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识燕归来

2009-05-21 05:31陈再见
草地 2009年2期
关键词:门楼雏燕榕树

陈再见

燕子比蝉先一步到达村庄。告别年关的喧腾,村庄略显寂静和萧瑟,人们或多或少笼罩在某种失落的情绪里。尽管,春天已经到来。随着料峭的春风润物细无声地沐浴,乡野的早稻开始分蘖,迎风沐雨,淡淡的气味,仿佛深夜的窗棂溢出的幽光,游离村庄。就在这时候,燕子来了,说不出具体是在哪一天。总之,在某个清晨或黄昏,嘎吱一声打开门楼的柴门,或者扛锄走在回院的巷子里,唧唧唧,几声清脆空灵的鸣叫闯进了耳朵,像柔软的指甲在触碰,遁声抬头,就看见,三五只燕子,在巷道的电线上,在屋顶的飞檐上,在残败的电线杆上,精神矍铄,全无迁山徙岭舟车劳顿的疲态。这一瞬间,心情突然会很好,说不清为什么,感觉有点迎得故人归。

接下来,就会目睹燕子一系列重拾家园的忙碌。不知道它们每年入住的窝是不是同一个,这个问题曾缠着母亲问了很多年。直到我十五岁那年,母亲说,你哥哥去深圳打工已经十年了,你见过他回家时会不认识自家的门楼吗?我才知道,燕子和人一样,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家。尽管去年的窝完整无缺,勤劳的燕子也会大兴土木的翻修一番。那些日子,燕子削瘦而灵敏的身影经常往返在田野和屋檐之间,伴着欢快的鸣叫,把整个村庄搞得热闹非凡,调动了农人和孩子们的情绪。农人在田里有成群的燕子相伴,消掉了寂寞,而孩子们却竞先追逐起燕子的身影,熙熙攘攘,一天下来,难免会被燕子嘴里叼的泥土洒落一身。

不知是从什么时候起约定俗成,村人对燕子的尊重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种尊重甚至远远超过了我们对同族同类的尊重。还有哪种鸟类能被允许把脏兮兮的泥窝明目张胆地垒在人们的眼皮底下呢?没有。从小,老人就教导我们,不要去伤害一只燕子,即使它们从你的头上一掠而过时准确无误地把屎粪拉在了你的头颅上,即使它们老从野外叼回各种污泥杂草和虫尸弄脏了你的院子……我们精心制作的弹弓和百发百中的弓技不能瞄准一只燕子。我们可以到村外的山林捕杀一竹笼的白鹭鸶和鸪鹚回家,却不被允许捉一只小小的燕子回家,否则,准会挨骂挨打。

当然,也有叛逆的时候。大概也是物极必反,对燕子的尊重越大,某些对其产生伤害的心理也就越强。旁无他人的时候,一只悄然而立的燕子常常能引起我的注意。由于长期处在养尊处优的生活环境里,燕子对人缺乏戒备心理,有时,在触手可及的地方,比如一个瓜棚寮子,一架晾衣物的竹竿,一截电线,一处垣角,都可以成为它们阖目养神的场所,一呆就是一大会儿,静悄悄的,比谁都安详自在。虽然如此,想要上前抓一只睡眠中的燕子难度还是很大,因为只要人一靠近,燕子凭着天生的警觉就察觉到了,倏地一个箭飞,逃了。这时,只有我的弹弓能派上用场。我曾在自家的院里射下过两只燕子。一只只是受了轻伤,我把它偷偷的养在被窝里,后来弟弟向妈妈告了密,当然难逃一顿打骂,最后放飞那只燕子时,它的翅膀还趔趄着;另一只被我射中脑袋,吐了一小滩子血,死了。当时我一下子慌乱成什么似的,心里悔恨到了极点,又怕被母亲发现,于是,我赶紧把它拿出村外,一路上,我将它捂进衣服里头,生怕让人看到。可怜的它被我草草地埋在了一棵榕树底下。事后,好长一段时间,我幼小的心灵一直难以平静,好像犯了多大的罪似的,见人都不敢抬头。那绝不是杀死一只鸡一只鸭所能比拟的。

今年春天,我回村小住了几个月。有一次,没事到村外逛逛,逛着逛着就逛到了那棵榕树下面。这么多年来,那棵榕树好像没有长大,依然是小时候见到的那样枝叶稀疏,老干虬曲。我用脚揣了揣当年埋下燕子的地方,发觉那地方已坚硬无比。想想那天,我用五个手指一下就挖出了一个坑。十几年的变化如此巨大。不变的是,燕子依然每年准时地到达村庄,只是数量在逐年减少,没了以前的浩荡。这时几只燕子停落在榕树的杈桠上,沉默不语,仿佛有什么心思。它们会不会是当年目击一只同伴被击落的那几只?不是的,时间不会允许它们活到现在。也就是说,它们不可能知道它们的身子底下埋着一只它们的同类。尽管那只燕子有可能是它们的爷爷奶奶或曾爷爷奶奶。想到这,我怆然折路回家。

其实,今年归来的燕子并不是去年离去的那只。长途的南北跋涉致使它们的寿命短暂,大部分时间,它们都消耗在了飞行的路上。然后到达一个地方,随遇而安,住了下来,修修窝,孵蛋生雏,养育孩子,春天一过,它们就阖家北上,路上,燕子父母可能就死了,只留下孩子,继续北上。来年返南时,孩子已成了父母,和它的父母一样死在了路上,留下孩子的孩子继续南下……按我这样的理解,一只燕子根本就不可能两次到达同一个地方。如果这真是这样,那么,我们关于燕子认识回家的路认识自己的窝就只能说是一厢情愿的说法了。

尽管如此,我还是会选择相信母亲的说法。

应该说,我是相信母亲的言外之意。漂泊在外多年,每次回家,无论是在朦胧雨天还是在深更半夜,我都能准确无误的摸到自家熟悉的门楼。有些东西永远不会变,变的是人。

村庄里的孩子都是坐在门楼长大的,可以说门楼是一个长者,一年一年,见证了我们的成长,直到最后目送我们远离家园。小时候,我们在门楼学习,做游戏;更小的时候,我们在门楼蹒跚学步,牙牙学语;而每年的春天,我们都会在门楼看檐下的雏燕,看它们嗷嗷待哺的样子,看燕子母亲为孩子而忙碌,最后看它们一天天长大,直到展翅起飞。有的时候,母亲也会和我一起站在门楼仰脸看泥窝里的雏燕探头而出,然后三言两语的议论一番。妈妈总爱说,等今年的燕子飞走了,一年就又过去了。似乎,在母亲眼里,燕子地来去足足要横亘一年……

雏燕学飞的那些日子,村庄被蒙上了一抹黯然的气息。妈妈会把新鲜的饭粒撒在屋顶上,让燕子啄食,就当是饯别的餐宴。

该走的还是走了,只留一个窝。燕去窝空。

我想,对于燕子来说,南北两地,哪里是故乡并不重要,或许哪里都是故乡,或许哪里都不是。而那云遮雾障,携妻带子艰苦跋涉的往返之路,有时却成了真正的家园。

某天,清晨醒来,我变成了一只燕子,领着自己的妻孩,和信仰,唧唧唧,轻装上路……

责任编辑:杨琴琴

猜你喜欢
门楼雏燕榕树
雏燕
一棵榕树能成林吗
教师节自题
选择
前门楼子九丈九
榕树
肖汉斌
乐东古门楼
清唱
榕树军团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