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零售之我见

2009-05-25 04:25樊善云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4期
关键词:党报创新

樊善云

【摘 要】 党报要抢滩零售市场,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和经营意识。要在内容上少些“官”气,多些贴近性、服务性,办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报;要合理布局零售点,拓宽发展渠道;坚持扩版不提价,搞好搞活发行市场。

【关键词】 党报;创新;发行思路

过去,只有党报办的周刊、特刊甚至子报才上街零售,党报传统的发行方式是征订发送;2004年4月,《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等党报开始在北京市报摊上零售,这无疑是一种突破。后来,许多地方的党报也尝试进入零售市场。因此,一个新的课题摆在党报同仁面前,那就是,党报如何抢滩零售市场?

一、创新意识

党报在一个地方属权威媒体,它具有发布信息的权威性,这一点在读者心目中根深蒂固。长期以来,因为缺少市场观念,党报往往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上较为被动,显得保守;加之为了规避风险,党报宁愿按部就班,也不愿意抢发新闻。另外,党报由于受传统的思维方式影响,每天走老路子,创新意识少。归根到底,是因为党报没有在零售市场上感觉阴晴之故。

党报要抢占零售市场的份额,就必须创新。在党报突出报道国事、省市事、国外事的同时,面向读者定位,少点“官”气,多些贴近性。党报要走零售之路,就必须扩大读者范围,不仅仅给各级干部看,更要给各界的群众看。同时,要利用各级机关都重视党报这一特点,关注民生,为老百姓解疑释惑,帮助老百姓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困难。不要搞“文山会海”那些乏味的“八股”新闻。要刊发对老百姓有用的信息。一言以概之,就是党报不仅给“官”看,更要给老百姓看。否则,你的报摆上了零售摊也会撤下来的。

要创新,就要有策划。每天都要有亮点,不要一味地宣传某地、某单位如何如何好,在总结好的同时,也要重视存在的问题,然后再链接一些相关背景让读者一览无余。当天国内外,省市内外的重要事件,读者想要知道的,报上全有。零售是检验党报质量的一个重要工具。如果报纸办得好,马上洛阳纸贵;如果质量下滑,零售市场上很快就有反映。当前,报纸竞争说到底是发行竞争、广告竞争,要想在市场上站稳脚,就必须在内容上做足文章。首先是拥有信息量,要发挥党报权威媒体的优势,把国际、国内和地方新闻做足。其次,要刊发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同时还要突出重点,不断挖掘深度报道。只有把内容办好了,发行工作就好做了,广告量也自然上去了。

要创新,还得注意时效性和爆发力,改一下过去那种吃官饭四平八稳的作风,主动出击抢新闻。另外,还要依托党报的权威性,对某些重大事件及时做出最权威、最深度的解读。举两个例子,1997年小平同志逝世,新华社发布通告时已是凌晨,尽管新华社在晚上已经告知各媒体有重要新闻,但广州的各报均未等到,都按时发行报纸,当天都没有发出这条新闻,《广州日报》将新闻抢到了,当天零售了200多万份。再如2001年,广西南丹“7.17”重大矿难发生后,《人民日报》记者毫不畏惧,写出了多篇揭露性报道,使南丹矿难真相大白,隐瞒事故的各级官员受到有关部门查办。一时间,《人民日报》的阅读率大大提高。

二、经营意识

党报摆上了零售摊,就意味着和晚报、都市报处于同样的竞争地位。这就给党报的决策者提出一个问题,晚报、都市报在市场拼搏了几年,早已进入厚报时代,党报却一直维持过去薄报模式,在信息量上远不及晚报和都市报。因此,党报从经营的角度出发,只有扩版不提价,才能占有市场。诚然,这需要伤筋动骨,需要革命。2004年《人民日报》扩为对开12版,扩版不提价,这为4月份进入报摊零售作了准备工作。而有些党报的决策者总是考虑报亏这一块,不愿意扩版,导致报纸一直走老路子,不能良好发展。事实上,扩版后报纸定位对了,会增加发行量,同时也会增加广告量。这样一算大帐,还是能赢利。

党报要进入零售市场,还要经营好广告,把广告做活。在经营厚报各种固定周刊、专刊的基础上做好分类广告。分类广告、信息广场同样是读者关注的热点,什么地方招聘人才,什么地方卖二手车或二手房,什么地方有特色小吃,什么地方上映电影大片,什么地方有讲座……这些信息受到不同类型人群的关注,因此,必须加大此类信息的发布。

经营发行是党报零售的总开关,不能靠单纯的文件或行政措施搞发行,要以快捷的发行速度、优质的服务抢占市场。营销人员还要及时反馈信息,读者喜欢或不喜欢哪些信息,编辑部要及时掌握,以便策划出集政策性、贴近性、服务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报纸来。尤其在一些重大事件来临之时,发行营销人员要有组织、有计划地上街零售,力创日零售量之最。

在经营发行中,党报发行部门一定要调整发行机制,制订证订和零售的比例,制订零售优惠政策,建立点多面广、结构多样的零售网络,还要有重点地、各个击破地打好社区零售战役。党报零售有多种办法,一种是进入书报亭;一种是走进超市、加油站;一种是发展烟酒杂货店;一种是走进车站,走进大专院校,走进社区等。

传统的党报发行主要靠红头文件,每年一到发行季节,从中央到地方都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党报党刊的发行。因此,党报发行部门很少去研究市场,要做的工作只是总结上年度发行情况,分配下年度任务。综上所述,党报要进入零售市场,首先要有市场意识,要进行市场调研、市场反馈,并根据每日的新闻内容确定印数。这就要求编辑部的领导关注发行,掌握发行规律,而不是一味的低头办报。其次是零售要布点合理,在整订的空隙地带搞零售,在大型居民社区搞零售,在密集型公共场所搞零售是党报零售的捷径。这就要求党报的发行拥有两支队伍,一支“正规军”,按常规作战,还要有一支零售队伍,要采取“游击战”的方式,及时反馈市场信息,挖掘空白点,有的甚至送报上门,使零户变成整订户。第三,要在零售的基础上发展月订户,对私人月订户要实行优惠政策,而且上门收费,上门送报。同时,发行的渠道也应多样化,如网上订阅、电话订阅等。党报的电子版也要为党报抢占零售市场服务,有的重要新闻提前预告,深度报道只出概况或引子,想读全文则上街买报。

党报零售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单纯面对行政机关发行的现状,有利于使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飞入寻常百姓家”,进一步扩大党的舆论宣传阵地,从而增强党报的影响力。因此,党报要拿出真正走市场的勇气,真正办出党满意、群众喜爱、有市场竞争力的报纸。

党报零售真正是触一发而动全身,要改变观念,从经营管理上入手,优化采编系统体制,改造发行配送系统,调整版面及内容,吸引读者的购买欲。这样,党报才能凭借自身优势,在市场上独领风骚。

【参考文献】

[1] 吴峰.报纸发行整合营销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 董亚丽,陶李.整合营销战略[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 吴刚,卢圣虎,徐文俊.中国报业大趋势新主流[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党报创新
地方党报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研究
“融时代”地市党报影响力提升和生存发展策略探究
新时期如何增强党报影响力
新闻阅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