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准学生的认知起点?

2009-05-31 08:25徐春梅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09年12期
关键词:曹冲称象起点逻辑

徐春梅

教学片断: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 是苏教版新增的教学内容,怎样把准学生的认知起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是我上课之前思考的问题。经过一番思考,我创设了以下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替换”策略。

师:同学们,让我们先一起来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片。(电脑出示“曹冲称象”的画面)

师:知道这幅图讲的是什么故事吗?谁能简要说一说?

(学生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踊跃,举手的学生只有一两个,为什么如此经典的儿童故事学生们知道的这么少呢?我很疑惑、无奈,于是就让其中一个学生简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学生简述故事,略)

(从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知道了故事的主要内容,但从个别学生的眼神中可以看出,还有少部分学生并没能一下子听懂)

师:要称出大象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的重量,曹冲用了怎样的策略?

(一阵沉寂之后,终于有学生举手了)

1:曹冲把大象换成了石头,称出石头的总重量也就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2:我觉得曹冲运用了替换的策略,即将大象替换成等重量的石头,从而称出了石头的重量。

师:不错,曹冲用石头代替大象,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其实就是利用数学中一种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板书课题)

师出示例题:将720毫升的美酒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三分之一),大杯和小杯的容量各多少毫升?

教学思考:

在上述的导入过程中,教师设计“曹冲称象”的故事来导入,期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对故事的思考中感受到替换策略的作用,而后出示例题,让学生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设计富有挑战性,可以说体现了教师的一种“没有石头也过河”的设计理念。事实上,“曹冲称象”的故事可谓是运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的经典案例,本课中设计这个问题情境可以说是把握住了替换策略的精髓,即以物换物,通过替换化整为零。但是,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由于对学生认知起点把握的偏差,教学效果并不如预想的那么满意。学生对“曹冲称象”的故事知之不多,从而导致学生在导入部分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那么,如何把准学生的认知起点呢?笔者对此进行了一番思考。

一、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哪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儿童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这句话明确了把准学生认知起点对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学生通过教材所获得的逻辑知识基础(逻辑起点),还要考虑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渠道所获得的现实的知识基础(现实起点),从现实出发来组织教学。除此之外,学生的思维能力基础(思维起点)也应是我们必须关注的内容。因为,即使学生的逻辑知识基础、现实知识基础都相当,也会因为学生思维水平的不同而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在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从学生的“现实起点”出发来创设情境,但必须思考的是,“曹冲称象”对我们这一代人而言可谓是人人皆知,可为什么现在的六年级学生对这么经典的儿童故事却知之甚少呢?课后与学生交谈后才知道,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并没有“曹冲称象”的故事,学生没有学过,只有极少数学生从课外书中读到这个故事,所以懂得也不透彻。这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绝大多数的学生不能够讲述这个故事了。另外,课堂上,仅仅让学生听同学讲述一下故事的大致情节,就想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替换”策略的存在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我们在创设这种带有“回忆性”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时候,还必须要考虑学生是否都有这样的故事经验。

二、选择学生认知的逻辑起点还是现实起点?

由此我们再来剖析上述教学片断,显然,教师从学生认知的现实起点出发设计教学,认为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许多运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虽然这些经验并没有明确地用“替换”策略加以概括和归纳。所以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来让学生感受体验替换策略在生活中的运用,唤醒学生沉睡着的现实知识基础。那么,我们必须思考一个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选择学生认知的逻辑起点还是现实起点呢?

笔者以为,是选择学生认知的逻辑起点还是现实起点来设计教学,并不能简单地作出选择。而事实上,这两种选择也并无优劣之分,要视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具体地说,一些对学生的逻辑知识基础要求不是很高或者比较简单的教学内容,可以选择学生的现实起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已有的现实起点来展开教学;而对于一些新旧知识联系比较紧密且新知学习较难的教学内容,则可以根据学生的逻辑起点来设计教学。如上述案例,为了让学生体验到“替换”策略的价值,就必须根据学生的逻辑起点来设计教学。

三、教学设计时需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起点吗?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思考的是,教学设计需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起点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我们知道,把握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与现实起点的目的在于找准知识的生长点、着力点,促进学生顺利地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习新知,所以说逻辑起点与现实起点的准确把握有利于我们设计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而关注思维起点的目的在于使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环节,从而努力使课堂教学行为富有实效。显然,只有符合学生思维起点的教学过程,学生才能在课堂中积极主动的学习。如果设计的问题超越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的思维过程必然会遇到许多的障碍,也就不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猜你喜欢
曹冲称象起点逻辑
曹冲称象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我学“曹冲称象”
逻辑
创新的逻辑
曹冲称象和等量变换
曹冲称象
弄清楚“起点”前面有多少
起点
我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