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楼式思维

2009-05-21 10:09卞瑞鹤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大棚蔬菜

卞瑞鹤

李楼乡,这个人均只有半亩地的农村乡镇,以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让人们见证了农业产业化产生的巨大推力。

瓶颈

“今年菜价不错,我的一棚黄瓜已经卖了两万块钱了。”洛阳市洛龙区李楼乡北王村村民史铁船身后是洒满了三月阳光的田野,在过去的三个月里,他收获颇丰。

李楼乡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东南部伊、洛河冲积平原,西与洛阳市区仅3公里之距。

10年前,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也正是李楼乡发展的桎梏。李楼供水水源地,日采能力16万吨,满足了洛阳市一半的用水需求。这个“大水缸”显然不能受到污染。发展工业的设想在这里止步。

看着周边乡镇突飞猛进的发展,李楼乡的人们眼睛里盛满了渴望。

如何引领全乡5万多名群众在2.5万亩耕地上种出希望,是摆在李楼乡人民政府面前的一个难题。

变则通。李楼乡党委、政府决定把引领全乡发展的目光定格在发展蔬菜产业上。

2009年4月1日,在洛阳市四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农业专家王义军。提起李楼乡的蔬菜产业,年过花甲的王义军显得兴奋而自豪。

王义军对研究蔬菜种植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从露天种植到简单的塑料薄膜,从骨架大棚到日光温室,李楼乡蔬菜种植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他的引领。

“1980年代末,李楼乡开始出现大棚蔬菜种植。看到大棚蔬菜种植收益高,不少群众也纷纷建起了大棚。但建大棚成本高,经济条件差的农户大都心有余而力不足。”王义军对记者说。

“1995年左右,乡政府开始在思路上给予引领,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在资金上给予扶持,从那时起,李楼乡的蔬菜种植逐渐走上规模化道路;特别是从2005年开始,短短3年时间,李楼乡蔬菜大棚数量猛增。”李楼乡主抓农业的副乡长李恒军指出了李楼乡蔬菜种植规模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政府的正确引领和有效的资金扶持使李楼乡蔬菜种植形成了规模,形成了特色,形成了品牌。”

破茧

提起李楼乡蔬菜产业发展现状,李楼乡人民政府乡长李建很是平静。在他看来,有了付出,取得成绩是水到渠成的事。

“要想使蔬菜种植取得最大收益,蔬菜产业化是必经之路。要走产业化道路,强化配套设施,连片种植,规模发展是必经之路。”但李建同时强调,思路是明晰的,但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

资金短缺是一个难题。

想让村民种植蔬菜,必须为他们提供相应的便利条件和环境。浇菜要修井,卖菜要修路;种植设施蔬菜前期资金投入很大,许多村民不具备这样的经济条件。

资金补贴、无息贷款让乡财政捉襟见肘;蔬菜种植规模扩大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销售问题,为菜农提供必要的销售渠道同样需要资金投入。

土地流转也是一个难题。出去打工的和在外做生意的农户不愿意种植蔬菜,一户协调不了,土地流转就难以到位。

针对这些棘手问题,李建的回答简洁、明了:“资金不足慢慢来,能向区里申请就申请,申请不下来,乡里有钱了就往里补。钱要用之于民。”

“解决土地流转的关键,在于从思想上对群众进行引导,只要政府心里想着他们,为他们解决困难,让他们口袋里多装点钱,他们大都能以大局为重。”

2005年至今,是李楼乡蔬菜产业快速迈进的阶段。

4年来,李楼乡新打机井61眼,修复改造机井98眼;招商引资1000多万元,高标准建设了洛阳李楼蔬菜交易中心,配备无公害蔬菜检测设备,严把蔬菜质量关,年平均交易蔬菜15万吨,交易额7000万元,辐射周边20余个省市区市场;李楼乡农业服务中心每年都邀请洛阳市农科院、杜邦公司等科研机构、企业的专家对菜农进行农业科技培训。

为了把先进的蔬菜种植理念、技术应用到李楼乡蔬菜种植过程中,乡政府在全乡范围内推广了山东寿光日光温室种植技术。2008年,李楼乡在桃园村、向阳村通过土地返租形式,为每个日光温室补贴5000元,并协调信用社为新发展了日光温室的农户发放贷款1万元,由乡贴息一年。

仅2008年,李楼乡规划新菜田面积300亩,全年新建日光温室52栋,骨架大棚100栋,改造老菜田3500亩。

2008年3月,李楼乡成功举办了第一届蔬菜采摘节。对于李楼乡来说,这是一个盛大节日,许多国外游客也走进蔬菜大棚,亲身感受蔬菜采摘的乐趣。

成长

“李楼牌”蔬菜已经成为一个品牌,太平村的黄瓜、董村的番茄、万年青村的蒜黄……备受人们青睐。

随着蔬菜种植规模的扩大,李楼乡蔬菜种植、销售、深加工、循环利用的蔬菜产业链条也正在形成。目前,拉大、完善相关产业链条,使蔬菜产业效益最大化是李楼乡蔬菜产业的发展方向。

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有机蔬菜是蔬菜的三个级别,为了研究培育新品种,李楼乡除了与河南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合作外,还建立了自己的科研中心。作为河南省无公害蔬菜基地的李楼乡,新建的无公害蔬菜检测室,也确保了从这里走进市场的蔬菜全部合格。

洛阳李楼蔬菜交易中心,为菜农提供了良好的蔬菜交易场所,来自四面八方的商贩从根本上解决了蔬菜的销售问题,无论旺季还是淡季,这里的蔬菜都不会积压。

公司化蔬菜经营运作模式雏形已经显现。

“公司+基地+农户”是公司化蔬菜种植的基本模式。通过土地流转,把村民的土地租给公司,公司在蔬菜种植上统一技术、统一管理,在蔬菜销售上统一质量、统一包装、统一品牌。

“这种模式,有利于李楼乡蔬菜种植产业的整体优化。”洛阳李楼蔬菜交易中心陈留坤说。目前,李楼乡已经在夏庄村流转土地200亩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从种植到管理,从包装到销售,哪一个环节都需要人,对于出租土地的农民,我们将优先用工。”李楼乡党委、政府为出租土地的农户找到了出路,“这样一来,农民不但可以得到土地租金,又可以获得在公司工作的一份工资收入。”

订单种植,是李楼乡政府正着力为菜农开辟的另一条新路。

“如果哪家公司有意向和我们合作,一定要给我说一下。”这是李建嘴边常挂着的一句话。

河南是个大厨房,李楼是蔬菜生产基地,如果能与大型食品企业签订订单,李楼蔬菜产业发展将更加规范化。

“公司可以派人来实行统一管理,需要什么样的蔬菜,就让菜农种什么样的蔬菜。思念、双汇等食品企业将是我们未来的合作对象。”李建信心十足。

蔬菜深加工,科技含量是关键。

水资源,作为李楼乡的一个特色资源,如果能与当地蔬菜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无疑是一个绝佳选择。

现在,李楼乡与中国农业大学研究所一起合作的果蔬汁加工项目已经提上日程。除了果蔬汁加工,脱水蒜黄也是乡政府计划中的项目。

说起李楼乡的蔬菜产业链条,李建如数家珍:“废弃的菜叶、菜秆可以用来做有机饲料加工,腐烂菜叶可以用于生产沼气,沼气废液可以作为蔬菜的有机肥料,这样便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产业链条……”

方向

在相关文字中,记者看到了如下描述:来到乡野田间,感受田园风光;走进蔬菜大棚,体验蔬菜采摘乐趣;来到苏秦故里,感受远古文化;坐在古香古色的海神社,聆听宫廷乐音……

处在著名旅游城市洛阳近郊的李楼乡不仅蔬菜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李楼还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六国宰相”苏秦故里在太平村,楼村海神社的宫廷乐已经申报省级文化遗产。

李楼乡发展优势不言而喻。以蔬菜产业带动全乡的旅游、文化、服务、娱乐、餐饮等其他产业共同发展,打造繁荣李楼,是该乡5万民众的共同愿望。

一直陪同记者采访的李楼乡副乡长李恒军说:“不要单说成绩,乡政府工作现在仍存在许多困难和不足。招商引资、土地调整、调拨资金等问题,既需要全乡人民的理解和配合,也需要上级政府的指导和扶持。”

“我们现在就是要‘种下梧桐树,等待凤凰来。过不了几年,蔬菜产业给全乡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就会一并显现。”李建说。善于思考并不断实践的李楼乡人数十年的蔬菜种植历史,初现的新型农业产业链条都昭示了这个“蔬菜之乡”的未来走向。

猜你喜欢
大棚蔬菜
大棚妹子
大棚换茬季 肥料怎么选
谨防大棚房死灰复燃
蔬菜“涨疯”,咋了?
“难吃”的蔬菜也有“过人之处”
奇怪的蔬菜
原地翻建大棚 注意啥
蔬菜
别开生面的候机大棚
新型温室大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