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胞与多难祖国一同成长

2009-05-29 09:04
华人时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李平东东汶川

申 冉

冯春富/责任编辑

editor by fengchunfu

姜茜/图片

photocome by jiangqian

就在一年前的5月,几乎所有中国人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奥运盛事欢欣鼓舞、殷殷期盼的时候,谁也未曾料到,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降临在我们面前。这是一场让所有中国人都在接受与施与、疼痛与坚强之间感受人性温暖的考验。

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和留学生也在这场生命的浩劫中无法置身事外,同样经历了一次灵魂的成长。

没有中国国籍,一样是“中国人”

43岁的李平,来自中国浙江,侨居法国20年,住在巴黎的中国城,开着一家很小的贸易行。他的客户是法国人,他的妻子是法国人,他的孩子们是“香蕉人”。拿了近20年的一本法国“身份证”,李平心中“中国”这个概念似乎藏到了深处。

2008年5月15号的早晨,李平像往常一样,坐在餐桌前,一边吃早餐,一边看法国一台的早间新闻。当电视画面跳转到一片灰黑尘土间挣扎的人影和大小楼宇塌陷如齑粉时,李平以为是在播放纪录片片段。但是,荧屏下滑过的字幕告诉他,这一幕当时刚刚发生在地球另一端,他阔别久已的中国。

一张张熟悉的黄色面孔,在镜头中,伤痕累累,惊恐失措,痛哭悲泣。法语播报下隐约传来的中国话,分不清是哪里的方言,却让李平觉得,仿佛是20年前离别家乡时邻居大爷的叮咛,真真切切。那一刻,祖国两个字从没有如此剧烈地在李平的心中跳动。

从这一天起,李平开始关注所有关于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新闻。他打电话给在中国的亲友,询问救灾援助的方式。他向身边所有认识的中国老友叙述地震惨况,讨论怎样的援助最快最好,动员大家回国加入救灾大军。

2008年7月,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和筹划,李平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在法华商一起,踏上了回国赴川救灾的行程。在走之前,李平为了让自己心无旁骛,咬咬牙,把自己公司近期的几单生意全部停止。

他的热情,让周围一些朋友质疑,在法国华侨联合会捐款已经算尽到义务了,还要叫停法国这边蒸蒸日上的公司业务,亲自回国参加救灾,似乎有点疯狂。

李平却说:我是一个普通的小商人,没有当英雄的意思,自己的能力有限,不过尽一点绵薄之力。这样的事,相信在2008年的中国,有无数人在做。

2009年初,李平重返法国,在四川的近半年时间,让这个不再“普通”的普通小商人重新认识刻在自己皮肤和面容以及身体里的这个国家———中国。在巨大悲痛创伤中乐观坚强的人们,在天降大灾前众志成城患难与共的人们,在负重前行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国民的政府,这些,都让一个早已近乡情怯的海外侨胞,心中一阵阵暖流涌起。

今年,李平把两个尚在念中学的孩子送进了中文学习班,从小在法国长大的两个孩子,说得一口流利的法语英语,中文却只会简单的几个词。

“这样怎么行?英语法语再重要,也重要不过他们身体里流淌的中华民族的血液。作为他们的父亲,没有让他们认识他们的故国,我愧对祖宗。”李平最后是这样说的。

在生命面前,什么都可以放下

“你是中国女孩吧?”走在国外的大街上,张燕不得不经常要回答这个问题,而每次她的答案都复杂到让问问题的外国人茫然以对。只有2008年5月14号这一天,面临同样的询问,张燕却只是眼含泪水的回答:“是的!”

这个台湾女孩,在法国已经快4年了,从语言班到巴黎索邦大学文学院,她几乎对每个新认识的法国朋友都要解释一遍台湾和中国大陆之间的复杂关系。

就在不久前,中国北京奥运圣火途经法国巴黎的那天,张燕还激动地和她的法国同学争辩,她并不是特别热衷于政治,但是作为本土的台湾人,她受过台湾特有的一套教育,她必须为她热爱的岛屿辩护。

但是,当电视里出现一个中国孩子在钢筋瓦砾之间挣扎着伸出双手的画面,这个口齿伶俐善辩的女孩子沉默了。她想起几年前台湾的那次大地震,她也仿佛是这样大的年龄,夜里突然袭来的惊天动地,让她穿着睡衣惶恐不安地站在黑暗的大街上,周围是连绵不绝的哭泣和尖叫,她深知那是怎样一种恐惧。

当时,张燕在网上看到台湾红十字打算派遣援助队赴川救灾,她感到欣慰。台湾是个地震频发的岛屿,无论是抗震还是震后救灾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设备;再加上两岸离得这样近,几个小时就可以把救援物资和救援队送到灾区现场。“我们一定要努力,不要放弃任何希望!”张燕每次都用这样的话来安慰身边的大陆同学。

巴黎的中国留学生会组织的捐款活动,张燕去之前有点担心,怕自己台湾人的身份尴尬。她的担心很快就被满场的台湾同学给打消了,原来大家的想法都是一样的,这一次,主题只有一个,为远在四川汶川的灾民们募得更多的资助。

在生命面前,什么都可以放下。

2008年,张燕这个台湾女孩,认识了很多朋友,来自四川、湖南、江苏、北京、上海……他们像她的台湾同学一样,有梦想也有困惑,有激情也有抱怨;他们和她的台湾同学一样,会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这一年,张燕真正开始明白,海峡隔不断的,是这绵绵悠长的相同历史文化,和静水潜流的骨肉情义。

第一次担当中流砥柱角色的80后们

对于徐东东,如果说2008年奥运是一次让人热血沸腾骄傲自豪的飞扬,那么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使年轻的他第一次感受到使命和责任的沉重。

徐东东是一个来自四川的留学生,现于法国兰斯大学攻读工程师学位。80后的他,品学兼优、年少有成,无限的未来在不远处向他频频招手。他是父母的爱子,阖家的宝贝,同学的偶像,学校里的天之骄子,这一切,让他近而立之年还依然孩子气十足。学习之余徐东东往往沉浸于游戏玩乐,每每听到父亲讲述当年革命史就意兴阑珊。

2008年5月13日,徐东东像每天一样,打开电脑上网,新浪网上的头条黑粗体的新闻标题,硕大的“四川”两个字吸引了他,仔细一看,“四川大地震”几个字把他惊出了一身冷汗。他立刻打越洋电话回家,大约一个多小时的忙音中,20多岁的大小伙,一边泪流满面,一边不停地拨打同一个号码,慈爱的父母和那些熟悉的朋友们的脸,在他眼前不停浮现。

后来,他才知道震中离家乡尚有不少距离,虽然父母也早已惊魂未定地在大街上留宿几夜了,但是总算没有生命危险。

但是,毕竟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听到电视里熟悉的乡音,看着面目全非的城市和哭泣的人们,徐东东忍不住一次次流下眼泪。他问自己:远在他国的一介学子,怎样做才可以帮到家乡父老?

当时,即使在法国大型报刊网络媒体上,依然有着“这场地震来得真是时候”这样不负责任的言论,让在法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义愤填膺,经常与法国同学为此论战不休。

徐东东和几个老乡一合计,都是网络高手的几个男孩子,决定自己做一个网页,用法语和英语来报道当时汶川灾情的真实情况;并和几个大型留学网站合作,组织留学生网上募捐。

徐东东有点羞涩地说,现在才发现自己过去有多无所事事!我们这些学生能做的事情不多,可是希望能用我们的方式,让全世界人都知道,中国人在做什么,而不是靠外国记者的嘴和笔;希望能用我们自己的方式,援助那些在灾难中的同胞们。

2009年夏天,徐东东就要毕业了,他决定放弃法国空中客车公司工程师的工作,回四川工作。面对导师的讶然,他只是很简单地解释,在中国,我更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或许这次地震,并不是让他作出这个选择的唯一因素,但是,对于这些80后的大孩子来说,这次地震,真正让他们感受到,他们作为成年人,可以为这个国家和这个国家的大多数人,做些真正重要的事情。

不消失的“心灵震波”

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一年了,这些普通的人们,依然过着他们普通的生活,有着普通的喜怒哀乐,他们平日的生活轨迹似乎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但地震留在他们心灵上的震波并未消退。与过去相比,对和中国有关的事,他们显得格外关心。

在今年的法国佳士得拍卖圆明园兽首事件中,我们可以看见,在法的华人圈子有着不一样的震动,“为了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几乎成了每个在法华人和中国留学生心里的思考。

熟悉法律的翻查法典寻找案例,希望可以有理有据地以法律形式阻止拍卖;

熟悉历史的,将欧洲侵略中国洗劫圆明园的一段历史,用法语和英语制作小册子,在拍卖现场巴黎大皇宫门前,发放给所有来参加拍卖的法国人和外国人;

年轻的留学生们善用网络的强大力量,用他们熟练的网络技术和语言能力,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人对于这次拍卖的愤慨和态度。

这些一点一滴的小事,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世界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观感。

这些远在他国的华人华侨以及留学生们,每颗拳拳跳动的心,都为中国的起起伏伏所牵动。

于是,我们看到在爱丽舍宫门前强烈抗议法国总统会见达赖喇嘛的人们;我们看到在奥运期间,热心为外国友人介绍中国的人们;我们看到在异国街头,自豪得意地庆祝中国传统春节的人们……

汶川大地震并不仅仅是一场给中华民族带来伤痛和悲哀的灾难。更大程度上,这是一次洗礼,让海内外中华儿女重新审视自己的良知,重新认知自己的责任,重新定位自己的炎黄子孙身份。

猜你喜欢
李平东东汶川
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张东东作品
读《比尾巴》,学仿写
四季的美
我多想……
曲奏汶川情花开时代梦
第三个小板凳
“5·12”汶川大地震10年记(上篇)
把握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条件
进士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