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09-05-29 05:49
科教导刊 2009年24期
关键词:蒙娜丽莎美术艺术

王 勇

新编《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对于美术教学的目的,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并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性为目的者也。”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即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中学美术鉴赏课中的各类作品的艺术表现,与鉴赏者审美感受及审美能力存在一定的距离,这就给我们的中学美术鉴赏教学提出了一个难题,那就是如何让鉴赏者从审美实践活动中发现作品美的东西,来缩短作品与鉴赏者之间的距离。

1在美术教学中,遵循审美的规律

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科书中理论逻辑性东西多了些,而缺少感性方面的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时,就象预先设定了的界线,其实这样会大大限制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创作欲望。因此,在教学中也要融入学生感知意念,才是对美的互动交流。

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例如教师在上欣赏课时,不要急于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应积极引导学生对具体作品进行欣赏,培养学生尽可能用所学过的美术理论知识来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在学生的发言中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解释作品,最后老师对作品加以总结,以此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马克思说过:“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虽然每个人的审美经验不同,但多给他们感悟艺术的机会,对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2美术鉴赏要依据学生的主体体验

梁启超曾说过“庸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趣味教育与教育的趣味》),国外也有人主张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种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的描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征服过不少人,许多人从中受到了爱美情操的感染。舍科特尼科夫绘的《又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的落后感到羞涩。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位地展开。

例如,张择端描绘北宋都城汴梁繁荣景象的《清明上河图》,在整个画面的构图方面显示了作者卓越的艺术才能。对于其画面中复杂场面内容集中、生动的表现,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价值、影响我们从电视连续剧《水浒》的道具中已见一斑。但我们大部分同学,对于题目为什么取名《清明上河图》就不一定很清楚了。关于其中“清明”一词历来就有不同说法,有说“清明时节”之意,也有人认为“清明”是汴梁郊外的一处地名,让我们来仔细鉴赏这幅作品就能发现:画中有河岸小贩桌上摆着切开的西瓜,有裸着下身在街头嬉戏的儿童,还有十多人挥动扇子,这些都不是北方清明时节的征候。这样有人就认为画题中“清明”并非清明时节。我们不管画面中描绘的是春景还是秋景,但是从中可以体会到,对一幅名画的理解,不能苟合与某一种鉴赏模式,它将会随着人们逐步认识而不断深化。所以教师在教学生的时候要防止武断,允许多样性认识的存在,因而在教学实施前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计划。赏析作品时要注意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完成对作品的体验、认识过程,导之以健康发展。

3直观教学,在美术鉴赏课中也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条件和教学需要,尽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媒体。强化媒体对视觉形成的感受作用,以利用学生深入认识、理解、感受作品,使之与作品默化交融,形成自己对作品题材、形式、方法技巧,乃至作品的品位境界的感悟认识。我们鉴赏《蒙娜丽莎》这幅作品的时候,了解到她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巨匠达-芬奇的肖像杰作,了解到蒙娜丽莎美之所在。但若我们用媒体教学的时候,我们就能更直观的感受到作品的魅力。我们将蒙娜丽莎的手放大来看的时候,就能清楚发现她那微微抬起的中指,是因为她正和着音乐的节奏,打着拍子,更值得一提的是,当我们通过媒体教学点击在蒙娜丽莎面部的时候,竟会惊奇地发现其没有眉毛,这是何缘故呢?这是因为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一些女子常把眉毛剃掉,其实这不足为奇,因为这在当时是一种时尚,就如我们今天的女孩子化妆时将眉毛修成一条线一样,你想假如她也把这一条线全剃掉,不也跟蒙娜一样吗?不管怎样,通过媒体教学能够直观感悟和认识到《蒙娜丽莎》一些鲜为人知的地方,这也可谓是此画的神秘之处所在。

4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像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所以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在中学美术课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想像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在特色化美术教学的探索中,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在熟悉的家乡寻美,在取材中欣赏美,在绘画中创造美。农村田野风光是学生写生极好的题材资源。田野、溪流、农舍、树木各具特色。这时带领学生身背画夹、手拿画笔,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便在学生的手下诞生了……这样的活动不但使学生兴趣盎然,领略了大自然的美,激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

或组织学生进行校内外环境美化活动,开展班级间的绘画、手工、室内装饰等各种形式的比赛和举办作业展、画展,充分展示他们的劳动成果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欣赏评价艺术作品的能力;或组织参观各种美术展,参观时教师可先给学生大致介绍,让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发表意见,开展讨论,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独立的审美能力,通过艺术实践活动,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得到更好的发展,艺术情感也得到满足和升华。

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过程,中学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重要阶段。在美术课的教学中还要不断的摸索,多学习其他先进的教学经验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使美术教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猜你喜欢
蒙娜丽莎美术艺术
美术篇
“蒙娜丽莎”
纸的艺术
蒙娜丽莎说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是艺术家还是科学家?
爆笑街头艺术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