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定位

2009-05-21 05:31关志霞
魅力中国 2009年5期
关键词:咏雪词句文言

关志霞

这两天教授《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两篇文言文时,忽然想起一次教研会上教研员提出的一个问题:文言文到底要教什么,怎么教?

是啊,文言文到底要怎么教?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一直存有这样的困惑:若一味字词句串讲,落实语言因素,文言教学往往就变成了文言词句和语法章法的分析;倘若一味关注文章情感、态度、价值观,又无法落实学生文言能力培养。正所谓“死于章句,废于清议”。游走于两难之间,颇费思量。

于是我有意识的通过这两篇文言文的教学,想初步探求一下答案。

《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这两则文言文篇幅都不长,又都是叙事性的,文字不深,文意容易理解。但是面对的毕竟是初学文言文的七年级学生,文言字词学习不要放松,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否则教学会流于空疏浮泛。这样,我对这两堂课都作了以下的教学程序设计:首先安排学生自己结合课下注释,弄清文中词语句子的基本意思,掌握文意。其次,安排课文诵读,复述故事,直至基本成诵。再次,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咏雪》中两个比喻哪个好,作者态度如何?《陈太丘与友期》中,陈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以此进行文本探究,把握文本;最后,再感情朗读。

整个教学过程就这样分步走下来,进行的相当顺利。在这两节课的第一步学习中,我都先划定一些必背文言字词,比如“拟、骤、因”(《咏雪》)“乃、不、期”(《陈太丘与友期》)等字词,区分君、家君、尊君词义,强调儿女古今含义的不同、强调通假字“不”等。第二步,在理解基础上,让学生复述故事,熟读课文数遍成诵。第三步进行时论,调动学生自身生活体验去感悟文章内容,比如讨论《咏雪》中的两个比喻“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哪句更好并说明理由时,同学们的发言积极热烈,依据自己的经历所见分别对“撒盐空中”“未若柳絮”来进行评价,并要求学生自己也对印象中的雪进行创新比喻。而第二课时《陈太丘与友期》中讨论到陈元方是否该“入门不顾”时,更是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我就尝试着让意见不同的孩子们扮演文中的陈太丘、友人、陈元方三个角色,让他们进入情境,通过换位思考,体验当事人的心境,这样取得更多的体会,达成共识。这样通过调动孩子的生活积累,激发他们的真情实感,学生就真正走进了文本,文章也就学透了。朗读时我能够听得出孩子们对文章情感的把握是准确到位的。

这样安排教学,我的意图十分明确:第一步学习落实文言词句教学,“言”是“文”的载体,理解了文言,方可弄懂文章;第二步的学习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又回归于文,反复诵读复述故事。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第三步的学习通过讨论问题、揣摩咀嚼文章语言深入文本,以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等等方而。既落实了语言,又超越了语言,还原文本的原始状态,让文言文学习具有生命气息。由此我想文言文教学也脱离不掉教读一般文章的规律:由文字到内容、由内容到文字,多次反复阅读、理解逐步深化,有言有文方可。

我归纳成以下两点:

一、以文为主。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离开文言字词学习,文言语体就不再存在,也就谈不上文言教学。因而,教学应以文本为主,落实文言字词,融会贯通;中学教材中的文言文是历代名篇佳作的荟萃,最能代表中国语言与文化的辉煌历史,语言精炼工整,简洁高雅,内蕴丰厚,要求背诵篇章文段,培养语感,必不可少,以期学生做到有意识地积累、感悟、运用。文言文的内容反映的是历朝历代的价值观念与文化取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因此要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二、文道合一。中国古代文化是我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古代文学作品是时代思想精华的结晶,是人类精神文明宝库中极为灿烂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人借作品抒发对乡土的眷恋,对园家的执著深情,这种乡国情结,是民族自尊、自信、自爱和民族凝聚力的心理基础,表现了一种至可宝贵的民族情怀。古人借作品抒写友情,深味人生,这种人生的感悟抒发了向往生命永恒、对生命的珍视与热爱,更是文学遗产中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是社会的润滑剂。也正缘于此,我们这些教学工作者都要肩负起发扬光大的责任切不可忽视作品的深层底蕴,要担负起生命之重,承传民族精神。

猜你喜欢
咏雪词句文言
汗不敢出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咏雪》说课稿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以《咏雪》为例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