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仁义礼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

2009-05-22 09:22邓福田
广西教育·C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仁爱论语人文精神

邓福田

[摘要]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是人类极其宝贵的共同精神财富,在儒家文化的仁、义、礼中体现着现代社会积极的社会价值和道德价值取向。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充分利用儒家的仁义礼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育,是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儒家仁义礼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

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正确处理自我与人、自我与物、自我与己的关系上。因此,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可从实现大学生人生自我超越、人性自我完善、人格自我塑造三个方面人手。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是人类极其宝贵的共同精神财富,在儒家文化的仁义礼中体现着现代社会积极的社会价值和道德价值取向,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充分利用儒家的仁义礼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育,是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儒家的“仁”与大学生的人生自我超越

自我与人的关系实际是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个体与国家、民族的关系,是大学生人生观的具体体现。正确处理这些关系,大学生才能实现人生的自我超越。儒家的“仁”从伦理学的角度,说明人是如何超越自我的道理。

(一)仁:实现自我超越的行为方式。“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其基本思想就是“仁爱天下”,就是要通过“仁”的方式,营造和谐的氛围,使人们用仁爱的胸怀和仁爱的行为去共同实现充满爱心的社会,共同达到充满爱意的人生理想。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仁爱天下的根本。在《论语·雍也》篇中,子贡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回答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哪仅仅是仁啊,简直达到圣人境界了,即使是尧、舜也难以做到啊。孔子进一步阐述了仁的根本,那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与他人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仁爱天下的原则。据《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主张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应该宽宏大量,宽恕待人,这是仁爱的原则。

“克己复礼”是仁爱天下的方式。颜渊问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认为,仁爱天下,可以通过约束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来实施。因为一旦每个人都能约束自己而使言语行动合于礼,那么天下也就归依于仁了。

作为一名大学生,要实现人生的自我超越,就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处理好自我与人的关系,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个体与国家、民族的关系。这是实现人生自我超越的基础。

(二)大学生的人生自我超越:坦然、进取、仁爱。仁爱不仅是一种人格情怀、人生境界,同时也是一种非常具体的行为方式。这样的大气度、大智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育的结果。那么,大学生应该怎样提升自己的修养,实现人生的自我超越呢?

一是要以坦然的心态面对生活。孔子认为,人格修养的三个重点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其中仁者不忧就是说,真正有仁心的人,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因而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不会纠缠于小的得失。这样,他就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不会受环境动摇。每天都行走于世间百态之中的大学生,要让自己没有那么多的忧伤、忧思、忧恐、担忧,就要以仁的大胸怀坦然对待生活、对待人生。这是大学生人生自我超越的前提。

二是要以进取的精神对待人生。在《论语·泰伯篇》中,孔子的学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所肩负的责任很重大,并且所要走的道路又很遥远。他把实现仁的理想作为自己的责任,这难道还不重大吗?为此而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大学生只有具备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才能自强自立、勇于拼搏、勇于进取,才会刻苦努力、锲而不舍、学而有成、报效祖国、报答父母。这是大学生人生自我超越的动力。

三是要以博爱的心胸包容社会。“仁”字在上古时代已出现,古人释为“相人偶”,意为二人以上的人与人之间亲密友善的关系。孔子继承了仁的基本内涵并作了重要发展,明确指出仁的基本精神是博爱。博爱是一种境界,是每一个大学生修身立德的根本。有了博爱之心,才能以平等的眼光对待社会各阶层的人,关心地位低下、生活窘迫的人;有了博爱之心,才能够同情那些不幸失学的孩子,而珍惜当下,发愤努力;有了博爱之心,才会出于对耕作者辛苦劳作的感激,节约一餐一饭;有了博爱之心,才会自觉地维护社会公德,用博爱的心胸包容社会,用善来改变恶,用爱来化解恨,用温情来驱散冷漠,力求实现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其乐融融。这是大学生人生自我超越的目标。

二、儒家的“义”与大学生的人性自我完善

自我与物的关系,其实就是一个人如何对待身外之物,如何处理自我与物质利益的关系、取与舍的关系,这是大学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大学生人性是否完善的具体体现。

(一)义:人性完善的表现。义者,宜也,就是要符合社会的正确要求,在利益面前摆正位置、处理好各方关系。儒家认为,尊德乐义、以义待利是人性完善的第一个表现。儒家承认谋取物质利益和追求幸福是人们共同的欲求,但这种欲求的满足必须符合义。据《论语·里仁》,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在儒家看来,欲求只是人们为维持生存的一种低层次需要,除此之外。人还有一种更高层次的需要。这就是对义的追求。《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当贫富与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义。对大学生来说,尊德乐义、以义待利,就要正确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免沦为物的奴隶,丧失心灵的自主,进而迷失自我,丧失真正的自由与幸福。

儒家认为,崇义尚道、舍生取义是人性完善的第二个表现。当义与生存矛盾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而取义”。《孟子·告子上》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孟子在肯定生命宝贵的同时。认为“义”比生命更可贵。儒家这种崇义尚道、舍生取义精神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民族精英报效祖国、献身祖国。继承和光大儒家这种精神,对完善大学生的人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人性的自我完善:取之有道、知足常乐、持志养气。在当代商品经济非常发达的社会里,大学生如何才能不被物质利益所迷惑,实现人性的自我完善呢?

一是取之有道。利是每个人每天都要面对和需要的,关键是如何去取。孔子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都爱财,这是人的天性,但君子取财有道,取财的途径是正当的。当代大学生追求自己的利益应该在法律、道德等允许的范围内,不能为追求利益而背信弃义、违背社会道德准则。这是人性自我完善的基础阶段。

二是知足常乐。知足常乐就是客观地认识和准确地判断自己已经实现的目标和愿望,并充分肯定目前的状态,从而在利与义面前始终保持愉快、平和的心态和清醒的头脑。大学生要知足常乐、适可而止并不是要他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固步自封,而是要对现有的收获充分珍惜,对目前的成果充分享受。而这也是对现有潜力的充分发掘和对自己人性的不断完善,从而为今后的创新和进步提供平台。知足常乐是大学生人性自我完善的提升阶段。

三是要持志养气。利对人的诱惑是巨大的,没有足够的勇气很难抵挡利的诱惑。这就需要树立高远的志向。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孟子指出,“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志,即人的志向、信念与追求,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气,即浩然正气,孟子认为浩然正气是用义培育出来的,没有义它就会软弱无力。在孟子看来,一个人树立了远大的志向,就像三军有了主帅一样,就能使“浩然之气”充满全身。浑身充满力量,行动就有了内驱动力。因此,大学生应树立远大理想,而不应计较个人一时的得失。这是大学生人性自我完善的保持阶段。

三、儒家的“礼”与大学生的人格自我塑造

自我与己的关系,其实就是与另一个自我的关系,就是如何认识自我、不断进行自我调节,使自我的心与身、自我与社会达到和谐的境界。从而实现理想人格的自我塑造。

(一)礼:人格的外在表现形式。礼是道德和人格的外在表现形式,它显示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文化素质和人格魅力,以礼待人,按礼行事,正是道德高尚和人格魅力的反映。儒家提倡的礼,不仅仅是制度、礼仪和规矩。它同时也是一种道德行为及其修养方式,是一种人格魅力及其形成方式,这种方式主要体现在温良恭俭让上。具体而言,温,即温和的态度。《论语·季氏》:“君子有九思:视恩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其中“色思温”意思是待人接物的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温和的态度才能使自己的意见易于为别人所理解和接受。良,即善良的心理。善良是人类全部道德的基础。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种最基本的道德实际上都是建立在善良的基础之上的。恭,即恭敬的行为。孔子认为,君子应以一种恭敬、谦让的行为与别人交往,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的尊敬。俭,即朴素的作风。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这就是君子。让,即谦让。孔子深刻意识到谦让在君子人格中的重要性。他对他的学生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论语·泰伯》)。儒家认为,温良恭俭让的核心是礼。否则“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意思是一味恭敬而不懂礼法就会烦劳、忧愁,过于谨慎而不懂礼法就会显得胆小怕事,只知道勇敢而不懂礼法就会鲁莽惹祸,心直口快而不懂礼法就会尖锐伤人。可见,恭敬、谨慎、勇敢、直率,如果不讲礼,不受礼的约束,就会变得不文明,就会影响君子的形象,影响理想人格的实现。

(二)大学生人格的自我塑造:谦让、克己、慎独。大学生要吸收儒家礼的精华来帮助完成自己的人格塑造,那就要求外要谦让、克己,内要慎独。

一是要谦让。礼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主要表现为“让”。大学生要做到谦让,首先要谦虚,不妄自尊大,不骄傲自满,遇利能辞让,治学能下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有所作为。其次要宽容,对非原则性问题不要斤斤计较,能够以德报怨,宽容大度。谦让体现了儒家所倡导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优良品德,谦让的结果必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与和谐,而“和”正是儒家所致力追求的“礼之用,和为贵”的理想境界。因此,对大学生而言,谦是一种态度,让是一种行为,做到谦让,才堪称谦谦君子。这是大学生完成人格自我塑造的第一步。

二是要克己。克己指自我克制、自我约束。孔子一贯主张以礼驭情,以礼约束自己言行,多次批评感情用事,不能克制冲动的鲁莽行为。他对学生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论语·颜渊》)指出若不能克制一时冲动往往会干出伤害自己和亲人的蠢事,这是很不明智的。他还说:“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论语·阳货》)意思是说,只好武勇,不爱学习就不能以礼驭情,容易感情用事。难免闯祸。孔子十分重视“克己”,认为只要每个人都能够按礼的要求来克制、约束自己,就可以使人人成为君子,全社会也就可以弘扬仁道,实现理想的大同世界。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时期,血气方刚,容易冲动,遇人遇事容易急躁,因此要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是完成人格自我塑造的第二步。

三是要慎独。慎独就是在个人独处的场合也要严格要求自己,警惕内心深处尚处于萌芽状态、未引起旁人注意的错误意识、不正当的私欲或不正常的情绪,并自觉地用礼即社会道德规范加以约束,使之回复到正常状态,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可见,“慎独”是一种比“克己”自觉性更高的道德修养方式。如果说克己表现为“行律”的话,那么慎独就是一种“心律”。慎独既是道德目标,也是修养方法,作为大学生应该努力做到“慎独”,达到“慎独”的境界。这是完成人格自我塑造的第三步。

猜你喜欢
仁爱论语人文精神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论“仁爱”与“兼爱”之异同
《论语·为政第二》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