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战争中的情报斗争

2009-05-26 00:35
现代军事 2009年4期
关键词:哈马斯加沙情报

周 辉

2008年12月27日,犹太安息日,以色列出人意料地发动“铸铅行动”,以空军率先对加沙地带实施“闪电空袭”,然后各军兵种对哈马斯展开了多维一体的联合打击,试图彻底摧毁其恐怖袭击能力,而哈马斯也不甘示弱,立即对以“还以颜色”,震惊世界的加沙大战就此拉开帷幕。在历时22天的硝烟战火之中,另有一条扣人心弦、无声无形的隐形战线也“硝烟弥漫”,那就是以色列与哈马斯之间的情报大战。以色列竭尽所能,调动所有情报侦察力量,为军事行动提供全方位的情报保障。确立了绝对的情报优势。可以说,以色列的战时情报工作贯穿于整个军事行动的始终,为其以微弱代价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势单力薄的哈马斯也同样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反情报,反侦察活动,力争将战斗力损失减至最低限度。

兵马未动情报先行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以色列牢牢记住了这条流传千古的真理,吸取了2006年以黎战争情报准备不足就仓促决策的惨痛教训,对“铸铅行动”进行了长达两年的军事、外交和情报准备,早在开战前就对哈马斯在加沙地带的军力部署和打击目标展开了情报侦察工作,真正做到了“兵马未动,情报先行”。

在秘密策划“铸铅行动”的同时,以色列国防部长巴拉克没有忘记情报的重要性,勒令所有以色列情报机构倾巢出动,全力搜集加沙地区哈马斯各类目标的详细情报,绘制出清晰明确的目标图,建立“目标数据库”,其中包括数百个哈马斯武装的军事阵地,指挥中心与办公机构、武器弹药库和训练营,伊斯兰圣战和人民抵抗委员会成员住地,加沙地区道路、桥梁、河网、通讯和电力设施情况等等。这些来自各种渠道的情报上报后,由以色列国防部南方司令部、辛贝特办公室和以军总参谋部作战处核实汇编,然后再下达给各作战单位。

由于战前情报工作准备充分,以色列成功地对哈马斯发动了“闪电空袭”。以色列空军在当地时间2008年12月27日上午11时30分突然出动了50多架战斗机和武装直升机,对加沙地带50处哈马斯军政目标进行了首轮空袭,4分钟内暴风雨般地投射了100多枚炸弹和导弹,空袭目标包括哈马斯基地、训练营、总部和办公室。30分钟后,第二波60架战机和直升机对男外60处目标进行了空袭,其中包括隐藏在地下掩体内的“卡桑”火箭发射器。当日,以色列空军总共对170处目标进行了空袭,军方公布的空袭目标包括:位于加沙地带特尔·扎塔尔的哈马斯武装总部以及训练营;位于加沙城的“巴勒斯坦囚犯塔”,这座设施实际上是哈马斯武装的行动中心以及武器库;哈马斯警察学校。遭到袭击时,该校正在举行毕业典礼,估计有70~80人被当场炸死,其中包括哈马斯加沙警察部队司令和特警部队司令,这导致加沙地带哈马斯警察部队指挥系统完全瘫痪。此外,遭到打击的还有位于加沙地带中部和南部的训练营,阿拉法特以前位于加沙地带的办公室(现在是哈马斯武装组织总理伊斯梅尔·哈尼亚的办公室),以及位于加沙地带北部的“卡桑旅”指挥部等。

情报欺骗瞒天过海

以色列“闪电袭击”之所以奏效并给哈马斯以重创,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色列在开始“铸铅行动”前对哈马斯实施了情报欺骗,使哈马斯被真假难辨的消息搞得晕头转向,从而丧失了警惕性。

首先,以色列开战前大打心理战,为实施情报欺骗进行铺垫。以色列吸取了两年前攻打真主党失败的教训,在实施大规模军事打击前,反复警告哈马斯不要再发动火箭弹攻击,否则将遭到军事报复。以色列这样做其实是一箭双雕:一方面把战争责任完全推卸给哈马斯,达到出师有名的目的,以至于后来美国总统布什也跟着反复强调哈马斯不该对以色列进行火箭弹攻击;另一方面故意透露打击哈马斯的真实意图,但几次言词警告之后均未立即付诸行动,“狼来了”的效应让哈马斯真假难辨,反而认为以军是“光打雷,不下雨”,近期内不会动真格的。

其次,以色列不断散布假消息,麻痹哈马斯紧张的神经,使其对迫在眉睫的战争威胁逐渐丧失警惕性,放松了应急防御作战的准备。据报道,以色列总理办公室直到12月24日晚还通过媒体向外界发布消息说,国防部长巴拉克决定“继续外交努力”,同意开放加沙通道,好让食品和药物能够运进加沙城内。这一说法遭到了以色列媒体和右翼议员们的猛烈抨击,但巴拉克始终都装出一副“无奈”的样子。这一表态令哈马斯开始对以色列抱有幻想,以为其真的会继续外交努力。与此同时,以色列媒体还报道说,以色列总理办公室还会在12月27日召开内阁会议讨论加沙局势,并且以色列国防军让大批官兵回家休假,这进一步麻痹了哈马斯的情报侦察人员。以色列国防部的一位高官得意地说:“欺骗行动非常成功,因为12月23日哈马斯还担心以军会发动空袭,于是让各指挥机构人员分散隐蔽,但当他们得知以色列还准备开内阁会议时,立即让所有人员回归岗位,根本没意识到这是以色列大战前所放的‘烟雾弹,结果被打了个正着。”

最后,以色列成功实施战略欺骗,还要感谢邻国埃及的鼎力相助。以色列内阁成员向其国内媒体透露消息称:“当巴拉克和军官们为行动制定最后细节时,外长利夫尼飞往开罗紧急约见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向其通报说以色列将对哈马斯实施空中打击!”而哈马斯一名官员也告诉《耶路撒冷邮报》说,在袭击发生前不久,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和埃及人还信誓旦旦地宣称,他们正在试图恢复法塔赫与哈马斯之间的“国家级对话”。“埃及人甚至明确告诉我们,他们已经说服以色列不要对加沙地带发动袭击。而阿巴斯也想让哈马斯相信,他要恢复与我们之间的和解对话。”加沙遇袭后,哈马斯发言人公开表示,有“第三方”与以色列勾结起来,试图推翻哈马斯的统治。哈马斯的一位部长稍后表示,“第三方”就是埃及政府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

情报侦察多管齐下

为了彻底铲除哈马斯,以色列不惜血本,进行各种情报侦察手段的“总动员”,以陆,海、空“多维一体”的技术侦察手段为依托,以传统人力侦察手段相配合,并展开了虚拟战场的网络侦察,可谓是多管齐下。

一是技术侦察,多维一体。在战争前后,以色列采取了全方位、多领域的技术侦察情报活动。在空中,以空军拥有各种型号的侦察飞机及侦察卫星,可以获取大量图像情报资料,以满足军事打击目标的情报需求。在此次战争中,以军充分发挥这方面的优势,大量使用无人侦察机、武装侦察直升机等空中侦察手段获取哈马斯方面的情报,并实时传输给飞机、坦克等主战装备,为其实施空中轰炸和地面打击提供了强有力的情报支援。地面上,以军拥有规模庞大的电子侦听系统和导弹预警雷达。此外,开赴加沙的每个作战旅都配属了一个通信情报营,其侦察设备性能十分先进。在海上,以军主要通过情报搜集舰船,间谍潜艇和海底监听系统等多种方式获取情报,从海上监控哈马斯及其支持者的一举一动。

二是人力侦察,谍影重重。人力侦察手

段积极配合技术侦察手段,是以色列战时情报工作的又一亮点。以色列赫赫有名的情报机构“摩萨德”麾下有一支“阿拉伯突击队”,专门负责招募巴勒斯坦人充当以色列情报部门的“奸细”。这些人多半是因为生活所迫才背叛自己的民族,成为遭巴勒斯坦人痛恨的“巴奸”,他们向以色列提供了大量情报。发展“巴奸”的同时,以色列还招募长相酷似巴勒斯坦人的犹太人充当间谍,派遣他们潜入巴勒斯坦人中间。在“铸铅行动”中,这些长期潜伏的谍报人员以及他们掌控的“巴奸”发挥了关键作用,为以军提供了大量有关哈马斯领导人动向、军事基地部署以及武器库方位的重要情报,为以色列成功实施军事打击、特别是对哈马斯领导人的“定点清除”发挥了关键作用。自开战以来,以军已经“定点清除”了数名哈马斯高级领导人,包括哈马斯最高宗教领袖尼扎尔·拉扬、内政部长赛义德·西亚姆、安全部门负责人萨拉赫·阿布·什拉赫和武装组织领导人穆罕默德·瓦特法赫等重量级人物。此外,审俘工作也是以军获取哈马斯情报的一个重要渠道,向来受到以军的重视。每次俘获哈马斯武装人员,以方就会不失时机地展开侦讯,而往往都会有所斩获。据以军官员称,仅凭地面战打响数小时内俘获的120名哈马斯武装人员所提供的口供,以军就轻而易举地发现并摧毁了数十个火箭弹发射地点和火箭制造工厂。

三是网络侦察,黑客逞威。在冲突不断升级的局势下,巴以双方都开始动用网络这一武器,发起一场21世纪的新式网络侦察与宣传战,使网络也成为双方情报战的角力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新兴的大众媒体——国际互联网已成为一把“双刃剑”,既是获取大量公开情报的平台,也时常成为泄密的渠道,因此以色列开战后就实施了信息封锁,完全冻结人道援助和国际媒体进入血腥的战场,这样就从源头上堵住了民间网络报道的泄密渠道,而哈马斯本来就缺少信息设备,即使有也在第一轮空袭中被基本摧毁。这样一来,除以色列官方的消息,其他信息来源非常匮乏,以色列实际上控制了战争的言论导向。同时,以色列军方还通过YouTube、Twitter等视频网站,向访问者介绍加沙战争的起因,进程及相关评论,以争取舆论上的主动权。当然,哈马斯和巴勒斯坦的支持者也在国际互联网上发起了大规模的反击,与以色列展开了针锋相对的网络信息战。自从以色列军方开始空袭哈马斯目标后,数以千计的以色列和美国网站遭到了由激进分子组成的黑客团体的攻击。

特种侦察出奇制胜

在“铸铅行动”中,以色列特种部队是加沙战场上一支格外引人注目的“奇兵”。从1月3日起,以色列对哈马斯的打击由空袭转入地面作战,以军战场主角也由空军转为地面部队,而发挥关键作用的就是特种部队。执行此次地面进攻任务的是以军三大劲旅:戈兰旅,吉瓦提旅和269反恐突击队。他们作战任务分工明确、手段各异,与哈马斯武装人员在加沙展开了近距离的激战。其中,各部队的特种侦察力量不仅担负着一般的作战突击任务,还承担着急难险重的特种侦察任务。

戈兰旅组建于1948年以色列独立战争(即第一次中东战争)期间,全旅将士佩戴土黄色军帽,是目前国防军战斗序列中历史最悠久的部队。在独立战争中,戈兰旅从最北方的黎巴嫩边界,一直打到最南方的红海之滨,赢得了国防军第一旅的称号。独立战争后,戈兰旅在历次中东战争中均立下了汗马功劳,现驻北部军区(以色列全国分为北,中、南三个军区),是以色列最精锐的地面部队。与戈兰旅一样,戈兰旅侦察连也是以色列国防军中历史最长的步兵侦察分队,起源于独立战争中建立的特种侦察排,以带飞翼的银色虎头为标志,号称“飞虎”。戈兰旅此次进入加沙的最重要任务就是攻坚,而“飞虎”侦察连则担任步兵旅的先导,在加沙地带进行情报侦察活动,为戈兰旅指挥部搜集战场情报,同时还担任精英攻击小队,攻占由哈马斯武装所控制的军事要地。

吉瓦提旅组建于1983年,继承了独立战争中老吉瓦提旅(第5旅)的称号,现驻南部军区,建旅时被授予紫色军帽。独立战争中的吉瓦提旅侦察连,是一支在沙漠中神出鬼没的吉普车突击连,到处突袭埃及部队,号称“参孙之狐”,而如今的吉瓦提旅侦察连也继承着这一荣耀的称号。这次吉瓦提步兵旅进入加沙的作战任务,主要是对付哈马斯武装中100名受过伊朗严格训练的“作战骨干”,以及哈马斯武装的“自杀炸弹特种部队”。

以色列总参侦察营269部队是一支能让世界各大恐怖组织闻名丧胆的反恐突击队,成立于1957年,但其历史可追溯至1953年成立的101部队。269部队的兵员多来自陆军伞兵部队与海军突击队,由于269部队是以色列国防军最精英的反恐特战队,因此以色列各特战队的佼佼者都会以成为269部队的一份子为荣。269部队的任务性质与美国海豹突击队极为相似,除了遂行跨国反恐任务外,还肩负突击侦察等各类特战任务。在“铸铅行动”中,269反恐突击队进入加沙主要执行两项任务一是营救被哈马斯绑架的以军士兵;二是捉拿哈马斯领导人。据说,这支反恐突击队人手一份哈马斯领导人的名单和照片,随时准备“照单拿人”。

在此次军事行动中,以色列各特种部队展开的“无形战争”主要有:提前渗透到加沙地带实施战前侦察;锁定加沙地区的哈马斯领导人及其所在地,并对他们进行诱捕、伏击,暗杀等行动;搜索哈马斯武器库,包括火箭发射地点及其制造工厂;帮助确定重要打击目标,并从地面引导精确制导武器进行空袭;营救被哈马斯俘虏的以军士兵。在地面战期间,以军特种部队成为加沙城区内巷战,地道战的绝对主角,在“铸铅行动”城市攻坚阶段发挥了出奇制胜的重要作用。

反情报战针锋相对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在以色列展开大规模情报侦察活动以获取哈马斯更多情报时,哈马斯也不甘示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采取了针锋相对的反情报、反侦察行动,主要采取“以藏为主、保存实力”的策略,实施了有效的情报欺骗,成功保住了部分主要的军事实力。

一是采取情报欺骗战略,通过散布假情报和设置假目标,让以军飞机和人员难辨真假,甚至设下圈套,引诱以军攻击民用目标,使以色列背负滥杀无辜的罪名,承受巨大的国际压力,而哈马斯则可以在舆论和道义上赢得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

二是频繁变更哈马斯领导人及其武装力量的驻地,采取“藏兵于民”的方式,将武装人员化整为零、分散部署,与加沙巴勒斯坦平民混在一起,以小分队形式活动。同时,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重要的指挥控制系统从地面转入地下掩体或民用建筑内,进行分散隐藏,与以军玩起了“捉迷藏”,增强抗摧毁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保存有限的实力。

三是采取严密的反情报措施,防止以色列间谍和特工无孔不入的渗透,以保护

其高级领导人和重要目标的安全。加沙战争爆发后,哈马斯下属武装组织“卡桑旅”的发言人就宣称,他们的武装人员多次发现企图渗透到加沙地区的以色列特工,并使用武力将他们击退。

四是布下天罗地网,全力以赴捉拿“内鬼”。哈马斯在遭到以军“闪电袭击”重创之后,立刻加大了“锄奸”力度,破获了以军多个间谍网络,抓获了大量充当卧底的加沙巴勒斯坦人。哈马斯还高调处决了一批暗中为以色列指引打击目标的通敌者,这既是为了鼓舞士气,也是为了起到对“内鬼”杀一儆百的作用。

五是实施特种侦察作战,偷袭以军士兵。在以军猛烈打击之下,哈马斯特战队员采取神出鬼没的“游击”战术,利用加沙地区纵横交织的地下通道网,与实力强大的以军周旋,甚至假扮以军士兵,从暗中偷袭,令人防不胜防。自从“铸铅行动”进入第三阶段之后,以军伤亡人数开始成倍增长,以色列国内反战的压力也有所上升。

结语

从刚刚结束的加沙战争可以看出,以色列与哈马斯之间尽管军事实力相差悬殊,但双方仍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紧张激烈的情报较量。以军在加沙战争中吸取了黎以战争失败的教训,高度重视战时情报工作,采取多种手段全方位搜集哈马斯的情报,在军事较量和情报斗争中占据了绝对优势,但是以军先进的情报侦察手段对哈马斯这样“藏兵于民”的非国家行为体似乎并不十分奏效,哈马斯武装力量在以军的狂轰滥炸中虽损失惨重,但却未“伤筋动骨”,主要战斗力基本保存完好,从而导致以军地面战进展缓慢,难以速战速决。特别是由于情报失误,以色列多次将平民百姓及民用设施作为轰炸目标,其中甚至包括联合国驻加沙总部,遭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使以色列政府和军方十分被动。而哈马斯由于情报实力孱弱,在情报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但从以军士兵多次遭到偷袭、以军频繁轰炸失误以及哈马斯战斗力得以基本保存等方面可以看出,哈马斯采取了灵活的情报斗争策略,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反情报、反侦察活动,在紧张激烈的情报战中亦表现出色,令人刮目相看。此次加沙军事冲突表明现代战争中情报的作用正变得愈加突出,如今战场双方争夺的焦点其实就是信息和情报,而战争中的弱者也可以凭借高超的情报斗争策略与艺术,化被动为主动,最大限度地减少战争损失,甚至有扭转乾坤,反败为胜的可能。

猜你喜欢
哈马斯加沙情报
何以为家
哈马斯已经底牌尽出了吗
新车情报
加沙街头
密码情报
交接情报
哈马斯停止向以发射火箭弹
以色列逮捕10名哈马斯高官
中国人同情苦难加沙
以色列与哈马斯展开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