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作文如何运用素材最有张力

2009-05-29 09:04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事例

尹 杰

想让考场作文蟾宫折桂,作文素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作文素材不仅在于多积累,更在于会运用、善运用。下面就从辩证运用素材、对比运用素材和排比运用素材三个方面,谈一下如何运用素材最有张力,最能打动阅卷老师。

一、辩证地运用素材

对于素材,往往是先写出多数人的认识,在这个前提下,采用辩证切入的办法,即先写“一面”,再写“另一面”,翻出新意,从而给人始料不及的思想震撼。这种写作又可以从两个方面切入。

1.从对某人某事的“他人常规想法”和“个人实际行为”角度切入。为了突出某人某事,往往采用“衬托”的手法,用“他人常规想法”去突显“个人实际行为”。比如:

洁白的床单,安静的病房,你安静地坐在那儿,坚定的表情,会心的微笑和你的精神一样,在这一刻让人无法忘怀。阳光再美,却也比不过你那闪闪发光的心。还记得丈夫出事后医生的话像惊雷一样响在耳边心上——他可能再也无法醒来!父母劝你,再找个归宿吧,你是这么年轻,以后的路长着呢;朋友劝你,傻姑娘,万一就这样一辈子不再醒来,你可怎么办;不认识的人都劝你,要往以后想呀,你可以拥有更精彩的人生和更美满的家庭!然而你没有任何回答,你带着责任带着希望,无怨无悔地走在这条艰辛的爱情路上。你用你的顽强坚持着,你用你的深情体贴着,终于,在那七百多个日日夜夜之后,丈夫从昏迷中醒来,爱情悲剧变成爱情奇迹!

此文以“父母”“朋友”“不认识你的人”作衬,以他们的“常规想法”突显罗映珍的“个人行为”,以辩证之笔表现出罗映珍对爱情的忠贞。

2.从对某人某事的“表面认识”和“深层剖析”角度切入。为了深入剖析某人某事,不妨先从世人的“表面认识”写起,然后转而一笔,从内心世界进行“深层剖析”。比如:

回望历史的长河,我看见一个轻灵妙曼的女子站在浪尖,绝世的容颜,倾城的笑容,嫣然一笑,吴王拜倒在美人裙下;旋身一舞,范蠡为之如醉如痴。世人羡慕她,她是所有女人都想成为的女神——西施。

然而,有谁听到一颗美丽却孤寂的心灵在无人的黑夜轻声地哭泣?美丽,大概是她一生最大的无奈!若她只是一个平凡女子,或许她可以安静地相夫教子,一生守着一份平凡的幸福;但她不能,命运将她卷入这场历史的战争中,她是越国人,上天将整个国家的前途命运交给了她,她绝美的容颜中有着越国的黎民百姓;她倾城的笑容中有着越国的千里疆土;她妙曼的舞姿中有着越国的江山社稷。她背负着如此的重任,再也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再也奢望不到平凡的幸福,再也企及不到爱情的滋味。

回望历史的长河,我总会看见一个轻灵妙曼的女子在黑暗中哭泣,眼底的忧伤绽放成一朵枯萎的红莲……

此文首先写了人们对西施的“表面认识”,然后转而一笔,重点去剖析其“内心世界”,人们只看到了西施的“美丽”和“受宠”,谁又晓得西施的“忧伤”与“落寞”?

二、对比地运用素材

很多人在使用素材时只顾写某一人某一事,不能把与之关联的他人他事对比来写,因而缺乏广度与深度。如果能有意识地把两个关联素材对比来写,从而使素材翻出新意,写作效果可能就会有天壤之别。这种写作又可以从两个方面切入。

1.从对某人某事与另一某人某事的相似而非角度切入。此类素材往往是同类的,在做法上是相似的,但仔细分析又有明显的不同。但这种不同,并不是“是与非”的不同,往往是二者都是对的,都是好的,但通过对比,从而得出“某一个”会更好这样的结论。比如:

手铐、脚镣哗哗作响,你伴着沉重的声音毅然走到了菜市口。你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你本可以和康有为逃到香港,本可以和梁启超逃到日本,然而,你没有,你选择了死亡,选择了为变法而牺牲。一句“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表达了你为变法而生,为变法而死的决心。

耳边的风声呼啸着,你看着远处的村庄毅然选择了停留。你在心里默念:“为了一方百姓的安危,只好对不起生养自己的父母和朝夕相处的妻儿了!”你本可以选择跳伞,你有16秒的时间,16秒,对于你而言,足以获得生还的机会,然而,你没有,你选择了迫降,选择了牺牲自己,选择了保护人民。一句“烟笼大地,声震蓝天;星陨大地,魂归长天”诠释着你为国而生,为民而死的不朽精神。

同样是死,谭嗣同死于决心死于理想,而李剑英却是死于责任死于信仰。谭嗣同的死没有改变清廷的命运,而李剑英的死却挽救了上千人的生命!

此文把谭嗣同和李剑英二人的“死”进行了对比,一个死于决心,一个死于责任。一个死了,只是让人们空留遗恨;一个死了,却留给更多人生的机会。通过对比,生命价值的彰显便愈加分明了。

2.从对某人某事与另一某人某事的相反相成角度切入。此类素材往往也是同类的,但在做法上却是相反的。这种同类的相反,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在对比中彰显“好的”,正面的例子有示范性,反面的例子同样有说服力,正反对举,突显主题。比如:

她是三生石旁的一株彼岸花,柔软的香泪溅湿了那个浑浊的时代,来自江南的林黛玉,仿似一株洁白的玉兰花独立于姹紫嫣红的绚丽中。一丝幽幽的清高,一颗孤傲的灵魂,这样一个奇女子,终是逃不过心灵的枷锁,放不下心心念念的宝玉,放不下侬言暖语的依恋。于是,在宝玉婚礼的鼓乐声中,一缕香魂独自飘去。

她是深宫高墙内的一只飞蛾,瘦弱的肩膀,孤独的心灵,虽衣食无忧,但内心却是如此冷落与寂寞。当和亲的消息传来,昭君一夜无眠,最终她将心底那株小小依恋的幼苗硬生拔掉,仿佛看到一点一滴的血流进掏空的心。第二天的清晨,轻盈的罗裳,明丽的笑靥,她踏上了和亲的旅程。

林黛玉紧紧抓住那份依恋,却还是逃不过命运的嘲弄;王昭君微笑放手,生命在异域绽放出另一种光芒。

此文把林黛玉的“紧紧抓住”与王昭君的“微笑放手”形成对比,一反一正,突显“学会放弃”的主旨。

三、排比地运用素材

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素材连用,那不妨采用“平均用例法”进行排比地运用素材。各素材句式上追求基本相似,字数上保持基本一致,构成一定的排比形式,这种对素材的整合,不仅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而且往往还能点亮文章的语言。这种写作又可以从两个方面切入。

1.从对同一个人的多个事例角度切入。

写作所选素材都是同一个人的,往往是从生活经历或思想认识入手,或截取画面,或分条总结,多方面、全方位展现形象特点。写作目的就是用丰满的人物形象去诠释深刻的文章主题。比如: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

此文通过四个方面刻画苏武形象,用再现的生活情景充分地诠释了“忘记与铭记”这一中心话题。

2.从对多个人的多则事例角度切入。

写作所选素材虽然是不同人的事例,但都是为了表现同一个主题。写作时,可以采用“排比事例”加“排比分析”的写法,也可以采用“事例”加“分析”双双排比的写法。写作目的就是用丰富的事例材料去表现厚重的文章中心。比如:

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他们选择了永恒——纵然谄媚污蔑蒙蔽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着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关西,也要扬声边塞尽扫狼烟,这是豪壮的选择;纵然一身清苦终日难饱,也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这是高雅的选择……在一番番选择中,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文章。

此文写了屈原、魏武帝和陶渊明三个事例,采用了“排比事例”加“排比分析”的写法,即先事例排比,之后再一一对应分析排比。这段文字,不仅事例典型精当,而且分析切中肯綮;不仅扣题十分准确,而且语言极具文采。再如:

当奥运圣火在异国他乡遭遇袭击,我们看见一位瘦小的残疾姑娘弯腰护住火炬,完成了她人生中最出色的防守;那一刻,奥运圣火为之感动,燃烧出耀眼的光芒!当冰雪肆虐我国南方时,我们看见无数绿色的身影忙碌在铁道公路两旁;那一刻,冰雪为之感动,为之消散!当地震突袭四川时,我们看见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面带忧虑,在废墟中穿行;那一刻,国人为之感动,世界为之惊叹!

此文写了残疾姑娘护火炬、无数警察除冰雪和国家总理穿行废墟三个事例,每个事例后紧跟一句分析,是典型的“事例”加“分析”双双排比的写法。在这个议论段中,灵活的句式排比出气势如虹的文采,读着这样的文字,又如何不深深感动?

[作者单位:河北沧县风化店中学]

猜你喜欢
事例
事例典型也需生动描写
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炎炎七月天 他们拼搏在一线——记公司一线员工战高温的事例
场景映衬,摇曳生姿——记叙文写作如何增强事例的张力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6)
基于ALC的事例库结构及检索研究①
现行宪法施行三十周年三十件宪法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