百分比”立法的条件下,还有待于政府和社会方面在公共艺术的建设资金、作品遴选方式及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制度化和整体性的建设。但应该看到,客观上近20年来中国雕塑家在文化和经济地位上的整体生存境况已大有改观,不少雕塑家也在多年来中国城市化建设的持续发展中得到了客观的经济益处,这些雕塑家在承接公共工程的同时也大都拥有院校教职或公司成员的收入背景。重要的问题在于我们现在如何来看待和调整在市场滑坡下的雕塑家的心理和态度。

实际上,遇到问题的时候恰是利于人们进行较为理性思考的时候。许多雕塑家在近20多年来的市场征战中,出于物质利益的驱动和甲方意志的需求而确实“生产”过不少劣质雕塑或垃圾雕塑,给当今的城市文化景观及公共艺术的现状造成许多缺憾,客观上给公共社会的艺术文化事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这种情形和其中的问题是需要所有的雕塑家去扪心反思的,不可推卸责任的。这就需要雕塑家在艺术的职业意识、环境意识和社会意识上提升自己的修养和责任心,以便为社会提供更为优秀的作品。

从一定的角度来说,眼下艺术市场的不景气也恰好给雕塑家带来休整和思辨的时辰。中国城市景观雕塑整体上与世界同类雕塑的成就相比,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和差距,如在雕塑的创新性、科技性、人文性、生态性、互动性等方面。近20年来中国许多城市雕塑在形式和观念上显得老套而似曾相识,不少搬弄国外及国内他人的样式或稍加改动表现语言和手法一般沿用传统雕塑的概念和经验,缺乏对于现代科技中对于声、光、电、风等能效的创造性运用;许多城市雕塑与城市的历史文化及地域精神缺乏应有的关联,而往往是作为环境效果的点缀或文学叙事式的铺陈,在雕塑已经超越单一的审美效用的当代,国内一些大型雕塑及群落的创作缺乏环境生态意识,很少考虑雕塑及其场域的落成对于当地水系、湿地、动植物资源以及与人的行为方式之间产生的内在关系;许多雕塑尚停留在自身独立孤傲以供人仰面观瞻的态度上,缺乏与社会公众产生互动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这些并不都是投资方造成的问题而是需要当代雕塑家去认真思考和回应的问题。另一方面,以上的一些问题也反映在当代架上雕塑方面。中国近30年来在架上雕塑创作的现代转型方面的实践和探索尚欠深入。有意味的是,近年雕塑界举行了一些类似干“回到架上”的探索性小型雕塑展,以期强化雕塑队伍自身的艺术修养和现代意识。中国现代雕塑在形式语言和文化观念上的现代转型过程中还需继续深化并做出自身的创造性努力,并把这些有益的艺术经验也转化到公共雕塑的创作之中,使得我们的个体性(小众性)的架上雕塑与社会性(大众性)的公共雕塑这两个范畴的艺术呈现出更高的学术水准和更切近时代的精神。

其实,当雕塑走出古典传统,服务于宗教文化和贵族文化之后,就一直面临着如何使它融入到现当代社会多元文化中并展现雕塑的时代特性的问题。在西方自杜尚、波丘尼、博伊斯、汉斯·哈克及奥登伯格等现代艺术家的演义和探索之后,雕塑和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已经走出了一般的纪念性、说教性或唯美性的单纬度的价值观念,走出了纯粹学院式及精英式的发展方向,使得雕塑艺术在更为宽广的叙事手法和更为自由的文化观念的驱使下去为多样社会对象服务,显然,一部现代雕塑的发展史为我们当代雕塑家的前行之路留下了诸多可供参见的坐标体系。使我们更有理由相信,雕塑在当代发展之路上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需要我们去结合本国本土的情况加以实践。笔者以为,除了以上提及的架上雕塑和公共景观雕塑之外,当下需求的具有艺术价值的工艺品、旅游文化纪念品、建筑构件及与环境空间结合的装饰艺术品等,这都需要雕塑家积极介入,而非使之流于平庸。这对于打造国家和地方的旅游经济,体现民族文化形象和地域性的人文精神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实际上,这也需要我们的雕塑家的知识、兴趣和能力趋于丰富性和多样性,在拓展自身艺术空间的同时也适应社会经济及消费文化的合理需求,为雕塑家的生存和发展拓宽道路。

总而言之,危机也同样寓意着契机,路是人们走出来的。不断地反省和自我修整将有利于人们的再出发和再创造。自勉、自律和自强是雕塑家发展路上的必备品格。我们相信,风暴过后是蓝天,只要我们为今后更好的发展做好足够的准备。

猜你喜欢
雕塑家雕塑艺术家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雕塑家
自然雕塑
当代雕塑家作品
当代雕塑家作品
当代雕塑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