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理论体系探析

2009-05-25 04:25丁小芬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4期
关键词:政治哲学理论体系老子

【摘 要】 为了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老子提出了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他把“道”看成宇宙的本源,认为统治者只有“以民为本”,实行“无为而治”的治国之道,才能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由此,以道为基的本体论、以民为本的价值观、“无为而治”的方法论和“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构成了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老子;政治哲学;理论体系

老子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生活在一个诸侯争霸、战火纷飞的年代,亲眼目睹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人民生活的凄惨。老子在寻求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根源的过程中,探讨了社会产生的本源,提出了自己的治国方略,同时向世人构画了其心目中理想的国家蓝图。这一切都蕴含在其著作《道德经》之中,构成了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理论体系。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学者对老子的思想进行研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时至今日,老子的思想特别是其政治哲学思想仍然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老子政治哲学的本体论——以道为基

“道”是老子政治哲学的最高范畴,贯穿于《道德经》。在老子看来,道是宇宙的本源,万物的宗主。《道德经》第四章和第六十二章分别有所论述:“道,渊兮似万物之宗”、“道者,万物之奥”。那么,万物又是如何生成的呢?老子也把他归功于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夫唯道,善贷且成”[2]。道既是构成万物的因子,又是促进万物形成和推动其发展的动力。道成万物,万物中的一部分构成人类社会。那么,“道”自然也就是人类社会的总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人遵循地,地遵循天,天遵循道,而道是根据事物自身的内在规律而运动的。所以,“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4]这里的“一”就是“道”,圣人以“道”来规范天下。

老子把道摆在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道又有那些特征呢?道,无形无状,说不清道不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5];“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6]。惚恍就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但是如果你说他无状无象,他其中却有物。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7]同时,道法自然,即道以自然为法则。这里的自然非自然状,而是指自然而然的内在规律。“自然”成为“道”的规范,也就成了宇宙万物必须遵循的法则,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8]。这里的“自然”只是“道”之性,而不在“道”之上。

二、老子政治哲学的价值观——以民为本

在老子的政治哲学思想中,人民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9]统治者的地位虽然显赫,但相比老百姓而言,仍然是末。民为重,君为轻。作为统治者,要以民为本,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想人民之所想,做人民之所需。老子以民为本的价值观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尊民

老子认为,作为君王必须以自己的德行表率天下,谦卑尊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既然统治者立“道”为天下的范式,就得自己先行恪守,向天下苍生显现自己的德行。“圣人的德性是君主治国的内在根基,百姓是外在的社会根基”[10]。君主应平等待民,不与民争,甘于民众之后,方为万民楷模。“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11]。所以正如善处河流下方而能汇集百川的江海一样,统治者想要统治人民,一定要对老百姓谦卑,对人民尊重;想要领导他们,就不能自以为是、以权施压;只有这样,百姓才不会对身居王位治国的君主产生恐惧和厌恶,才会心悦诚服地推举和拥戴他。

2、爱民

统治者在尊民的基础上,还得有一颗爱民的心。圣人爱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圣人应想民之所想,无私为民。正所谓“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12],也就是说统治者应该没有自己一己之心志,或者说没有固定不变的心志,他所做的一切都应顺应民意,把民意看作自己的心意。所以圣人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拥有一颗宽容、博大之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孩之。”[13]圣人对待自己的子民应该一视同仁,无所偏爱。对待善与不善者,信与不信者,常怀宽容之心,善之,信之。结果,不善者将变善,不信者将守信。对于这样的君王,老百姓自然也就会拥护他、爱戴他,对他同样报之以善良与诚信。这样一来,君民之间关系融洽,相互友善,诚信以待。

3、保民

如果说谦卑尊民,关爱百姓是为了更好的统治民众,那么《道德经》中所体现的保民思想则是老子以民为本政治哲学思想的中心。老子一直劝说、警告统治者应当无欲、节俭、厌兵,其目的就是保护百姓不受到伤害,能够安居乐业。

老子主张无欲,是对人民和君王二者而言的。“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14]不以难得到的东西为珍贵之物,使人民不去偷盗;不显现那些能诱发人们贪欲的东西,使人们的本心不被扰乱。他同时又提出:“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15]。作为统治者不应该有任何欲望,也不要重视任何难得之物。无论是民众,还是圣人,只要有了欲望就会为了自己一己私利而损害到别人的利益。因为“难得之货,令人行妨”[16]。故老子要求所有的人知足长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17]无欲方知足,民众知足才能平平安安、生活长久;圣人知足,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民众无欲则不贪恋他人财物,须自食其力;君王无欲则不欺榨百姓,须去奢节俭。“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18]节俭可以使统治者管理的国家长治久安,因为其支出来源于百姓。如果统治者不注重节俭,一味追求名利、纵情享乐、大肆挥霍,那么庞大的开销就会置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由此可见,老子所主张的无欲和节俭是为了让民众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

此外,老子非常反对用兵作战。他认为:“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19]战争给人民的生命财产以毁灭性的破坏,所到之处荆棘丛生,一片荒芜;战争过后,千疮百孔、百业待兴,人民更是流离失所。所以老子认为无论因何目的用兵作战,最终受苦受难的都是老百姓。从保民的思想出发,老子反对圣人用兵作战,发动战争。“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20]老子厌兵保民的思想昭然若揭。

三、老子政治哲学的方法论——“无为而治”

如果把老子的政治哲学看成一扇门,那么“无为而治”则是开启这扇门的钥匙。对于“无为而治”,不乏有人对其产生误解,把“无为”视作“无所作为”。其实,老子的“无为而治”是为那个硝烟四起、诸侯争霸的现实社会开出的一剂别样的药方。

1、无为即无欲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21]无欲是道的质朴的表现,没有贪欲,一切就能达到安静,那么天下也将自然安定。老子生活在一个战乱的时代。他认识到战争的根源在于统治者为了争权夺利,以至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造成天下大乱。这一切皆因统治者的私欲而起。只有镇住这种欲望,圣人才能以百姓之心为心,不与民争,为天下苍生用好自己手中的权力。无为即无欲,圣人治国当先无欲。

2、无为即无所不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22]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统治者能够恪守无为而无不为的道,万物必将自我化育成长。老子认为,“无为”就要顺应自然,不孜孜以求,不妄为。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要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不可凭自己的主观意志办事;更不能滥用权力,推行禁忌、朝令夕改。当你对民众要求得越多,民众的枷锁也就越多,其自由也就越少。“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23]如果以不扰民来治理天下,人民自然安居乐业,国家则“无为而治”。 当然,“无为而治”并不是说统治者什么也不干,只是一味的任其任意发展。“无为”并不是不为,而是要把握“作为”的度。也就是说,统治者在管理国家时,重点在于宏观调控,引导人民的社会生活井然有序的进行。通过适度有效的“作为”而达到“无所不为”。

3、治大国若烹小鲜

《道德经》第六十章曰:“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用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道出了治国治民的关键所在。大家熟知,这里的小鲜指的是小鱼,烹制时不宜频繁翻动,否则就会弄得支离破碎。老子把治理国家比喻成烹制小鱼,就是要告诫统治者治国之道在于掌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其自然之态,不能胡乱作为,要学会运用“道”的无为而无不为治国平天下。

四、老子政治哲学的归宿——小国寡民

老子通过道衍生出世界万物,以民为本,要求圣人无为而治。那么,他理想中的国家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24]这就是老子心仪的社会。有学者把“小国寡民”看成是一种原始的共产主义,有悖社会的发展,是老子消极思想的集中表现。事实如此吗?其实不然。

首先,和平共处是“小国寡民”理想的社会环境。这个理想的社会环境包括国内外两个方面。“至治之极,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从国内来看,人民生活美满,安居乐业,彼此之间互不干拢,和平相处;“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从字面意思理解是要求民众之间安于现状,不要交往。如果联系一下老子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我们不难发现,他是希望国与国之间能够和平共处。各国的民众相互间没有了交往,哪里还有战争呢?我想,这也是老子反战情绪的一种表现吧!

其次,物质文明发达是“小国寡民”理想的生活环境。在老子的理想社会中,生产力先进,人民生活富裕。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有车有船,只是用不着它们。因为每个人生活都非常富裕,吃食丰盛,穿着华丽。没有先进的生产力,能有这么发达的物质文明吗?正是因为人们衣食无忧,所以用不着车船,更用不着甲兵。

再次,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小国寡民”理想的生存环境。在“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中,“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这并不是说要人们回到原始社会,而是老子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思想的一种外在表现。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在那个理想的社会中人民生活无忧,交通发达。然而,物质文明愈发达,对大自然的影响愈大。这个在当下社会已有所体现。老子以其远见卓识要人们禁舟车、藏甲兵、复结绳,最终目的是为了不让人们的生产生活破环大自然的内在规律。只有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给人们自己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五、老子政治哲学的现实意义

老子的政治哲学思想是中华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影响深远。其中的一些治国之道对现今社会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老子认为,“治人事天莫若啬。”[25]统治者治理天下应少奢侈浪费,多勤俭节约。这不仅要求政府管理者个人有较高的德行素养,同时也是促进整个社会发展的一种有效的方式。汉朝在建国之初,所采取的就是这种韬光养晦的政策,这才有了“文景之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党中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和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26]不正是上述思想的体现吗?此外,对政府缩减行政支出、降低行政成本,维系行政有效运作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无为而治”,“治大国如烹小鲜”主要强调治国要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引导民众进行社会生产。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曾经走过不少的弯路,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违背社会发展规律。而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从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政府以宏观调控为主,遵循市场规律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今天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参考文献】

[1][2][3][4][5][6][7][8][9][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 老子著,苏南注评.道德经[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117.114.68.62.62.37.1.62.107.183.134.134.8.177.31.122.164.83.86.100.100.158.216.164.

[10] 罗义俊.《老子》入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67.

[26]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J].求是,2005,(20):7-8.

【作者简介】

丁小芬(1980-)男,湖南永州人,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政治哲学理论体系老子
漫画
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思考
英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与构建探讨
《文心雕龙》“通变”论主旨研究综述
初探管理会计在煤炭企业中的应用
阿伦特政治哲学思想的现代价值
论柏拉图“哲学王”制度的合理性
论柏拉图“哲学王”制度的合理性
智者老子
寻找老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