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顿《c小调奏鸣曲》的学习与探索

2009-05-25 09:59
钢琴艺术 2009年2期
关键词:休止符海顿小调

孔 丽

众所周知,海顿的大多数钢琴奏鸣曲以其明朗、乐观、幽默而富民间气息的音乐风格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演奏方面则应具备灵活的手指及手腕功夫,手指的跑动均匀而有颗粒性,指触干净、清晰,音色饱满明亮等等。但在海顿中期的奏鸣曲中,却有数首小调作品,内涵较为深刻,充满力度对比及戏剧性变化。c小调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首,是海顿1771年、39岁时所作。这是他全部钢琴奏鸣曲中唯一的一首c小调作品,无论是深刻丰富的音乐内涵,还是高超的写作技法,都堪称是上乘佳作。分析、演奏这首作品,对于理解海顿成熟期的钢琴音乐风格及钢琴语汇是十分有益的。

版 本

要学会识别版本。好的版本最能反映出作曲家的创作意图。笔者手里的版本是根据克里斯塔•兰登(Christa Landon)1972年编辑的维也纳原始版,由上海音乐学院周薇翻译,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四册《海顿奏鸣曲全集》。该套版本中,兰登采用了荷兰音乐目录学家安东尼•范•霍博肯(Anthory Van Hoboken)的编号,共收录了海顿全部62首奏鸣曲。c小调是第33首,作品编号为Hob.ⅩⅥ/20。

背景

18世纪60至70年代,是西方钢琴艺术史上古典时期的开始。70年代,海顿受到德国文学界掀起的“狂飙”运动和以C.P.E巴赫为代表的北德乐派“情感风格”的影响①,使得一向中规中矩为贵族趣味展示古典音乐风格的海顿写出了与其基本风格迥然不同的作品。还有数首充满戏剧性情感的弦乐四重奏及e小调与升f小调交响乐作品,也是在这一背景下创作的,所以这些器乐化的创作思维在本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同时,新兴的意大利喜歌剧,也使当时的作曲家认识到,器乐创作也应模仿剧中人物的歌唱与对白,特别是模仿普通人的情感和语言。所以,钢琴音乐中的旋律及音调也具有了歌唱性与宣叙性的特点。此外,槌击钢琴(fortepiano)的发明和推广应用,也为海顿的创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钢琴与古钢琴的本质区别是,演奏者可通过指触的变化直接改变钢琴的音色、音量。乐器性能的改善,使海顿在这首作品中能够以pp至ff的力度层次来表现戏剧性的因素,在100小节的第一乐章中所用力度记号次数如下(括号中的力度为编者所注):

pppf fzff cresc(pp)(p) (f) (ff)

21716 7 211 461

从上可知,海顿1771年使用的钢琴已具有了很好的表现功能。翻看一下全集可发现,1771年前,即第33首之前的奏鸣曲作品中,几乎没有任何力度标记,这说明本曲之前的奏鸣曲大概是受古钢琴的局限或曲风的原因,还无需力度标记。而本奏鸣曲是海顿所注第一首真正的钢琴奏鸣曲②。

奏法

从谱中的长短连线及尖跳音等演奏法标记来看,海顿对连断奏法的要求相当细致,连断奏法的表情意义直接反映了古典时期乐器演奏的审美趣味。从旋律、和声、织体的写作上,还可看出海顿是以器乐化思维来表现深刻的思想内涵的,其中无论是弦乐器的运弓法、管乐器的吐音法,还是声乐的发声法,都是靠这些奏法的标记来实现的。所以要认真研究其连断奏法的表情意义。此外,力度、装饰音、休止符及延长音、和声、转调、终止式等都是其钢琴语汇中的重要成分,也直接与演奏法相关联。下面就以第一乐章为例分析其艺术表现手法及相应的演奏技法:

奏鸣曲式,c小调,中速,拍子,共100小节。主要运用了基本主题动机的发展手法。

呈示 部

主部主题(第1至8小节)由两个平行的乐句构成。右手动机a是一个下二度的叹息音调,由小连线连接,犹如小提琴的一次运弓,起、收用手腕带动;左手动机b是一个上扬的分解八度,与右手的叹息音调相呼应,带有疑问的语气,其小连线尾音的“· ”,是一个较弱力度层次的语气重音,不可太跳,用拇指向上拨奏。a是主动机,在后面的连接部、副部、展开部中得到充分发展。

从谱中可见句法的构成为大波浪中隐含着中波浪,中波浪中隐含着小波浪,小波浪中隐含着小小波浪。音乐进行中的大小波浪产生的张弛感是显而易见的,就好像语言中字、词、句的关系,有抑扬顿挫,且句读分明。其断连奏法,主要靠指尖和手腕的配合,指尖是发音吐字的部位,触点有大小深浅之分,手腕上下左右的旋动,则是大大小小的“呼吸”。短短8小节的主题,表达出叹息、哀怨、疑问、惊异、无奈、果断坚定等丰富的情感。另外,左手不是一个简单的伴奏,仅控制住音量就可以了。要想象成弦乐四重奏中大提琴的运弓。应手练习,把不同的语气、分句、张弛搞清楚,同时,还要考虑左右手的平衡及对应关系;旋律中的装饰音,不仅有装饰性功能,更有强调本音语气的作用,在后面的连接部、副部与展开部等处的各类装饰音,同样具有装饰性和表现性功能,在音乐形象的塑造方面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装饰音的头一音都要在拍子上;八分休止符及四分休止符,除了有句间停顿换气的作用外,也有表情性功能,有疑问、惊叹的意思。见下表:

连接部(第9至26小节) 包含了三个不同的结构单元。充满了力度对比、连断奏法的对比、音乐材料及调性的对比。音乐表情丰富,左右手如乐队般遥相呼应,是最具戏剧性的部分。

第9至14小节在降A大调上,如乐队全奏般坚定乐观的乐句,与小提琴般柔美流畅的乐句形成对比,前句连,后句断,两句的力度为f与p,这不仅是音量大小和连断的对比,更是张与弛、乐观与柔美的情绪对比。乐句间的八分休止符颇具表情性,有问与答的意义。随后,这一素材又在降B大调重复了一次,音区提高了五度,声音应比前面更明亮些。第14小节小提琴声部的三次强弱变化及切分节奏,使旋律的紧张度加强,有一种气喘吁吁、透不过气的感觉。

第15至18小节右手双音下行的动机,奏法如管乐的吐音法,语气十分生动,其十六分小音符,是个语气重音,要清晰,在拍子上。左手的奏法如大提琴的两次运弓,不可弹成。第18小节三个声部同时半音级进上行,这种半音化的和声在古典时期的表情范围内是相当具有紧张度了,加上f的力度更显示强烈的倾向性。这种半音和声的用法在后面的展开部与再现中还有6次之多。

第19至25小节十六分音符的断奏乐句,使前面半音经过句带来的紧张情绪得以释放,音乐变得豁然开朗,但马上转入到弱力度的连奏中,婉转起伏的小连句重复了三次,似内心的独白,即彷徨不安,又疑惑不解。指要贴键,触键浅,很连,可用p、 mp、 p的力度层次,做出语气的变化。随后上行的三连音经过句带来了兴奋与激动,要用指尖断奏,粒粒干净清晰。而后,充满了哀怨之气的宣叙调以adagio的速度,使前面的兴奋与激动得到缓解,速度不可太自由,应按时值比例,旋律气息要长,至第25小节是降E大调的属和弦的分解,力度为pp,可用弱踏板,第26小节的延长音处要为后面的情绪做好准备,不可松懈。

副部主题(第26至31小节)充满了力度对比,坚定果断。在降E大调上。附点及三连音节奏的运用极有动力感。小连音尾音上的“▼”仍然是一个较轻力度层次的语气重点,用指尖拨奏;第28小节中回音的运用使音乐在坚定果断中透出了一些轻松与幽默;力度在f与p之间变化数次,至第31小节,力度为f f,激动的情绪达到高潮,此处四分休止符的运用非常有戏剧性,使音乐在高潮处戛然而止,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休止处的情绪仍要保持在f f的力度中,不可松懈。这里的和声为降E大调的半终止KV7,开放着,期待着解决到主和弦上。

结束部(第32至37小节)在降E大调的主和弦上开始,十分轻松愉快,又回到了海顿所惯有的乐观幽默之中。右手的三十二分音符的结束动机十分幽默诙谐,小音符要在拍子上,略强调些。第37小节以一个忧郁叹息的动机做结束,和声为正格的不完满终止,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

展开部(第38至68小节)作曲技法运用得极精彩。音乐充满了戏剧性变化及情感的张力,充分体现出“狂飙精神”对海顿的影响。共有三个部分,分别运用了主部、结束部、连接部的材料,在下属方向进行了大胆自由的转调。要认真读谱,研究其力度布局、连断奏法、乐句乐段之间的转调手法及终止式的处理。

第38至46小节的主题材料在降E大-f小-降A大-降b小上的展开。三个乐句是2+3+4的平行而不方整的结构,a、b两个动机在左右手交替出现,每句的前半句以连奏上行模进,具有很强的张力,后半句则以下行断奏,又使情绪缓和下来。这种由奏法、力度、和声、调性带来的张弛感,一句比一句强烈,可谓高潮迭起,至第45小节达到最高点,第46小节的“”起到了缓冲的作用,激动的情绪在此得以释放,但音乐内在精神不可松掉,仔细倾听声音的延续,既要保持在前面的情绪中,又要为进入新的乐段做好心理准备。

第47至65小节是结束部材料的展开。尤其要注意转调及终止式的处理。此外,还需注意几个问题:

1.左手的三连音音型贯穿始终,使音乐活跃而有流动性,但它是个伴奏背景,要控制住音量,用non legato奏法,指尖贴键,小颗粒,并配以手腕旋转的小动作,小指把低音突出些,以刻画出一个长的终止明确的低音线条。

2.该部调性布局——降b小-降D大-属长音-降e小-降E大-g小是下属方向的频繁转调。各调内部的和声安排均为Ⅰ-Ⅴ-Ⅴ-Ⅰ。这种调性及和声的布局,既显示了外在的色彩变化,又保持了内部和声语汇的统一。写作手法很有特色。第52、53小节,左手降e小调的属持续音是个八度的二分音符,其后没有接主和弦,而是又加了一个二分休止符,这一写法,在情绪上造成了极精彩的效果。类似的还有第64、65小节左手,g小调的四分音符的属音加上四分休止符,同样造成了突然的转折与收束的效果。要仔细倾听和声、终止式及转调带来的不同情绪变化;右手幽默诙谐的结束动机在不同音区、不同调性上的转换,要有表情和语气的变化,例如问与答、明朗与暗淡、迫切与更迫切等等。

3.第55至59小节的新材料,是三个歌唱性的模进句,很有魅力,每句的“起-走-收”要清楚,指尖贴键,内心歌唱,以腕“呼吸”。

4.第61至62小节,双手连续的三连音跑动句,加上半音上行的模进及cresc至ff的力度,把音乐推向了全曲的高潮。cresc在海顿中期奏鸣曲中较少运用,在这里的用法,一是为“狂飙精神”表达的需要,二是乐器可以制造出这一效果。这个高潮在第65小节突然被四分休止符打断。第三部分连接部材料相继在d小调与c小调上闯入,并直接进入再现部。

再现部(第69至100小节)以主调c小调贯穿到底,表现出全乐章调性的统一,在情感的表现上比呈示部更为即兴开放。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这首奏鸣曲中,海顿已经能够驾轻就熟地运用基本主题动机在展开部和再现部作丰富的变化。值得一提的是,这一乐章中,大量采用了巴罗克式的模进手法来表现情感的张力,在结构上多为三乐句或三乐段的非方整性布局,半音化和声及转调手法大胆自由。如第8小节第一拍上的拿波里六和弦的运用,第26小节、第46小节属和弦上的自由延长,都产生耐人寻味的效果。展开部中结束材料在不同调性上的转换,使音乐情绪愈渐热烈而又丰富多彩。还有在高潮处的休止符及延长音所造成的戏剧性效果等,充分体现了其高超的写作技法。

据说海顿创作这首《c小调奏鸣曲》是在一场重病初愈之际,所以曲中充满了悲怆的戏剧性情绪。不论这是不是他的创作导因,从其大量的力度记号,具有丰富表情意义的休止符、延长音、装饰音、连断奏法等钢琴语汇中,都不难看出其内心情感表达的强烈欲望和“狂飙精神”在其作品中的反映。

注释:

①“情感风格”,指18世纪中叶以北德音乐家C.P.E.巴赫、J.G.缪特尔等为代表的作曲家的风格,他们追求艺术表现的真情实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的风格。

②这里所说的“第一首真正的钢琴奏鸣曲”,参见由克 • 兰登编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海顿奏鸣曲全集》前言。

猜你喜欢
休止符海顿小调
音乐家收学生
和声小调音阶
音止意不止,声断情不断
音止意不止 声断情不断
善是养生
善是养生
音乐家收学生
Colorful you
愿你以梦为马,随处可栖
画说乐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