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非理性”就业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2009-05-25 04:25王志刚郝利君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4期
关键词:非理性就业成因

王志刚 郝利君

【摘 要】 随着大学生就业难度的不断增加,“非理性”就业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而化解之道,从大学生个人方面,要在学习生活中培养理性信念,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为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高校方面要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误区,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政府应增加就业岗位,要在相关政策上加以扶持。媒体也要从正面加强宣传,引导大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就业。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非理性”;成因;对策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及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焦点,引起了各方面的重点关注。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因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其中一些大学生在找工作时不经过综合比较、分析、推理和判断,而是凭直觉、情绪状态和潜意识中已经形成的片面主观观念去面对求职,在就业协议签订后几天或刚刚工作一段时间就违约,之后就一直处于失业状态,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大学生的“非理性”就业。

一、大学生“非理性”就业的成因

大学生“非理性”就业是当前特定形势和大学生中特定人群心理状况的必然产物,就业现状及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影响着“非理性”就业。它的成因可以归结为外部因素影响和内部因素影响。

1、外部影响

外部影响主要是当前的就业状况,就业状况的不乐观及相应产生的负面影响,增加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因而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了盲目就业的心理,导致了“非理性”就业现象的产生。

首先,我国的产业结构正进行着战略调整,面临着转岗分流的问题,因而对毕业生需求的数量减少、层次提高。特别是一些企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用人之道有了很大变化,他们更多的需要有工作经验的人才,能更快更好地为企业创造最大利润。以往政府机关也是大学生就业的渠道之一,但近些年来,随着机构精简,人员调整,不可能为毕业生大量的提供就业岗位。这些事实在很大程度上迫使毕业生主观上产生对就业的畏惧和盲目的心理,能找到工作已经成为多数大学生的最高求职期望,从而产生了“非理性”就业的现象。

其次,少数媒体片面的报道也是大学生“非理性”就业的一个外因。多数大学生在工作之前,社会经验和阅历都是非常少的,对社会上一些信息很难做出理性的判断,容易受到外界一些舆论的干扰,影响自己的就业观。特别是到了每年大学生求职高峰期,各大新闻媒体自然不会放过大学生就业这个年年热炒的话题,早早地就开始了各式各样的新闻报道,但报道的内容和角度却大多是剑走偏锋,专营新奇古怪。

最后,高校对就业率的要求也从某种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增加了“非理性”就业的人数。当前,提高就业率已经成为各高校的一个重大任务,因而不论是就业办的老师还是主管学生的辅导员都在不停地与毕业班的学生谈心,讲明当前的就业形势,督促他们尽早就业。从本质上讲,促进学生就业是一件对学生有利的事情,它能使一些在求职中处于迷茫和不惑的学生尽早做出抉择,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过分地督促就业也会使一部分学生迫于学校的压力而随便找一份并不太适合自己的工作,造成学生的“非理性”就业。

2、内部影响

今天的大学生基本上是“80后”及“90后”,而且独生子女接近80%,在家里都是父母的小皇帝,并且在上大学之前基本上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从出生到上大学也是一帆风顺。考上大学后由于学习环境的改变,他们的学习目标变得不明确,学习态度不认真,考试及格就行,导致了专业基础差。另外,一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缺少社会实践等方面的锻炼,相应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不够强,对进入社会准备的不够充足。面对找工作时激烈的竞争,感觉到压力很大,使自己变得没有底气,不自信,在求职过程中也会不断降低自己的要求,最终随便找到一份自己原本并不是很适合的工作。

二、大学生“非理性”就业的化解之道

1、大学生方面

大学生要想避免“非理性”就业,就要在学习生活中培养自己的理性信念,逐渐成为一个具有较强思维能力和控制能力的人。首先,大学生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事实证明,经历过社会实践的学生处理问题和心理适应能力要比没有社会实践的学生强得多。因而大学生们要利用一切校内外资源,尽量多地为自己寻求社会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调适心理,认知社会,了解社会,把自己溶入到社会之中,培养协作意识,增强适应能力,从而帮助自己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和科学理性的认知观。其次,大学生在大学阶段要加强自己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为就业打好坚实的物质基础。专业知识的丰富和巩固是每个大学生求职的物质基础,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仅要深刻领会知识的中心内容,还要根据目前的应用情况,不断扩展相关知识,加强实际操作的能力。

2、媒体方面

加大正面宣传力度,让媒体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动力和平台。媒体在分析就业难度的同时,也应该将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及政府的一些相关政策做重点报道,并针对当前的困难为大学生提供有力的解决方案,从正面告诉大学生如何去找工作,怎样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从而有效地疏导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切实感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注。另外,媒体应该把个别成功就业的大学生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宣传,发挥榜样的作用。让大学生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并把典型作为自己求职目标和动力,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就业。

3、高校方面

高校作为大学生的输出地,在追求高就业率的同时,也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为它们决定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同时还影响着大学生的意志、需要、动机和兴趣。因而高校要立足实际,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心理特点,积极开展心理辅导课程和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在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就业技巧的同时,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误区,纠正认知方面的偏差,使大学生能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分析、解决问题,形成科学的认知模式。

4、政府方面

政府作为社会的主体要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出更加和谐的外部环境,降低学生的就业压力,从而有效避免大学生的不理智就业行为。政府应该根据每年的实际情况,增加就业岗位,特别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广泛吸收大学生,并且适当降低应届大学生进入企业的门槛,不让实际工作经验成为他们求职路上的拦路虎,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另外,政府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加强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宣传和资助,在相关政策上加以扶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培训、业务指导、咨询服务等“一条龙”服务,并配合有关部门对从事个体经营的高校毕业生实施免征登记、管理和证照等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政策,同时积极促成小额贷款担保或贴息补贴政策的落实。

【参考文献】

[1] 李培湘.人的本质•素质•素质教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439.

[2] 庞春祥.关于今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999,(02):8-10.

[3] 宋荣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20):56-57.

[4] 丁振国,赵颖.谈高校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之责[J]中国高等教育,2008,(24):33-35.

【作者简介】

王志刚(1979-)男,吉林省吉林市人,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辅导员,助教,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猜你喜欢
非理性就业成因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不确定性时代呼唤“非理性”
网络政治谣言止于透明,止于智者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