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

2009-05-25 04:25徐青梅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4期
关键词:大学生活动学生

【摘 要】 本文分析了社会实践活动对促进大学生能力全面提升的重要作用,指出了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措施:1、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工作管理运行机制;2、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费保障;3、完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4、建立奖励机制,完善活动体系。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当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我国就业形势任务十分严峻,为此,2009年1月7日,温家宝总理专门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采取七项措施,着力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并在提升毕业生能力上,要求所有高校都要确保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育的必要延伸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理论知识转化,提高自身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充分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意义,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制约社会实践主要因素显得尤其重要。

一、社会实践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对其思想政治方面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让他们提前走出校园,接受改革开放大潮的洗礼,有助于大学生开拓视野,坚定信心,明确方向,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知识、报效祖国”中去。

2、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拓展能力素质的重要平台

当前,中国大部分高校虽然采取了很多措施与社会环境接轨,但依旧是一个相对封闭、独立的环境,针对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能力素质培养还不能达到实际岗位的需求,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办公业务能力等就业必备的素质,大学生必须要在实际的工作中得到锻炼、拓展。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拓展素质、开阔视野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实践平台,对大学生尽快适应毕业后的工作岗位发挥着重要作用。

3、社会实践是实现大学生社会化的必由之路

人的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自然人转化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角色、有着健康人格的社会人的过程。对于社会而言,人的社会化在促进人的发展的同时也将促进社会结构的完善和发展。对于个人而言,只有实现社会化,才能适应社会生活,才能使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发展,才能最大程度发掘和发挥其潜力和积极性。因此,大学生社会化是他们全面成才的重要标志和途径,而社会实践则是实现大学生社会化的必由之路。

二、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因素

1、个人因素

当代的“80、90后”大学生,大多数以独生子女为主,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香饽饽”,许多大学生家庭背景较好,在家里娇生惯养,自身依赖性很强,自我评价普遍偏高,而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缺乏吃苦精神,不愿到农村一线和厂矿等基层工作,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对参加社会实践的热情普遍不够,主体意识不强,认识不到社会实践对其成长成才的重要性,而有经费支持的同学却多数把社会实践当成旅游,实践报告东抄西凑,应付学校的检查。另外,在大学校园里,一些大学生缺乏就业危机意识,从未主动培养过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也没有想过把社会实践当成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空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抱负,缺乏“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准备,将很难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

2、学校因素

许多高校已利用寒暑假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但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许多高校普遍将社会实践看作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只重视对学生的理论教育,不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没有具体的工作安排和组织,对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没有将社会实践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联系起来,将其编入课堂体系;没有根据社会实践的具体要求和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设计一系列社会实践内容以供学生参考和选择,只有在即将毕业时才给学生找单位实习,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短缺及实践基地建设不足,导致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机会不多,不少大学生找到工作后很难适应工作岗位。

3、社会因素

地方政府未能很好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政策,没有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承担应有的责任,没有从缩短人才培养周期、提高行业人员素质和社会劳动生产力的角度积极为社会实践创造条件,在食宿、安全及活动的开展方面没有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支持,有些单位甚至把参加实践的大学生当成廉价或免费劳动力。而受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虚拟网络的侵蚀,很多学生在节假日选择了游玩,能力素质没能得到提高,却染上不少社会上的不良习气,与社会实践的初衷背道而驰。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措施

1、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工作管理运行机制

笔者认为,要把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纳入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学分,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时间和任务要求,使社会实践活动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期间,原则上,本、专科一年级学社会实践以了解和认识社会为主;二年级学员以到企业、院校等单位实习,三、四年级学生及研究生以利用所学专业为实践单位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为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可学习借鉴西安外事学院大规模实施的2+1模式,其模式主要针对高职、大专学生,安排学生在3年学制中,两年时间用于系统的文化理论教学,最后一年为学生顶岗实习期,让学生以工作者的身份参与岗位工作,学习、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该院建立的五大实习基地,已促使2009届60%的应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协议,是一个良好的范例。

2、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费保障

对于大学生的各种社会实践,要在经费上给予有效保障。为支持大学生的创新活动,可以建立创新基金,经学生申请,学校评估后提供一定科研经费。对于学生社团,学校既要加强引导和管理,还要加大投入,为其购置必要的器材,提供必要的活动经费,确保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3、完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

高校要注重社会实践的基地建设,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目标出发,根据结对合作、多向受益的原则,与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共建社会实践基地。结合专业课程进度并利用活动、科技学术活动、大学生社会工作、校园文化活动等作为选修课,并规定相应的学分。各课程指导教师负责编制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制定考核方法和标准。科目的设定应该体现合理性和灵活性,课程内容应本着注重实效和实事求是的原则,课程安排则根据学生的专业、年级、兴趣等特点进行分类设定。在教学形式上,要协调好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时间,集中在同一时间内进行,还可利用校园和社会教育资源。

4、建立奖励机制,完善活动体系

高校要建立健全社会实践活动奖励制度,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把活动与大学生素质拓展结合起来,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成长需要、素质教育要求及社会人才市场的评价机制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意识到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其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对带队老师、校外聘请指导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给予相应的课酬补助,并作为年度工作考核的参考依据。制定社会实践评比标准,将评比结果作为学生综合测评加分、奖学金评定、推优评优、推荐入党的重在校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其掌握进入社会角色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在实践中使其思想得到升华,走实践成才道路。

总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平台和窗口,高校工作者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中,要高度重视、严密组织、创新思维、完善制度,为大学生提供优质、良好的社会实践舞台,使学生能更好地与社会需求对接,一定程度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中国青年报,2009-1-8.

[2] 王国生,张静.西安外事学院:多机制为学生就业“铺路”,中国青年报,2009-1-9.

【作者简介】

徐青梅,陕西教育学院实习研究员.

猜你喜欢
大学生活动学生
“活动随手拍”
赶不走的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学生写话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