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蓝天不是梦

2009-05-21 10:09
甘肃教育 2009年8期
关键词:王伟兰州市城区

李 峰

又到春季开学时,当许多孩子高高兴兴重返校园的时候,他们——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农民工子女,却很难高兴起来,因为他们不得不遭受求学上的种种不公,承受城市孩子无法想象的种种压力,有的辗转求学于一所所学校之间,有的不得不辍学,有的只能在条件简陋的民办学校中追寻自己的梦想。

现状: 农民工子女上学有点难

——教育公平对农民工子女仍是奢望早在200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就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教育部门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的子女要“一视同仁”。 2006年3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也明确要求输入地政府要承担起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并按照实际在校人数拨付学校公用经费。城市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与当地学生在收费、管理等方面同等对待,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向农民工子女加收借读费及其他任何费用。甘肃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有关政策,为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做了大量的工作。兰州市城关区规定除学校服务半径内人口密度大的学校无法接收农民工子女外,其余学校必须接收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七里河区还专门安排了11所公办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就学。据甘肃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兰州市已有近3万农民工子女在城区就学,2006~2008年仅城关、七里河两区接收就学的农民工子女就分别达到18757人、20544人和19927人。

尽管如此,教育公平对许多农民工子女来说仍是一种奢望。兰州市教育局规定,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必须有“四证”——输出地政府开具的证明、公安局签发的暂住证(居住满一年时间的)、房产证或租房证明、街道办事处查验过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才能到暂住地附近的公办小学、初中就读。而实际上,即使持有“四证”, 农民工的子女要想进条件不错的学校也非易事。从庆阳来的李军旺就遇到了这样的难心事。他在市中心一家商贸公司工作,租住地附近有一所小有名气的小学,去年秋季开学时,他带着各种证明满怀希望地领女儿去报名,但磨破嘴皮学校也不接收,即使掏借读费也不行,无奈只好舍近求远送女儿到比较偏远的一所学校上学。

由于兰州市城中心中小学本片区内学生较多,无法容纳更多的农民工子女就学,大多数农民工子女不得不像李军旺的女儿那样去城区内基础薄弱的学校或城乡接合部学校上学,而这些学校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普遍比较薄弱,管理水平、教学质量都不是很高,这一现象说明农民工子女实际上还是享受不到与城市孩子平等的就学条件。

——借读费是挡在农民工子女面前的一堵墙《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都明确规定,城市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与当地学生在收费、管理等方面同等对待,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向农民工子女加收借读费及其他任何费用。尽管有法律规定,尽管中央三令五申,可一些学校一方面仍以各种理由将农民工子女拒之门外,另一方面仍在向农民工子女收取借读费,有的学校甚至要求一次交清几年的借读费或者变换花样向农民工子女收取赞助费。借读费、赞助费对经商做生意的农民工来说尚可接受,而对那些在建筑工地、生产企业和服务行业工作的农民工而言,则是一堵挡在面前的墙。从事工程安装的四川籍农民工许建民送儿子上学时,被要求一次交清小学6年的2400元借读费和1200元赞助费,对此他感到很无奈:“我们农民工,每天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吃着最不好的饭,干着别人不愿干的活,领着比城里人少得多的工资,按说我们对城市的贡献也不少,为什么我们的子女上学还要比城里人多交钱?”

对于收取借读费、赞助费一事,很多学校都讳莫如深,不愿多谈,只是一再表明自己完全是按照有关规定行事,至于《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有的校长表示从未听说过,有的则说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但还没接到上级的文件。

——“择优录取”提高了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门槛目前,在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三令五申下,一些学校不敢明着拒绝接收农民工子女,便打着“择优录取”的幌子,以入学考试的方式提高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门槛。家在天水农村的贺彩霞夫妇都在务工,今年将女儿接到兰州读书。开学已一周多,女儿到哪里上学的事情让贺彩霞很是犯愁。她告诉记者,自己住在一家口碑不错的小学附近,一开学就立刻找到了这所学校教务处,为女儿报名。然而,学校给予贺彩霞的答复是:对前来报名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将进行考试,优秀的学生可以留下来读书。而贺彩霞的女儿成绩过差,因此不予录取。

——歧视让农民工子女无法承受心灵之痛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方式的差异,产生心理失衡,敏感、自卑,存在心理不健康的隐患。很多教师反映:“农村的孩子到城市上学,经常会被城里孩子嘲笑、挤兑。有的农村孩子普通话不标准,根本不敢开口讲话,也不跟城里孩子一起玩。要不一个人呆在教室里,要不放学赶紧回家,很难和大集体融合在一块。”从浙江苍南县到兰州做生意的王福根,就是因为儿子王伟受不了同学们的嘲弄,开学不久只得怀着复杂的心情将儿子送上了回家的列车。

在兰州打拼十多年的王福根,经营着一个小有规模的建材商店,没上过几年学的王福根下决心要将儿子培养成文化人。去年,他将儿子从老家接来,托关系好不容易进了附近一所学校。王伟第一天去上学时,满脸的兴奋,发誓要赛过城里的孩子。但是下午回家时,却像霜打的茄子一样蔫头蔫脑。王福根一问方知,王伟朗诵课文时,由于方言的原因,遭到了同学们的讥笑。王福根安慰儿子以后会好的。没想到以后的日子更让王福根无奈,班里的孩子好像专跟王伟过不去,常常跟在王伟后面学他说话,原本活蹦乱跳的王伟像对什么都失去了兴趣,一天到晚一声不吭,除了吃饭就是睡觉。最后,在王伟的要求下,王福根决定将儿子再送回老家上学。

原因: 学校也有难念的经

——学校大班额现象严重2004年秋季起,兰州市5个城区就近接受农民工子女就学,由于城区教育规划是按照城区人口规划来设置,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逐年增多,城区中小学大班额越来越严重,兰州市主要城区大部分小学人满为患,有的教室课桌甚至摆到了后墙根。城关区班额超过60人以上的班级占全区班数的31.13%,班额严重超编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生活造成诸多影响,也滋生了许多不安全隐患。可还是有许多农民工陆续过来给孩子报名,学校表示实在没有办法接收。

——经费支出压力增大根据国家与甘肃省有关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就学的政策,不再收取借读费,学校的教育成本大幅度提高,学校、城区教育部门经费支出压力增大,筹措办学经费的困难越来越大。但义务教育投入又是按照片内适龄儿童人数划拨,没有包含这部分人员子女,流入地管理原则与财政投入制度存在矛盾和制约。据调查,学校人头公用经费的划拨以上学期末人数为标准划拨,学期初转进的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本学期将无法享受公用人头经费,只能挤占其他学生的教育经费,增加了学校的负担。同时,由于人头公用经费要层层划拨,无法及时划拨到学校,影响了学校的正常运转。

猜你喜欢
王伟兰州市城区
CHARACTERIZATION OF RESIDUATED LATTICES VIA MULTIPLIERS*
长沙市望城区金地三千府幼儿园
兰州市园林绿配置模式
阳光少年的飞驰年华——兰州市第四十六中学轮滑社团活动掠影
金霞早油蟠在保定满城区的表现及栽培技术
兰州市艺彩少儿美术作品选登
Convection: a neglected pathway for downward transfer of wind energy in the oceanic mixed layer*
福田要建健康城区
《兰州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8月起实施
对淮安市城区河道生态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