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灌注桩断桩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2009-05-25 03:32邹贤伟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年6期
关键词:产生原因解决方法预防措施

邹贤伟

摘要:根据不同的土质和地层特点,在桥梁工程的设计、施工中经常采用灌注桩基础,它的优点很多:承载力好,简化施工,缩短工期,降低了工程造价,所需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但施工过程中断桩问题一直是困扰施工单位的难题。本文通过对灌注桩产生断桩原因的分析,提出在施工过程中应采取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灌注桩断桩;产生原因;预防措施;解决方法

1引言

目前,桥梁工程的设计、施工中经常采用灌注桩基础,因为它的优点很多:承载力好,简化施工,缩短工期,降低了工程造价,所需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但施工过程中断桩问题一直是困扰施工单位的难题。下面就灌注桩断桩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作以下几点论述。

2断桩产生的原因

所谓断桩是指泥浆与水泥砂浆混合物把灌注桩的上下段混凝土隔开,使混凝土变质或截面受损,成为断桩。断桩是施工过程中严重的质量问题,如不作妥善处理,桩不能使用。因此灌注时要十分注意防止断桩。断桩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种:

2.1灌注时间长,表面混凝土流动性差,导管埋深浅,继续灌注的混凝土冲破表面层而上升,将混有泥浆的表层覆盖、包裹,就会造成断桩或桩身夹泥。

2.2导管提升过猛使混凝土卡管时,往往采用抖动导管的办法来迫使导管内混凝土下降,此时导管没有提离混凝土表面(只是埋深变浅),则可能有泥浆混入,形成桩身夹泥。如导管提离混凝土面太大,就成为断桩。

2.3测深不准,由于把沉积在混凝土面上浓泥浆中可能含有的泥块误认为混凝土,错误地判断混凝土表面高度,使导管提离混凝土面成为断桩。由于拆除导管的尺度时的统计错误,也会发生这种事故。

2.4灌注中途,混凝土卡管或导管严重漏水,需拔出导管才能处理,也将形成断桩。

2.5突然停电,现场没有配备发电机或发电机也突然发生故障,搅拌设备或吊机突然损坏,浇灌过程中突然暴雨无法继续浇灌等等,使中途停顿时间太长,不得不将导管提离混凝土面形成断桩。

2.6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孔壁发生坍塌。

2.7混凝土灌注前泥浆比重、含砂率过大或泥浆的粘度过小,在灌注过程中泥浆或砂发生大量沉降,致使导管在混凝土中的埋置深度过小。

2.8混凝土的离析导致混凝土的强度降低,严重的也会引起断桩。混凝土离析产生的原因:灌桩用混凝土灌注前本身就发生了离析。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导管内进水,使水泥和骨料之间发生了分离。灌注过程中导管在混凝土中的埋置深度过小,首批混凝土中已被泥浆离析的部分混凝土没有上翻而留在桩的内部。

3预防措施

为了防止断桩、夹泥事故,施工中要采取如下的有效的预防措施:灌注前清孔要彻底,确保泥浆比重、含砂率、粘度达到规范要求,即泥浆比重控制在1.03-1.1之间,太小容易坍孔,太大不易翻浆:含砂率控制在2%以内,否则容易发生沉淀;粘度控制在18-20Pa.S之间,太小容易沉淀,太大混凝土翻浆难度增大。灌注时速度要快,要求施工单位连续进行,不能间歇,并尽可能缩短拆除导管的间隔时间,保证在适当的灌注时间内灌注完毕,尽可能减少孔壁在小比重的泥浆中的浸泡时间;提升不可过猛,若遇堵管应尽量不采用将导管提出的办法解决;要准确测量混凝土面,要保证设备的正常工作,要有备用设备,要注意天气预报,合理安排灌注时间。另外要保证足够的混凝土拌和时间。拌和好的混凝土应尽快进行灌注,如运距较远,所需等待时间较长,一般长于30分钟,就必须采用混凝土罐车运输,并且运输过程中混凝土罐应低速转动。导管首次使用前,应做水密承压和接头抗拉试验,并对导管按联结顺序依此编号,确保导管使用过程中不漏水、不进水并有足够的抗拉能力。导管安装时各管节不可混用,应按编号依此联结,并且联结要牢固,避免使用中引起松动,导致进水。雨季施工尤其暴雨季节,要采取防雨措施,以防雨水由漏斗淋入导管。

4解决方法

当灌注中途导管因上述原因提离了混凝土面而形成了断桩,如混杂泥浆的混凝土层不厚,能将导管插入并穿透此层到达完好的混凝土内时,则重新插入导管。但灌注前均应将进入导管内的水、沉淀土用吸泥和抽水的方法抽出。由于不可能将导管内的水完全抽干,续灌的混凝土配合比应增加水泥量稠度,以后的混凝土可恢复正常的配合比。若混凝土面在水面以下不很深且尚未初凝时,可于导管底部设置隔水层塞,将导管重新插入混凝土内,导管上面要加压力,以克服水的浮力,导管内装满混凝土后,稍提导管,利用混凝土自身重力将底塞压出,然后继续灌注。

断桩位置较深,断桩处承受的弯矩不大,且断桩处以上已灌注混凝土时,可用压浆补强的方法处理。其做法是:

4.1先用小型钻机沿桩身钻一探孔,探明断桩位置,另在探孔不远处,再沿桩身钻一孔,一个用作进浆孔,另一个用作出浆孔。孔深要求达到补强位置以下最少1m;

4.2用高压水泵向一个孔压入清水,压水不宜小于0.5-0.7mPa,将夹泥和松散的混凝土碎渣以另一个孔中冲出来,直到排出清水为止;

4.3用压浆泵压浆,第一次压入水灰比为0.8的纯水泥稀泥(宜用425号水泥),进浆管应插入钻孔1m以上,用麻絮填塞进浆管周围,防止水泥浆由进浆管口冒出,等孔内原有清水由出浆口冒出时,停止压浆,用碎石将出浆口封填,并用麻袋堵实;

4.4 最后用水灰比0.4水泥浆压入,并增大灌浆压力至0.7-0.8mPa,稳定闷浆20-25分钟,压浆工作即可结束。待水泥浆硬化,应再作一次钻孔取芯,检查补强效果,如断桩、夹泥情况排除,认为合格后,可交付使用。

断桩位置不是很深但也有一定深度,该处承受较大的弯距,且断处以上已灌注混凝土时,为了加强其处理后的抗弯性能,则按照上述方法沿桩身钻的孔要大些,穿过断处要深些。用高压水冲洗后,在此孔中插入钢轨或钢筋簌,然后按上述办法压浆填满。

当由于混凝土离析原因产生的断桩时:进行如下处理,如果离析断距桩顶小于10米且桩径大于100公分时,可采用人工对桩心混凝土进行凿处。清除离析混凝土后,在按立柱混凝土施工工艺进行桩心混凝土浇注。如果离析段距桩顶大于10米或桩径小于100公分时,可采用钻芯机将桩心混凝土逐渐取出,再重新灌注或用岩石钻钻掉、回填,重新钻孔灌注。

结束语

断桩是灌注桩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质量问题,近年来,笔者根据厦门市各施工单位在灌注桩施工过程中的经验,经研究而总结出上述断桩事故的解决方法,我相信随着施工工艺的不断进步,断桩问题还会产生更好的解决方法。

猜你喜欢
产生原因解决方法预防措施
初春仔猪腹泄原因与预防措施
核桃园自然灾害预防措施
浅析企业劳资纠纷产生原因及化解对策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农村移动网络覆盖探讨
针对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漏风问题解决方案的研究
高层建筑基础不均匀沉降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