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院校人文课程体系的初步构建

2009-05-22 09:22刘莹莹
广西教育·C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人文学科课程体系人文

刘莹莹

[摘要]重视和加强人文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高职院校应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结合学校实际,精心设置人文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加强隐性课程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文课程体系构建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人文”一词都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关于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的观念;一是为了培养这种理想的人(性)所设置的学科和课程。学科意义上的“人文”含有两层涵义:一是理想人性,二是对这种理想人性的培养方式。教养与文化、智慧与德性、理解力与批判力这些一般认同的理想人性,总是与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古老文化传统的认同,以及审美能力和理性反思能力的培养联系在一起,语言、文学、艺术、逻辑、历史、哲学总是被人看成是人文学科的基本学科。因此,笔者认为,人文学科的基本功能是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塑造人,使人形成理想信念、民族精神、道德风尚和行为规范。

一、高职院校人文课程体系缺失的原因

21世纪,我国教育进入了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教育规模急剧扩大,高等职业教育也因此得到迅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职业知识和技能,与普通高校相比,其更注重实践性、应用性人才培养。受传统办学观念和就业压力的影响,当前,某些高职院校有意无意忽视人文教育,其专业设置和课程都是单纯的业务教学,这导致高职教育在人文精神方面的缺失较为严重。这些学校往往以社会适应性作为高职教育的根本尺度,否定了人的发展,忽视了人的心灵完善与精神的完整建构。这也暴露了高职教育的一个弊端:从根本上强调人对社会的适应和强调人面向社会的发展,却忽视了人的生存本身,缺少对人本身深入的关怀。强调知识,但没有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予以应有的人文关怀。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所言:“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使人成为“人”。其次才是“才”。怎样使学生在科学文化、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及艺术修养等人文教育的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发展,是高职学生全面成才的关键,也是关系到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

二、高职院校人文课程体系建设的初步构想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教育、构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已刻不容缓。对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人文学科课程设置

在过去的职业教育实践中,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基本是沿用高等专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而高等专科教育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又沿用普通本科的人文教育课群体系和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一般称为学科系统化的课程模式。但是实践证明,这种学科系统化的课程模式并不适用于高等职业教育,这是因为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存在如下差异:(1)学制不一样。高职学制在缩短,时间在减少。(2)学生不一样。高职学生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求知欲望等方面与普通院校的学生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3)要求不一样。高职学生人文教育不可缺少,但在人文知识的多少、人文知识的结构、人文知识的应用等方面与其他院校的学生相比,其要求应是不一样的。因此,高职人文教育应有其独立的人文课程体系。对于高职院校从人文学科课程的设置,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设置传统的人文学科。例如: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以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提倡修己安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自强不息等精神和价值观念;道家则以其对人性的关注,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对培养人豁达的心胸、乐观的人生态度起着积极作用;哲学、艺术等领域往往包含了某种深刻的主题,贯穿着对社会、人生和其他对象的一种理性思考。这些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将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有助于达到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防止学生人性的异化、扭曲。

2.参照企业的人文要求设置相应的人文课程。高职教育主要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因此,企业要求员工具备什么样的人文素质,也应该是高职人文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由于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思想、道德、性格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要求也不同,因此,不同的系别、专业还可以根据不同的企业文化结合专业特点开出相应的课程,例如:职业道德修养、现代礼仪、企业文化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传统的古老文化与现代优秀的企业文化相结合,可真正理解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之间的深刻贯通与渗透关系。

3.设置隐性的人文课程。人文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应注重隐性课程的作用。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正规课程而言的,它包括了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和创设良好人文环境两个方面:一是营造一个适合学生人文精神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如果学校有一种良好的科技、人文交融的文化氛围,对学生就能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更新和增加教学设施和图书资料,加强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设施的建设,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陶冶情操、升华精神。二是举办各种人文讲座、文化艺术节、开展各类竞赛等。吸引学生主动而广泛地参与,营造生动而健康的人文氛围。还可以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拓展人文教育的空间,深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参与、思考、体悟,进而将书本中学到的人文知识内化升华为最持久、最深刻、最高尚、最健康的人文精神。

(二)教学团队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1.提高专业技术教师队伍的人文知识。如前所述,人文教育应是一个包含着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在内的全方位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养成过程。不仅学校领导和人文学科的教师承担着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责任,而且其他课程的教师也担当着对学生进行人文渗透的职责。高素质的非人文学科的教师队伍更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强大力量。古人对教师的要求是“道德文章,堪称楷模”,即要求老师不仅在学术上而且在人格上都是学生的榜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无时不在以其自身的素质感染和影响学生,让素质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

2.加强不同课程教学中的人文渗透,实施全方位的人文教育。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如果能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将专业学习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正确引导学生把做人与做事结合起来,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许多专业技术课程本身承载着丰厚的人文价值,例如:专业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和操作程序时,可以通过对专业技术发展的追溯及前景的展望来关注历史、社会、文化与人类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反思技术的应用给自然、社会及人类带来的危害;介绍学科发展中优秀科学家献身真理的感人事迹,以激发学生产生崇高的正义感与社会责任感;介绍学科中与当前国计民生密切关联的知识,以激发学生献身于造福人类与社会的热情。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人文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重新审视并超越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和过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的教学要求,应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建立人文教育教学的评价体系。高职教育中人文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可考虑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针对必修课和选修课,可在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给分,要求学生必须取得规定的学分方可领到毕业证书;二是制定学生基本人文素养考核办法(包括基本的道德认知、道德评价和应知应会的基本人文知识),考核成绩可纳入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三是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制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如三下乡等)的加分办法,规定学生每学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社会公益活动,以及学雷锋做好事活动等必须达到一定的时数,并由有关机构出具鉴定。对达到规定时数者给予评分,作为是否能够获得这份良好工作的考核项目或硬性指标。

(责编黎原)

猜你喜欢
人文学科课程体系人文
人文
“人文价值再思考与中国的人文学科体系构建研究”专题研讨会
别再这样为人文学科辩护了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人文绍兴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人文社科
人文学科文化及其影响大学生发展能力的基本理路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