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低年级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2009-05-31 08:25陆卫英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09年12期
关键词:课堂教师学生

陆卫英

背景意义:

合作学习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它是学生在小组内为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型学习,也是我国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小组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路与别人共享,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可以在与同学交流中得到启发或解决。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拥有了更多自由组合、分工协作的机会,拥有了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以及弥补和完善自己思维漏洞的时间与空间,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当前,这种以互动交流为特征的小组合作学习已被广大教师认可,并广泛应用于自己的课堂实践中。

案例描述:

前阶段,我们地区开展低年级数学课堂研讨活动,在连续几节课堂教学中,我们不时能看见执教教师在教学的某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一声令下,学生四五成群,小脑袋凑在一起,在讨论、活动着。

案例一:在“认识钟表”的课堂里,教师让学生四人一组相互观察、比较每人带来的钟表,说一说钟面上的相同点。走近一合作学习小组,想了解学生发现了什么,仔细一听,学生们谈论的话题与合作要求毫不相干。一学生说:“我的唐老鸭钟是我爸爸从美国游玩带回来的。”另一学生赶紧说:“我的闹钟也是爸爸送我的生日礼物。”……合作活动结束了,这一组的学生基本没有知识层面的发现。

案例二:在“统计”的课堂里,为了让学生能亲身经历收集、整理、分类的统计过程,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合作学习小组,每组准备了“小动物的头像”等一些活动材料,让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去数一数“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学生们分组忙开了,深入一小组活动,却发现只有一个学生在忙着分、忙着贴,其他学生有的在趴着傻看着,有的在做自己的事。问一学生,为什么不帮着一起去数数小动物,他回答说:“我们组长说,他是组长,只要他一人干,我们看着就行了。”

策略:

从以上案例中看出,理性深层地把握合作学习的实质,行之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并非易事。一方面,一些教师对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有偏差,仅仅追求表面化、形式化的合作学习,为应对听课或公开课临时安排,小组成员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准备和技能要求,从而也无法形成行之有效的互动交流;另一方面,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多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人际交往经验,不懂得遵守规则,行为较散漫,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何踏实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而不让其流于形式?我们应该看到,合作学习决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教师要坚持长期不懈的训练,学生学会并胜任小组合作学习是需要经历一个过程的。所以,我们教师要从低年级起,重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示范——让学生学习怎样合作

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了在玩耍或学习过程中自说自话,缺少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机会。即使几个学生平时课余时间聚在一起,他们也是“无组织,无纪律”的集会,想玩则合,不想玩则散。因此,在课堂中安排合作学习时,首先要讲究示范性,让学生了解到课堂里的几人乃至多人“合作”是在学习,不是玩耍和游戏,即借助榜样示范作用,逐步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习该怎样进行合作。

例如,一年级“比一比”一课内,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天平“重的一端会下沉,轻的一端会上升”的原理,教师可以先请一组同桌同学作示范表演。首先要求学生看清自己面对天平所处的位置(左或右),其次比较、猜想左右两边物体的轻重,最后两人合作进行操作验证。有了这样的合作示范,学生在同桌合作中就能从“先看清、猜想,再判断”等过程中体验到天平原理其实就是和“坐跷跷板”一样的。

当然,合作学习之前,除了学生可以给学生作示范外,我们教师也可以参与示范。合作之前往往有了教师的提前示范,学生的合作活动就更有指导性,合作的成功率也就显而易见了。如在上述案例一中,可以先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小组合作之前询问学生:“老师从家里带来的钟面上有一个可爱的卡通蓝猫,你们钟面上有吗?”(除了偶尔巧合外)学生们很失望地摇了摇头。师接着再问:“老师钟面上还有1~12的数字,你们呢?”这时,大部分学生会高高地举起自己的钟表表示赞同,紧接着请学生分小组观察自己带来的钟表,互相说说钟面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由于有了教师的示范提示,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注意力便自然而然地集中在钟面上,通过观察、比较,合作小组达成共识:钟面一般是圆形或方形的,钟面上一般有分针、时针、数字、大格、小格等等。

二、规范——让学生知道合作什么

我们常常看见,有的课堂,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三言两语提出合作要求,瞬间整个课堂沸腾了,有的小组学生争相发言,有的小组学生自己玩自己的,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在忙忙碌碌,还有的小组不知道合作什么,他们无所事事,一会儿教师叫停。像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多大的效果可想而知。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光靠他们毫无组织的讨论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教师可在安排合作学习之前明确要求,用具体的规范约束每一次的合作学习,让学生知道在合作中该做什么。

例如,在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过程中,可以安排小组合作讨论。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改简单的指令“到你们的小组中去讨论有什么办法算33-8”为具体的规范:“第一,算33-8,你们可以寻求小棒或计数器帮忙,去摆一摆、算一算;第二,如果你们有自己的算法,小组成员依次发言,组长记录下不同的算法;第三,如果还想到其他的好办法,也可以说给大家听一听。”在这些具体的合作规范下,各小组学生忙得有条不紊,汇报亦是井然有序。学生有的是用小棒摆出来的;有的是用计数器拨出来的;有的是把“33-8”中的数字拆分,相加减得来的;还有的是用倒着数数的方法算出来的。正是因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学生有了具体规范的指引,知道在合作中做些什么,才有了这样丰富多彩的合作学习结果。同样,在上述案例二中,如果教师在布置小组合作活动之前,明确要求:“老师为你们合作小组准备了客人头像,你们先把他们分一分、排一排,再由组长分工,大家合作一起去贴一贴、数一数,最后统计出不同客人的数据。”有了规范,“小组长一人忙,其他组员无事可做”的现象肯定不复存在。

三、启发——让学生产生合作需求

培养低年级学生进行有效合作学习,首先从注重示范性开始,在个别学生或教师的榜样示范下,引导学生在模仿中学会怎样合作;其次,在安排每次合作学习之前,讲清合作规范,让学生知道在合作中该做些什么。而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学生自身能产生合作需要,能主动寻求同伴合作解决问题。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在设计数学活动时就要注意启发性。

例如,在“认识物体”一课中,师提问:“正方体和圆柱体谁滚得快呢?”面对这样的问题,很多学生思考后开始寻求合作活动伙伴,一人拿一个物体,比赛滚一滚,就知道谁滚得快。

又如,“认识图形”一课中,师提问:“你们能用手中的长方体画出几个长方形呢?”学生们思考片刻后,不约而同地寻找同桌合作,他们一人按,一人描,不亦乐乎地画开了。

再如,活动课“我们认识的数”中,有这样一个活动环节:“到校园里数一数,校园里有多少棵香樟树?篮球场一头走到另一头得走多少步?从一楼到三楼有多少级楼梯?校园内有多少辆自行车?”这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比比哪些小朋友数得又快又对,看谁能最先到老师这里来汇报!”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便产生合作意识,一人解决一个问题,找几个小伙伴分工合作,合作中同时还感受到提高解决问题时效的别样乐趣。

总之,从低年级起,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任重而道远。课堂中我们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抓住每一次合作学习的机会,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合作方法。

猜你喜欢
课堂教师学生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学生写话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