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阳光

2009-06-03 03:14邹扶澜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洋娃娃卡夫卡书信

邹扶澜

1923年春天的一个午后,一位中年男子神情疲惫地走在柏林的一条大街上,他患有严重的肺痨,生命对他来说已经所剩不多。

一个小女孩坐在地上,哭泣声引起了他的注意。小女孩丢失了心爱的洋娃娃,那个洋娃娃是她用积攒了一年的零花钱买的。

男子摸了摸口袋,他居然连一分钱也没有带。他想不出别的办法来安慰她,只好哄她说洋娃娃没有丢,可能是到别的地方玩去了,玩完了就会回来的。小女孩不听,仍旧哭。

男子皱着眉,小女孩的哭声让他难过。突然,他的眼睛一亮,对小女孩说:“洋娃娃要是过几天还没回来,她就会给你写信的。”“给我写信?”小女孩止住了哭,好奇地看着他。“是的。”男子笑吟吟地点着头。

小女孩露出了笑脸——她倒要看看洋娃娃怎样给她写信呢。

几天后,小女孩果然收到了“洋娃娃”写来的一封信。信里,洋娃娃详细地向她描述了自己的情况,比如现在在哪里玩,沿途都有些什么美丽的风景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等等。小女孩读着,觉得真是神奇极了。

以后,每隔一周,小女孩都会收到一封信,这些信在她的眼前展开了一个神奇的梦幻般的世界。她真是太羡慕她的洋娃娃了。

可是,两个月后,“洋娃娃”再也没有来信。她好像突然消失了。

小女孩收不到洋娃娃的信,整天哭哭啼啼,饭也吃不进去——她真怕她的洋娃娃出现什么意外。

一天,一个中年女人来到小女孩家,拿出一封信给了她。信是“洋娃娃”写的——熟悉的笔迹,调皮的口吻。小女孩捧着信,惊奇万分。

女子是男子的遗孀,她在整理丈夫的遗物时发现了这封未及时寄出的书信,所以就按照信封上的地址找了来。

弄明白事情的原委后,小女孩的妈妈眼睛睁得大大的,一把抱过小女孩说:“孩子,你知道给你写信的人是谁吗?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卡夫卡啊!”

小女孩可不管什么作家不作家,她知道自己受了欺骗,知道可爱的洋娃娃再也回不来了时,又伤心地哭了起来。

几年后,小女孩长大了,从课本里,她第一次看见了卡夫卡这个名字。带着好奇,带着一点点的激动和困惑,她开始慢慢走进他的文字世界。

那个世界是如此的广博和深奥,她读不懂,可她已经朦胧地感知到那是一个让她钦敬的人了。

20岁时,女孩已经读完了卡夫卡的所有著作,再后来,她开始研究他,揣摩他,写了很多关于卡夫卡作品的论述。她在报纸上开设专栏、出版专著,她演讲、游说,为卡夫卡作品的推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40岁时,已是大学副教授的她接受了一家报刊采访,当被问及为什么对卡夫卡的作品情有独钟时,她谈起了30多年前那个春天的黄昏,谈起了那个洋娃娃的故事。

她说:“伟大的心灵产生伟大的作品,当我能慢慢品味出那个善意的‘欺骗背后蕴藏的大爱和无私时,我就知道,我的生命从此再也无法和一个人的名字分开了。那与其说是一些书信,不如说是一个濒临死亡的人给予一个孩子的最好礼物,给予这个世界最后的阳光和温暖。”

那些书信,她一生珍藏。死后,她全部捐给了国家博物馆。之前,有人出巨资想购买卡夫卡的一封书信,她微笑着拒绝。

至今,那些书信静静地躺在维也纳博物馆,作为一段感人故事的见证,也见证着一颗伟大的心灵。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卡夫卡最好的作品。

(日羽摘自《晚江晚报·天门山》)

一杯茶

奥地利著名作家卡夫卡的作品,大多描写人的异化、孤独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比如在他的名著《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只大甲虫,此后便逐渐被亲人和朋友所抛弃,深刻而尖锐地表现出人与人之间不能理解、沟通的孤独感。透过卡夫卡严峻而冷漠的笔触,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如鲁迅般横眉立目的作家形象。不过,这篇《最后的阳光》却推翻了我们的想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大爱与温情的卡夫卡。面对哭泣的小女孩,卡夫卡并没有冷眼旁观,而是用一个美丽的谎言,给小女孩以真诚的抚慰。正如文章中所说:“那与其说是一些书信,不如说是一个濒临死亡的人给予一个孩子的最好礼物,给予这个世界最后的阳光和温暖。”

伟大的心灵产生伟大的作品,应该说,卡夫卡写给小女孩的那些书信,并不逊色于他的任何一篇经典小说,它们同样耐人玩味、感人至深。(田野)

[文题延伸]美丽的心灵、温暖的邂逅、阳光、感动……

猜你喜欢
洋娃娃卡夫卡书信
失窃的书信
“一生无悔”等十二则
两次阅读和讲授卡夫卡作品的体会
学术卡夫卡
城堡里的卡夫卡
卡夫卡向父亲示弱
我的机器人朋友
我的机器人朋友
三十六计第九计:隔岸观火
洋娃娃挂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