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开元寺塔历代维修情况介绍

2009-05-29 01:48贾敏峰王丽华
文物春秋 2009年2期
关键词:定州

贾敏峰 王丽华

关键词:定州;开元寺塔;历代维修;碑刻资料

摘要:定州开元寺塔是目前中国现存最高的砖塔,始建于宋真宗成平四年(1001年),至今已历千年,历朝历代均对其进行过维修。本文依据碑刻、题记等相关资料,介绍了元、明、清三代及建国后的维修情况,而1988~2002年所进行的全面维修,彻底改变了开元寺塔残破不堪的历史。

定州开元寺塔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落成于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因建于原开元寺中而得名。北宋时定州地处宋辽边境,为军事要地,登此塔可望辽国军情,料敌致胜,所以该塔也叫料敌塔。塔高83.7米,是我国现存最高的砖塔,有“中华第一塔”的美称。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身11级,从下至上按比例逐层收分。为八角形楼阁式建筑,结构为外塔体环抱内塔体,中间以回廊相连,楼梯从内塔体穿心盘旋至塔身顶部。塔刹高8.56米,由砖雕莲花瓣底座、束腰仰覆莲纹铁钵、两个铜制宝珠、一个铜制宝顶组成。

开元寺塔所在的开元寺,其前身是北魏太和十六年(492年)兴建的七帝寺,唐开元年间改名开元寺,直至明代,一直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大寺院。作为开元寺中的主要建筑,开元寺塔的维修历朝历代均曾给予高度重视,下面以时代为序对其做简要介绍。

一、元代

目前所见对开元寺塔进行维修的最早资料来自元代。现立于开元寺塔内一层的“大元中山府大开元寺重修佛塔记”碑,在回顾了开元寺塔的修建情况后,记录了元代的一次维修:“夫我大元蒙古皇帝岁次丙辰,国师那摩大师圣旨赐白银重修是塔级有(又)佛像。风雨岁寒,渐见凋落,自成平四年至天侔尼皇帝岁次丁酉改大德元年,有三百年矣,有中义大夫、宣差中山府达鲁花赤麦达达作都功德主重修佛像。”

“岁次丙辰”,即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当时的北方已为蒙古所有,碑文中的“蒙古皇帝”系指元宪宗孛儿只斤·蒙哥(1208~1259年)。蒙哥是成吉思汗之孙,托雷长子,元世祖忽必烈的哥哥,1251~1259年在位。那摩,据《元史》记载,在元宪宗时被尊为国师,总管天下释教。1256年,那摩奉旨重修开元寺塔塔级,可见当时最高统治者对开元寺及开元寺塔的重视。“天侔尼皇帝”应为元成宗铁穆耳,丁酉年(1297年)改元大德。此时距开元寺塔修建完成已近300年,又有中义大夫、宣差中山府达鲁花赤麦达达主持重修了塔内的佛像。在这次对塔内佛像的维修中,也有个人积极资助维修的:“大夫爰祖别石,八里人也,日因休假,登是浮图,每念佛像,存诚修饰,方以期年,焕然一新,所须金碧工匠价值皆诚心出备。”由此碑文可知,元代曾分别维修了塔级和塔内的佛像,既有官方出资,也有个人资助。

二、明代

有关明代对开元寺塔的维修,见于记载的共有四次。

1、成化十四年(1478年)。这次维修内容主要是塔级,是由官、民、僧共同资助完成的。见定州市博物馆收藏的“重修塔级功德主”碑的记载:“御用监太监梁芳,御马监典簿罗钦,定州知州韩文……募缘善士吴聚、妻田氏……僧录司右觉义从龄……成化十四年岁次戊戌三月吉日立……。”

2、嘉靖十三年至十五年(1534~1536年)。相关的资料有4条:(1)塔内六层东南面回廊顶部的一块平綦支条上刻有“嘉靖十三年七月十五日重修,泥水匠田虎、李堂、顾辰”;(2)《定县开元宝塔的艺术》一文记有:“嘉靖十四年重修一次,尚有嘉靖十四年重修浮屠记碑,存古物保存所。”可惜此碑现已不知去向;(3)2001年开元寺塔全面维修加固工程中,在塔刹须弥座内靠近塔刹中心的刹杆位置发现一块铭文砖,上刻“修塔匠田虎、李堂、马江、丁虎、任堂、李玉、李钗,□□□五年三月初十日”。据施工人员讲,当时铭文砖左上角清楚地刻有“嘉靖十”字样,只是由于取砖时不慎碰掉了,故推断田虎、李堂等修塔人员于嘉靖十三年维修至塔的六层,两年后(嘉靖十五年)修至塔刹部位;(4)2001年在塔刹铜制宝珠下的铁制底托处发现铭文:“大明嘉靖十五年三月造,定州卫致指挥施铎”。由以上资料可知,这次维修从明嘉靖十三年持续到十五年,既维修了塔身,也修复了塔刹。

3、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塔内四层现嵌有一块“大明国直隶真定府定州开元寺修补建新宝塔”碑,碑文列举了全部功德主姓名,落款为“万历三十三年十月吉日功德主张松仝立”,未注明具体的修塔内容。可推断这是一次民间自发组织的维修,由张松仝主持。

4、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定州市博物馆现存一碑,碑文如下:“定州善人庞自文重修开元寺宝塔于后。中山古郡开元大寺中建灵塔一座,岁久崩颓,前后殿阁毁坏,自文捐资力修三年,焕然一新。宝塔内外五彩妆饰,金贴佛像,塔顶宝瓶重金妆固,远望祥光环绕,诸佛有圣,金体重鲜。万历四十五年六月吉日立,善人庞自文,室人杨氏,住持僧人戒宝、妙林。”这次由庞自文捐资完成的维修历时三年,规模较大,不仅维修了前后殿阁,彩绘了宝塔内外,并且贴金装饰佛像,对塔顶宝瓶也以“重金妆固”。

三、清代

共有三次维修记载。

1、顺治十三年(1656年)。据雍正十一年《定州志》记载:“本朝顺治十三年巡道刘兴汉倡修。”此次修塔仅见这寥寥数字记载,但从刘兴汉的“巡道”身份和“倡修”二字来推测,应是由官府号召、组织民间人士捐资完成的

维修。刘兴汉,史料未见记载。

2、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据定州市博物馆馆藏碑刻记载:“中山塔肇于宋咸平年,迄今六七百祀,风雨催坏,起而修葺者代不乏人。自天道示异,一震于己未年之七月,再震于癸亥年之十月,摇动崩裂,几不能植。弟子王云,本州柴离里佛殿村人也,见今寄居东街,矢念重修。除众商信已修外,仍有八层,凡一切灰瓦工料悉捐己资。于残破者粘补之,污玷者妆彩之,遂焕然如初,爰镌诸石以著不朽云。室人张氏,男王弘邦、刘氏,孙男王三才,王三聘、赵氏。康熙二十四年八月谷旦立,住持心魁。”碑文提到的两次地震在雍正十一年的《定州志》中也有记载,不过《定州志》中记为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和天启三年(1623年),而碑刻记第一次地震为“己未”年(万历四十七年),两个记载相差一年,且立碑时间距地震发生时间更近,故应以碑刻为准。这两次地震对塔的破坏很大,“几不能植”,佛弟子王云及众商信捐资维修,尤以王云独资修好了剩余的八层。这次维修完全是由个人自愿捐资进行的。

3、康熙末年至雍正七年。据立于开元寺塔内一层、时任直隶定州牧王大年撰于雍正七年的“重修宝塔佛像碑记”碑文记载:“中山之有浮屠也……历金元及明重修者代不乏人。至康熙庚子岁六月初八日地震,其周围四面自上而下裂二寸许,宝瓶摇落。适三韩何

公治定,会同阖郡绅士公议修葺,维时三十六约,士民欢呼踊跃,乐捐资财,计有千金,鸠工修理。惟南面六门尚未告竣,而何公去定,工遂寝,以致佛像四十有五俱未妆严。岁戊申,余位兹土,……及州城之西堡子疃村善女耿氏,目睹佛像之剥落,拮据从事,约费百有余金,半出募化,半出己囊。……”“康熙庚子岁”即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关于这一次对开元寺塔造成巨大伤害的地震,王大年在《定州志》中也有记载:“康熙五十九年六月地震,料敌塔顶摇坠。”何公,即何瑞澜,康熙四十六年任定州知州。料敌塔的维修工作在何瑞澜的倡议和士民的支持下开始,到雍正二年(1724年)何瑞澜离任时,尚有南面六门和45尊佛像未及修缮。雍正六年(1728年)王大年任直隶定州牧时,又有善女耿氏自愿捐资维修了塔内佛像。王大年,字拙山,庐陵人,康熙乙未(1715年)进士,雍正五年(1727年)任直隶定州牧,曾于雍正十一年重修《定州志》,因政绩显著,于道光己酉年(二十九年,1849年)入祀定州文庙内的名宦祠。

此碑虽未提及塔刹的维修,但在2001年维修塔刹时,于塔顶宝珠和宝顶内发现了数百枚铜钱,其中年代最晚的是雍正通宝。另有一方金刚经函的函盖正面有墨书题记“金刚经,弟子王会敬函”,右侧面墨书“大清雍正元年”,左侧面墨书“七月十五日”。而且两个宝珠和一个宝顶完好无损,显然年代不是很久远。可见这次维修规模比较大,修缮全面,既有塔体、佛像,又有塔刹,是由官府倡议组织民间出资来完成的。

四、现代

以上历朝所做的均是局部维修,对塔的结构和主体从未改动过,也未能彻底改变因年久失修而造成的险情。清光绪十年(1884年)六月,塔的东北角从上至下全部塌落,面积约占外塔体的四分之一,再加上塔内各层出现的险情,塔体已是岌岌可危,但由于当时政治腐败,经济凋敝,修塔所需无法筹集,这种残破不堪的状况一直延续下来。1973年,由定县政府出资,定县博物馆维修了塔内阶梯和塔身顶部的塔脊,使塔身顶部漏雨问题得到了解决,并在塌落的东北角增设了铁制栏杆,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规模最大、维修最彻底、技术难度最高的一次维修是在1988~2003年。这是由国家文物局直接拨款,在国家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定州市政府高度重视下进行的有史以来最全面的一次维修。工程严格遵循文物古建“修旧如旧”的原则,分两部分来进行。首先是对塔体各层抢险加固,之后复原加固了塌落的东北角和塔刹部分。这次维修从根本上解决了由于年代久远、地震、风雨侵蚀等等所造成的破坏问题,开启了开元寺塔重现生机的新纪元。

如果说元、明、清等朝代对开元寺塔进行的维修主要是源于民众对宗教的信仰,那么,这次对开元寺塔的维修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中华民族文化遗产高度负责的精神。

责任编辑:成彩虹

猜你喜欢
定州
用丝线“雕刻”美好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定州分行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雄安、辛集、定州专场一)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雄安、辛集、定州专场二)
新發現題名碑記所見北宋定州就糧禁軍考*
想念定州
定州简本《论语》“一字多形”与文本生成问题探论
921—953年辽朝与中原诸政权的定州之战析议
范立州:定州地产的旗帜
定州石刻馆碑刻之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