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语文教学应当放飞的风筝

2009-05-25 03:15戴林东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5期
关键词:素养语文教师

戴林东

一、课堂期待的定位

期待,是指行为主体对行为对象产生的意念的牵引和精神的驱动,它是引发行为主体产生有效行为的积极而活跃的心理动因。期待心理的形成基于其他人、事、物的影响,其重要性在于引发和促动主体的实践活动。在期待的心理状态下,主体行为的产生是自觉自愿、自然自律、主动积极的,因而也是高效的。对语文教学而言,期待不是教师的专利,它是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双主体多维生发出来的心理动力,是在教学运行过程中师生相互影响、双向诱发而生成,并寄托在语文资源实体中力求实现的内心希望。

人只有在充满期待的状态中才会有乐趣和热情,才会孕育巨大的潜能。语文教学如果能够营造出符合师生双方需求的期待效应,生成期待的科学内容,建立期待运行的合理机制,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培育出期待的良好心智,将会充溢出教学互动的生气和活力,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益。相反,就会导致语文教学畸形异化,使生动的语文课程资源风化成“枯枝败叶”、“死灰烂草”,不但对学生健康的语文学习心理的形成造成严重障碍,而且对教师语文素养的持续发展也极为不利。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一直没有注重营造良好的期待效应。期待发生了错位:教师有期待,而学生无期待;教师拥有期待权,而学生失去了期待权。教师的期待由于没有学生的期待与之交相辉映,不但难以成为教学运行的动力,反而常常变异为教学发展的阻力。教和学达不成平等的关系,教左右着学,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内容的实施、过程的推进,全都取决于教。如果将语文教学的目的仅仅看成是语文知识的传授,那么在教学关系中发挥教的决定性作用,也许可以达成“传授”的目的。但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还有更深层次的指向,比如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仅靠教师“搬运工”似地去“搬运”语文知识,那是不可能奏效的。教虽然左右着学,但无法保证学的正常运行,“左右”往往变幻成“束缚”、“强制”、“威逼”、“棒喝”,甚至是“扼杀”。语文课堂教学变成机械、呆板的固定程式,谈不上“双边”活动,更谈不上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的发展。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从良好的期待效应中寻求力量源泉。首先要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运行创设良好的期待氛围,实现期待的正确定位,形成多维期待效应。语文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是实现师生双方共同发展。从这一角度讲,语文教学中的期待,是在教学互动关系中形成的师生双主体多维辐射的心理趋向:一方面表现为教师对学生外向期待和教师对自己内向期待,另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对教师外向期待和学生对自己内向期待。在语文教学良性关系中,教师对学生充满美好期待,用热情去催发学生理想幼芽,用智慧去点燃学生期待之火,从而使学生鼓起生命的风帆,在语文海洋中破浪前行。所以,我们要彻底更新思想观念,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形成学生良好的期待心理状态的运作规律,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充满着期待,以增强语文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彩色的期待一旦在语文教学中生成和放飞,教和学之间便填实了沟壑、弥合了缝隙,通过对语文资源的采集、评价、吸收和创新,形成双主体个性化的语文素养,同时成为推动语文教学顺利发展的动力源泉。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不再是单方面指向学生的标准和教条,而是师生之间心灵的契合、情感的交融以及思想、观点的激烈碰撞、相辅相成和创新提升。

二、教师期待的归真

语文课堂教学期待的错位是由教师期待错位直接导致的,使语文教学方向偏了轨,给素质教育的快速推进埋下了隐患。

教师期待的错位表现为:(1)只存在外向期待。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仅有对学生的期待,而无对自己的期待。在对自己没有期待的教学氛围里,教师的任务就是一味地将书本知识或既定的经验、社会价值标准“传输”给学生,期望学生按照社会认同的价值标准体系或教师的意愿去完成格式化的发展。教师认定自己的期待是社会价值标准的“模板”,所“传输”给学生的思想、观点、见解、方法等绝对正确。在失去质问和创新的情境下,教师在辛勤的忙碌中忽视了自身的专业发展,不少人在教学奉献中“智慧宝囊”逐渐地干瘪下去,陷入知识和能力日渐萎缩的尴尬局面。(2)单方面逼向学生。在教和学的关系中孕育出来的期待往往只是教师意愿(成人化、程式化、格式化)的表达,他们逼着学生按照既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审视世间万物和人间万象,按照自己的指向循规蹈矩。教师成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宰。(3)期待内容不科学。教师对学生往往生发出灰色的期待:学生要“听话”、“乖顺”,对老师不能有一丁点的“怀疑”和“拂逆”。教师期待的目标是让学生成为“应试能手”,在考试中夺得好成绩。教师的期待蒙上了浓厚的功利色彩,使学生成了语文教学的“牺牲品”。(4)期待无运行策略。教师对学生期待信息的传递方法也极其简单:往往是强行“填塞”和“灌输”,逼迫学生一味的接受和认同。但由于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性,教师的期待在“复制”给学生的过程中显得苍白无力。

新课程改革急切地呼唤教师期待的归真。教师期待实现归真,语文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便能顺利地形成,语文教学也就能“旧貌换新颜”。教师期待的归真体现在:(1)内容上:教师要更新观念,生成崭新的期待思想。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武装头脑。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不再是维系于考试和分数,而是指向于学生个性化、自主性地发展语文实践能力,将期待的指归定位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2)形式上:教师要民主开放,形成互动的期待关系。教师不但要对学生充满期待,而且要放开束缚,让学生大胆生成美好的自主期待,鼓励学生对文本、老师、社会等产生广泛的学习期待。教师还要对自我充满期待,坚持学习进修,加强科学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专业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操作能力,以保障学生享受优质学习支持服务。

三、学生期待的放飞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期待没有得到关注,失去了生成的机会和空间。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地跟着老师学,凭着死记硬背的工夫就可以考高分,成为“好学生”。如果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超出了教师的期待,就会遭到斥责和棒喝。比如教师教育学生:“武打、言情类作品在文学价值上不太高,所以同学们不宜多读。”而偏偏有些学生读金庸、读琼瑶比读鲁迅、读冰心要痛快淋漓。如果这种状况被老师知晓,学生便会遭殃。在期待难以自主生成的不自由的学习中,学生活蹦乱跳的童心窒息了,美好的心灵之花凋萎了,奇妙的

想象之火闷灭了,闪烁的思维之光消失了。学生在这种学习状态下,文本上作者的观点总是无懈可击的;文中的人物好就是好、坏就是坏,复杂的人物性格被教师按照一定的模式刻削得呆板平整。学生面对的语文世界脱去了多彩的“霓裳羽衣”,优美的情弦喑哑了亮丽的音符。学生没有自己的期待,就等于失去了自我的本性和自主的权利,也就自然而然地丧失了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应当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期待情境,让学生点燃心中期待之火,迸发出语文学习的期待激情,放飞心灵期待的风筝,从而使学生形成主体内部学习动因,养成自主、自觉地学习语文知识、打好语文基础、提高语文应用能力的良好习惯。教师要学会营造学生期待的诱导和催发机缘。

语文教学应当着力从以下几方面放飞学生的期待:(1)对素养提升的期待。语文教学要以“人文观”引领“基础观”,从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追求飞跃到对人的基本人格素养的追求。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人的语文素养的“可操作系统”,而人格素养则是人的语文素养提升的归宿。通过语文学习,学生的语文知识丰富了,语文应用能力增强了,语文素养提高了,这些就成为学生形成个性化人格品质、提升自主性人格素养的“奠基”工程。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就有了更高、更远的期待,就有了贴近自己本性的美好期待。(2)对观点生成的期待。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要获得期待的“觉醒”:对文本的学习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掌握字、词、句法、艺术手法,理解主题思想;更重要的是要在学习文本以后能够形成自主的期待,生成自己的思想认识,张扬自己的恩维个性。处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或者“穿新鞋,走老路”,轻视、忽视学生思想观点的生成;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一味地放纵学生“奇思怪想”,热衷于创新“作秀”。这些都不是正确的期待。(3)对真情抒发的期待。不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不感兴趣,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没有激发出学生的真情。学生的学习缺失了真情,就谈不上主动和积极的学习。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当“以情动人”,着力培养属于学生自己的情感。应当鼓励学生“沉”人文本海洋,“扑”进作者心田,尽情吮吸文章情感的“原汁原味”,将自己的生活背景融入文本,在情感体验过程中自然地形成期待效应,抒发具有个性特点的主体情感。这样,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就等于经历了一次情感陶冶。(4)对个性释放的期待。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应该期待自己个性的释放。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当解开学生个性发展的缰绳,让学生在充满期待的情境中生成、发展和张扬自己的个性。学生对文本资源中符合自己期待、贴近自己个性的内容最感兴趣,在对感兴趣的内容认真学习的过程中,寻求培育自己个性的“温床”。学生的个性释放主要体现在思想创新、观点生成和方法探求等诸方面。思想、观点和方法的生成、创新能够凸显学生的个性期待;反之,学生个性期待愈强烈,思想观点的碰撞就愈活跃,新观点形成的可能性就愈大,学习方法的运用就愈科学,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也就愈顺利。

猜你喜欢
素养语文教师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