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情感教育探究

2009-05-25 04:25殷占兵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4期
关键词:情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摘 要】 本文阐述了情感教育的内涵,考察了大学生情感缺失问题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论述了情感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动作用、调节作用、感染作用和沟通作用,并进一步论述了将情感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工作中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会取得不同的效果,其中贯彻始终的情感因素起着独特的作用。因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的思想为对象的工作,它是研究人的政治思想和行为的活动规律。我们把炽热的感情融注到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会使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意愿在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中得到升华,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受到“美”的感染、“善”的诱导、“真”的抚慰。从大学生自身来看,思想上处于世界观的形成期,生活上又离开了父母开始走向独立,初入社会的他们在逐步适应中特别需要关爱和呵护,情感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渴望的。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注意情感交流、进行情感沟通,对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1、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是伴随着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过程而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情感教育,即指通过情感交流触发人们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促使人们在相互信赖、彼此尊重的心理基础上,将正确的认识转化为自觉行为的教育方法。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即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西方学者把情感教育看成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将它看成是一种特殊的独立的教育形式。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情感教育的特点

情感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以及信念,把每个学生视为具有独特情感心理的个体。强调尊重个体、尊重个性、尊重学生的不同需要、尊重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的独特情感心理的同时对其施加教育的力量,使学生的情感心理得以发展和升华,从而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情感教育是一种“隐性”教育。隐性教育是相对显性教育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是不直接显露的,而是隐藏的。情感教育通常采用逐渐渗透、促其内化的教育方式,讲究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使教育内容在潜移默化中真正渗透到大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隐性教育是通过教育者的言行举止,通过环境、氛围等方式,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情感教育是一种“心心相印”教育。由于当代大学生情绪化倾向、叛逆心理比较强,单纯的“灌输式”教育会使他们产生抵触心理,因而达不到预期效果。情感教育追求的是让学生忘掉自己是在上课,老师是在对自己进行教育活动。追求的是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志同道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统一和彼此内之间真实情感的交流。陶行知先生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活动时,必须注重与学生情感心理的沟通与交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内心的真实情感去熏陶、感染学生,从而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达到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

二、当代大学生的情感心理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1、当代大学生的情感心理状况

自我意识与自我认识的矛盾。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富有朝气、积极向上、追求个性的时期,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但是他们往往对自身缺乏正的评价和认识,不能正确的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甚至不愿公正客观的评价自己,结果导致一部分人高傲自大,一部分人妄自菲薄,还有一部分人迷失了自我。

追求理性与情绪化倾向的矛盾。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崇尚科学与理性,希望能从容、理智的把握自己的人生道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另一方面其自身的心理素质又很不成熟,遇到挫折不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迎难而上设法解决,而归因于客观因素;遇到复杂困难的问题时容易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常常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化倾向,甚至自暴自弃。

意识积极性、主动性与实践消极性、被动性的矛盾。大多数大学生心中都有一幅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添砖加瓦的宏伟蓝图。但是真正到了付诸于实践的时候,他们往往又缺乏吃苦耐劳、坚持到底的意志,遇到问题容易打退堂鼓甚至随波逐流,从而导致意识和实践脱节。大部分学生对校内不文明现象表示反感,但自己往往又是其中一员的状况就是这种情感心理的体现之一。

交往需要与自身封闭性的矛盾。当代大学生往往因为曾是中学时代的佼佼者而具有很强的优越感,在大学校园这个新的环境里,强烈的失落感和远离亲人的孤独感使他们渴望与老师和同学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与交往,渴望得到同学的帮助、老师的关怀和集体的温暖。但是他们又不愿或不知道如何向对方敞开自己的心扉,因而很容易形成情感危机。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思想教育理想化、教条化的倾向。目前大多数高校只重视大学生掌握德育理论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缺乏对其感情的刺激和培育、缺乏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有效措施、缺乏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情感问题的指导。在现实生活中,教育者往往都是“高高在上”的只顾自己说,不顾及大学生的实际感受,这种被动接受的现象导致学生普遍认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讲的理论与现实社会根本是两回事、导致他们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往往采取漠视的态度,最终导致出现“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不良局面。

对大学生的情感心理需要不够重视。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一方面随着心理和生理不断的发生变化,他们对情感的需求日趋强烈;另一方面,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虽强但又缺乏与之相适应的辨别能力,他们迫切需要学校从情感上加以引导和帮助。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忽视学生的这一系列情感心理需要,致使大学生的情感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很容易引起他们消极、失望的情感体验,影响他们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对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不够重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于大学生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些变化给大学生的情感心理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这其中既有促进大学生情感心理健康发展、不断完善的积极影响,也有使大学生受到各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干扰的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导致大学生对自己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和理论产生怀疑,阻碍他们发挥积极投身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主观能动性。因此,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并妥善处理这些负面影响。

三、情感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及其实施途径

1、情感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推动作用。情感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的主动力,高尚情感的培养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思想决定着行动的方向,情感教育则影响着思想的形成、乃至性格的形成。因此,情感教育是大学生对某一教育内容从认识转化为信念、从信念转化为实践的推进器。

调节作用。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米契斯在《爱的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情感教育可以使教育者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去培育学生的积极情感、摆脱不良情感心理的侵扰,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愉快地投人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感染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动之以情”,才能达到“晓之以理”。情感教育可以使教育者把教育内容寓于各种形象和美好的情境之中,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心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最终使学生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情感升华。

沟通作用。情感教育可以合教育者以自己对学生的关爱去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的情感心理,进而使学生从心理上消除以往的抵触和逆反心理。然后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共同交流,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自觉主动的从内心接受教育内容,使教育者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途径

以境育情,融情入境。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产生出综合的作用,这是情感受所处情境制约的规律。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在学生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注意营造良好的情境:如在新生来校时,我们举行隆重热烈的开学典礼;在毕业生离校时举行激发他们爱校之的毕业典礼;在五四青年节举行爱国歌曲大合唱,对新党员行隆重的党员宣誓仪式。另外我们也注重结合专业特点,建设独特的院系文化,举行文化节、科技节等,建设文明向上、健康活泼、和谐统一、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产生“适彼乐土,爱得我所”的归宿感。

以情育情,以情动人。情感活动具有泛化扩散的规律,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一些人,移情到与此相关的一些物上,即情感的感染和迁移功能。这两大功能要求教育者学会以情育情,以情动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者首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以良好的师表形象感染学生。因此,在学生工作中,要强调以人为本,突出服务意识,要求每位学生工作者对待学生要有爱心,有耐心,主动热情对待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学生;平时多跟学生交往,关心其学习、生活和思想,既做良师,又做益友,搭起情感的桥梁,彼此进行沟通;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精神振作,情绪饱满,使学生感应出奋发向上的精神;言谈要风趣幽默、振奋人心,引起学生共鸣。

以知育情,以情促知。情感同认识存在互相制约的规律。一方面,认识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理性基础,认识越深刻,情感也越深刻;认识越浅薄,情感也越浅薄;认识不正确,就会产生错误的情感。另一方面,情感又反作用于认识。个体的情感对认识活动有动力、强化调节等功能。动力功能指情感对认识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积极的情感对认识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抑制作用。强化功能指情感对主体认识活动的巩固或改变的效能,积极情感体验对认识起巩固作用即正强化;反之,起改变作用即负强化。根据这一规律,要求学生工作者要善于以知育情,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端正和加强其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和稳定性,让理智支配情感。譬如,在网络信息时代,针对学生对“网络多元文化”接触得多、选择性大的特点,建立了学生工作网站,开设了党建网页、与学生沟通的BBS专栏以及专业学习交流的网络论坛;正面疏导,帮助学生提高识别信息、选择信息的能力,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爱校热情、爱国主义热情,坚决避免不良情感产生。其次,在工作中,注意以情促知。针对学生苦学、困学、厌学现象,积极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增强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情趣,提高教育艺术,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苦学、厌学转为好学、乐学;针对学生不良品行,教育者要发挥情感的正负强化功能,即对学生的批评讲究“动之以情”的艺术,辅以良好的集体舆论,使学生对自己不良品行产生不悦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校正。一旦学生有所转变,教育者就应当及时给予鼓励、表扬,再辅以集体舆论,使其产生积极情感,发挥正强化功能,以巩固新的、好的行为习惯。

以意育情,以情激意。意志是人们按既定目标,克服困难,以调节内外活动的心理过程。情感和意志往往构成相互制约的心理过程。即意志调控情感,情感激励意志。教育者一方面要学会以意育情,发挥意志对情感的调控作用,提高情感的稳定度。譬如,有的学生学习目的明确,热情也大,但一遇到考试失败,就一蹶不振,产生消极情绪。这就要培养学生努力攻关、排除障碍的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和精神。良好的意志应具有自省、自察、自控、自激和坚持等品质。我们也注意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让他们认清自己的优缺点,给予自己正确评价,锻炼努力完成任务,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的毅力。学生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才能调控不稳的情感。另一方面,我们还注重以情激意。当学生获得学习上的初次成功时,要及时给予鼓励、表扬,使学生由成功的喜悦上升到进一步勤奋学习、刻苦攻关、不断进取的坚强意志上来。这样,情感和意志的相互促进,形成了良好的循环,提高了教育效果。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而在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我们必须要注意方式方法,并能够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特点出发,真正从思想的层面进行教育,这就特别需要重视情感的作用。只有建立起一种师生情感交流互动的立体教育模式,而摆脱之前的直线空洞的教育模式,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效、更加和谐,才能使教书育人的作用得到真正的体现,而最终的落脚点,是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达到一个较高的程度,拥有健康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拥有一个美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刘新文.浅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情感作用[J].潍坊学院学报,2007,(3).145-146.

[2] 徐悦伟.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情感教育[J].新西部.2008,(10):139.

[3] 郝教谊,乔万敏.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3):69-72.

[4] 刘戈,詹健.论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与实践[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3):93-95.

[5] 王静.浅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3):117-119.

[6] 易海涛.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情感教育[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8):193-194.

[7] 何国华.陶行知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教育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

殷占兵(1970-)男,江苏沭阳人,助理研究员,硕士,工作于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党委组织部,现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情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