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神”在你身边

2009-05-31 05:20
国学 2009年3期
关键词:钱币

孟 享

除夕夜吃团圆饭,大年初一去拜年,长辈给小辈压岁钱。压岁钱是什么?是用来压“岁(祟)”的钱。“祟”是一种鬼怪,为了镇住“祟”,古代的人们就采取了这么一种方法。为什么不用别的器物来压“祟”而要用“钱”呢?可见在古代人们心中,钱是有一种神秘力量的——可以降魔镇妖。其实不仅仅是这些,借钱来护佑的事,在生活中不胜枚举。比如,中国人过年包饺子时,还有把一枚钱币包进饺子里的习俗,谁吃饺子咬到这枚钱币,谁就会吉祥有福气。这些现象似乎都在证明,钱有神力。

“钱”能“压服”谁?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在汉代,用钱来“压祟”是因为它能“压胜”。大约从汉代起,开始出现一种类似原始宗教的形式,叫作“厌胜”,也叫“压胜”,即“厌而胜之”,是用法术诅咒或祈祷以达到压服人、物或鬼怪的目的。用作厌胜的物品有很多,比如桃木,古代人在桃木板上分别画上擅长捉鬼的“神荼”、“郁垒”二神,做成“桃符”悬挂在门旁,就能趋吉避凶。还有玉器,人们认为玉能发出一种特殊的光泽,白天不易见到,夜晚则可照亮方圆数尺之地,是妖魔鬼怪最怕见到的,所以用玉器可以避邪保平安。但这些器物基本上只是单一使用,若论用作厌胜品数量大、种类多的,还是要数钱币。

我们先来看一个药方:“古钱其铜焦赤有毒,能腐蚀坏肉……但取周景王时大泉五十千,宋四铢、二铢,及梁四铢,北齐常平五铢之类,方可用。”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对这个方子的补充是:“古文钱但得五百年之上者即可用,而唐高祖所铸开元通宝,得轻重大小之中,尤为古今所重……”这些都取自《本草纲目》卷八《金石部·古文钱》的内容,是讲“钱”的医用药用价值。史学专家王子今先生认为,如果说古钱中的某些成分确有药效,借以医病尚可理解,而所谓“五百年之上者”、“唐高祖所铸”等等便有些神玄了。在这里我们不是要分辩其药效如何,或者中医药高明与否,仅从所举事例来看,倒是从它的“神秘主义形式”看到了“钱”的神秘力量,或者说是钱的厌胜意义。清代金陵地区有难产妇女手持“周元通宝”即可顺利分娩的习俗——钱的厌胜意义便更加典型了。

有学者分析说,清代人用来治疟疾和难产的“周元通宝”可能不是一般流通领域的同名古钱。传世的“周元通宝”钱有的背面铸有日月、七星或龙凤图案,它是专门用于厌胜的厌胜钱。不错,厌胜钱并非一般意义的货币,是人们将有特殊意义的文字和图案铸在钱币之上,用来表达避邪趋吉愿望的,或者说是希望借“钱”的神力实现自己的愿望,祈求神灵扭转自己的命运。

从厌胜意义上讲,“钱”的神力几乎遍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譬如:有“上梁钱”,中国古代建筑极重视厌胜,上梁是建筑施工很重要的工序,用钱来厌胜避邪是相当重要的一道程序;钱上铸“太平振宅”文便可镇宅,铸“斩妖伏邪”文便可避邪,背上再加“敕令”二字,“钱”的神力可能就会更加彰显。五月端午,用铸有五毒图案的钱可以“攘毒气”;出门行旅,用铸有“出门大吉”的钱可一帆风顺;身带“状元及第”钱可助功成名就;持有“五男二女”钱便可实现最完美的生育理想了。

为什么一枚小小的“钱币”竟具有如此神通?古代的中国人又为什么会如此广泛地借助它来趋吉避凶、祈求神灵的佑护?我们必须从中国钱币的历史中去寻找答案。

从神坛走来的“钱”

根据钱币史书的资料可知,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起源于殷商,统一于秦。不过,钱最初并不叫“钱”。中国古代最早的原始货币是“贝”。贝在中国货币史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有一个很好的证明是,在我们的汉字体系中凡是与财物有关的字多以“贝”为偏旁。

不过,贝即使最初与“财富”有关,但它与龟甲、玉石等早期的贵重交换物一样,并不是一开始就以货币的面目出现的。

从滨海地区流入内地的贝,最初是与玉和龟甲等礼器一起共同行使神权政治文化象征的功能。上古时代的玉礼器和稍后的青铜礼器,以及与占卜巫术关系密切的珠玉、龟贝等,一直是上古文明中具有神秘属性的权力、财富的象征。在古代龟卜文化中,贝与龟甲可以互换,在交换的过程中,贝的价值可以使龟甲增益,在卜筮中主“大吉”、“永贞吉”。这就赋予贝以神秘的吉祥意义。

可以说,钱一开始就是带着“神魅”的色彩和力量来到这个世间的。可以想象一下,在钱币成长的幼年时期,珠玉、龟贝一边作为贵重的礼器在祭坛奉祀,一边作为货币在物品交换中使用,此时,一位先民手持一枚珍美的海贝去作交易时,他的心态会是什么样的?货币可以易物的“神魅”与礼器可通上天的“神圣”交织在一起,先民手中这枚海贝的份量可不轻啊!后来,珍美的贝币在先民的手中慢慢褪掉了“神魅”的色彩——随着历史的发展,珠玉、龟贝的神圣性被解构,在一定程度上消褪了神灵的魅力,“贝”真正以货币的身份进入到商品流转的长河之中。

随着商品交换的频繁,海贝经常会供不应求,而且贝不易携带,于是出现了石贝、玉贝、骨贝等仿制贝币。青铜器时代到来后,金属铸币的先河被开启,海贝币的替代品仿贝铜币诞生了。钱走出幼年时期,迈向少年时代。

钱的少年时代并不长。春秋战国时期,当天才的发明家们将目光从海贝的形制转向陪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生活用具后,大量的布币、刀币出现了。“布币”来源于上古时期的一种农耕工具“镈”,即一种“铲”,“布”是“镈”的同声假借字;而“刀币”则是由齐燕地区的先民们用以渔猎的“青铜削”刀具演变而来。

到战国时,使用更方便的圜钱出现了,圜钱的主要铸行国秦国开始使用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记载,“秦半两”是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年)“初行钱”时铸行的。

秦惠文王“初行钱”时铸行的这种“秦半两”,在中国货币史上有着奠基性的意义——中国圆形方孔古钱币千百年的形制就是由此而来。在这里,有一个小问题,“钱”是什么?为什么后世的人们一直以“钱”来统称货币?其实,“钱”与布币的“镈”一样,也是先民手中的一种“铲”,秦以“初行钱”时的“半两”钱统一了货币,“钱”随之身价陡增,而且,它经过“秦半两”、“天圆地方”的演绎之后,意义也大不一样了。

秦始皇将方孔圜钱作为统一货币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是钱铸成后要进行锉边等加工,把方形细木棍插入方孔,可以使钱固定不动,便于操作。方孔钱也便于钱上文字的定位。另一种说法被学界普遍认可,即秦始皇笃信当时极为流行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方与圆,象征着“万物周事”的自然;“圜者中规,方者中矩”,又象征“规矩”的权威、法的权威。《吕氏春秋》的解释可能最合始皇的口味:“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故而有学者认为,秦始皇时,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信仰,已然是神权的象征了。

如果我们能从钱币本身的钻研中走出来,看一看它成长初期的社会背景,也许会对它身负“神力”的原因有更深刻的了解。

事实上,自春秋战国一直到秦汉国家一统,中国各个区域的商业发展已经颇具规模。比如春秋五霸之首的齐国,商业已经相当发达,至战国后期,齐国的城市居民已有四百万以上,占到齐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至西汉初期,“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我们从《货殖列传》中看到的西汉社会,不但有富可敌国的大富豪,而且有倾郡、倾县、倾乡里的众多小富豪,可见西汉初期的社会,是一个经济蓬勃、百业兴隆的社会。

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有如下传世之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之趋利,若水之就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那么,利之所聚的“钱”、几乎能决定人的命运的“钱”、有着神圣血统且凝聚着天地伦理的“钱”又被推上“神坛”拜将起来,顺理成章。可以与此相呼应的是,恰在西汉时,被称为“摇钱树”的明器出现了。

如此看来,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钱”的身上具有超乎自然的神秘力量,可以战胜妖邪并寄托人间的祈愿,是可以理解的了。中国人的宗教观相当实用,神灵也比较分散、灵活,那么,在这大大小小的诸神中,会不会有一位“钱”的代表——“钱神”?

寻找“钱神”

上古奇书《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生昆仑西附西极”。后世有人给予注解,称这“若木”“状如莲花,光照其下”。这棵无比美好的“神树”后来被用到了“钱”的身上,恐怕今天的我们不太容易理解,可这是事实:南朝时,梁简文帝《谢敕赐解讲钱启》中说“钱”“荣光独照,自均若木。负恩知重,窃譬蓬莱”。如此看来,在当时人们心中,“钱”不但与神仙境界联系起来,而且如若木般“荣光独照”,神韵极佳。

简文帝的下一任皇帝元帝承圣三年(554年),更出了一件异事,被记录在《南史·梁本纪下·元帝》中。说这年三月,皇帝见一条丈许长的黑蛇盘屈在路前,一群小黑蛇围绕着它,宫人曰:“此非怪也,恐是钱龙。”皇帝遂敕有司取来数千万钱镇于蛇群附近。后来竟又有蛇从屋顶坠落到皇帝的龙帽上,恍然间又消失。更神的是,当时“城濠中龙腾出,焕烂五色,竦跃入云,六七小龙相随飞去。群鱼腾跃,坠死于陆道”。史家将这件异事记录在册,说明在当时的社会意识中,人们已经将“钱”的神异附之于形象——“钱龙”。龙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角色,可见神化的“钱”已渗透上流文化,深入帝王意识,而民间有关钱之神异的演绎更是丰富多彩。

晋人干宝《搜神记》记载了这样一种“神秘现象”:南方有种名为“青蚨”的虫,形似蝉而稍大,如果将子虫拿走,不论距离多远,隐藏多深,母虫也会飞来找到它。如果以母虫之血“涂钱八十一文”,再以子虫血“涂钱八十一文”,“每市物,或先用母钱,或先用子钱,皆复飞归,轮转无已”。这便是钱的又一种神化现象——“子母钱”青蚨。

“体圆应乾,孔方效地”的钱,在民间意识中是具有感应天地的神性的,所以人们拿它作为占卜未来的工具。古人占卜一般用蓍草,但占卦方法颇为复杂。元末史学家陶宗仪在他的《南村辍耕录》中记录了“今人卜卦,以铜钱代蓍”的社会现象,后世《清稗类钞》一书中便有了“卜钱”的形式:占时,用三钱掷之,得一背为“单”,画“一”;二背为“拆”,画“--”;三背为“重”,画“O”;纯文为“交”,画“x”。这种以“背”面或“文”面占卜吉凶的“卜钱”形式一直流传至今。

我们知道,传统节日大多与原始崇拜或宗教祭祀有关,比如正月初一压岁钱,还有“二月二,引钱龙”,北方有些地区的百姓在二月二这一天会将灰或谷糠撒在地上,蜿蜒成龙形,从井旁、河边一直画到家中,以求把钱龙引到屋里发财致富;“四月初八,置钱摸孙”,是说在四月初八佛的生日这天,庙中设铜盘,置释迦太子小铜像于盘中,众妇女向盘中投钱还愿,老媪则可以在城隍庙的“城隍奶奶床”褥下摸钱,据说得字下者为孙男,字上者为孙女。此外还有五月初五佩系五色彩绒裹饰的铜钱避邪,七月初七姑娘们吃“七夕钱”,即吃到包着铜钱的饺子有福等节日礼俗。总之,一年到头的众多节日中,钱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中国人注重礼仪,这些礼仪中有不少含有神秘主义的意味,从人降生时的“洗儿钱”、婚配的“撒帐钱”到去世时的“口含钱”,普通人的一生又哪里离得开“钱”的参与和“钱”的佑护?

这种佑护的力量是否来自“钱神”?

在元代的《钱塘遗事》中记述了这么一个故事,说南宋大奸相贾似道有一天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面圆口方的男子突然出现在他面前,说:“我乃金主,天下的事,不由您决定,而是都由我做主。”蹊跷的是,这位“金主”在贾似道梦中所言之事,后来居然都一一应验了,贾似道于是“乃知男子钱神也。”

这是对钱神做人格化描写的惟一文献。贾似道梦中的这位“钱神”“圆面方口”,适肖钱形,算是给“钱神爷”画了个大致的模样。《太平御览》中还有《论钱》曰:“黄金为父,白银为母,铅为长男,锡为适妇。伊我初生,周末时也。”这就给了“钱”一个家庭,“钱”也算有了个像样的“户口”。

其实,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就有了“钱神”的说法,从晋朝至清朝有不少文人撰写《钱神论》《钱神志》,唐人也不时有诗作咏之:“忧方知酒圣,贫始觉钱神。”(白居易《江南谪居十韵》)“钱神任尔知无敌,酒圣于吾亦庶几。”(杜牧《题桐叶》)不过这其中影响最广泛的要数西晋鲁褒的《钱神论》,文中有云:“子夏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吾以‘死生有命,富贵在钱。……性命长短,相禄贵贱,皆在乎钱。天何与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钱不如天。达穷开塞,振贫济乏,天不如钱。”要知道,“天”在古代人的心目中是无比崇高的,能说出“天不如钱”,可见当时“钱”已“为世神宝”的情形。只不过,鲁褒此论的背景是西晋“纲纪大坏,货赂公行”,因此学界一般认为文章是时政批评——天道竟然不如钱道。王子今在他的《钱神》一书中说,这样的理解低估了这篇作品的社会价值。《钱神论》揭示了意义更为广泛的民俗史和文化史的社会画面,文中所言“亲爱如兄,字曰孔方”不但为“钱神”崇拜提供了具体的形象,更成为后世代代相传的妙语。

在寻找“钱神”的过程中,我们先拜谒了从先民们神坛上走来的“贝”,见识了蕴含“天圆地方”乾坤之理的“孔方兄”,惊叹于民间丰富多彩的颇富神性的“钱”俗,同时感喟于文人们刻画“钱神”的传世文字——我们无处不见“钱”的神迹。其实,对于神灵,从来都是信则有,不信则无。对于无神论者,世上根本就没有神。而对于有神论者,心中自有神灵,所见万事万物都可能有神之魂魄。

这是一枚夏商时期的海贝。这枚色泽鲜亮、形质精美的贝,在古代人眼中一定很珍贵,可以用来交换不少货物吧。

战国中期魏国布币。币上铸有“安邑一钉”,安邑是魏国早期都城,钉是当时的货币重量单位。

蚁鼻钱也被称作“鬼脸钱”,是战国时楚国铜币。币上“咒”字多被称为“哭”字,钱文的含义还有必要作进一步研究。

汉代马蹄金是西汉货币。金质,因状如马蹄而得名。马蹄金一般是用于帝王赏赐、馈赠及大宗交易的上币。

西汉“五铢”。一铢相当于144粒栗(小米)的重量,比“秦半两”轻巧,携带、使用方便。从汉武帝始,“五铢钱”沿用了七百多年。

“一刀平五千”是王莽时期发行的大额货币,当五千枚五铢钱用。王莽将币上“一刀”二字作错金装饰,因此也被称为“金错刀”。

战国齐刀币,币上铸“齐返邦长法化”字。这是中国最早的纪念币,为纪念齐国重建政权而铸,“长法化”即法定货币。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开铸“开元通宝”,此四字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中国货币从此超越以重量为标准阶段,向抽象化转轨。

战国时“秦半两”,中国历史上几千年圆形方孔钱的形制便由此奠定。

银锭在明朝盛行。洪武八年(1375年)定价,银一两当钱一千文,即钱一千枚。

汉代画像砖“双鱼”

这是在巴蜀地区出土的汉代画像砖的拓片,画像内容别致,其中大量的钱纹饰表达了相当强的民俗文化信息。

“钱”姓与“钱”币有关吗?

据史料记载,颛顼帝的后裔彭祖,有个叫“孚”的子孙做了周朝的“钱府上士”。“钱府上士”乃是负责钱财管理和调度的官职,孚就拿官名当了自己的姓,从此有了钱姓。钱姓与彭姓有着共同的祖先,所以两姓人常常自认是一家人,曾有遇难相帮、互不通婚等共同的约定。钱姓的祖籍是下邳(今属江苏),彭姓的发源地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下邳、彭城两地非常接近,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钱、彭两姓间的密切关系。最早出现在史书上的钱姓名人,是战国时代的钱丹和钱产,钱丹是著名的隐士,钱产则是秦国的御史大夫。

钱的别称

白水真人

王莽篡夺刘汉天下后,因“钱”字之“金”旁与繁体“刘”字的“卯金刀”之“金”相合犯其忌讳,便以古代钱币的另一种名称“泉”来代替“钱”。后来东汉刘秀称帝后,竟继续使用王莽钱币“货泉”。后人分析,刘秀笃信谶纬迷信。有人曾谓:真人既出,可复汉灭莽。而“泉”字可拆为“白水”,“货”字繁体形似“真人”。刘秀本人出生于南阳白水乡,便以此为“受命”之据。后人便以“白水真人”来戏称钱币。

邓通

汉文帝曾梦一人助自己飞升上天,后遇一船工与梦中人一模一样。这人便是邓通,从此备受皇帝宠信。有相面者说邓通将贫困而死,文帝决定发挥天子之功用,改变邓通的命运。他赐给邓通蜀郡的铜矿,准许他铸钱。邓通所铸“邓氏钱”通行天下,邓通也因此富甲天下。后世人便将“邓通”来代指钱了。

猜你喜欢
钱币
永银钱币博物馆:让钱币文化链接大众
Sun Yat-sen Numismatic Museum, Hangzhou
左脑风暴
中国钱币收藏的五次热潮
美国钱币 收藏有学问
钱币保存各有法
“钱币园地”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