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歌谣:中国诗歌和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源头

2009-06-03 03:14伍海霞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3期
关键词:现实主义

摘 要:上古歌谣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是我们的祖先在进行生产劳动时歌唱的口头文学。它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和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源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类的各种劳动和生活,为我国后代的文学创作奠定了现实主义的基础,并以无比灿烂的光芒照耀着我国的文学史。

关键词:现实主义 诗歌源头 上古歌谣

在文学史上,通常把产生于《诗经》之前的民歌和民谣统称为上古歌谣,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早期的一些民间歌谣。上古歌谣是我们的祖先在进行生产劳动时歌唱的口头文学,这些现存的、为数不多的歌谣,是我国出现的最早的文学样式,在内容上,真实地反映了上古时期我国劳动人民的各种劳动和生活;在形式上,具有了一定的韵律之美。它们既是我国诗歌文学的源头,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以无比灿烂的光芒照耀着我国的文学史。

一、劳动歌谣

远古时期,人们最基本的活动是为求生存而进行的生产劳动。我国的上古歌谣,首先产生于先民的生产劳动之中。

农业生产是上古时期人们的主要劳动。《击壤歌》记述了人们日常的农业生产过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有何哉!”这首古歌谣以四言为主,简洁易懂,明白如话,体现了原始口头文学兴于自然不加修饰的特点。前四句描述了先民们的原始劳动和生活情状,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生活上完全遵循着大自然的规律;他们“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用聪明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着自己美好的生活。这几句单一的句式和重复的节奏,反映了先民们简朴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农耕生活。尧帝是传说中的君主,是万民歌颂赞美的圣君和神君,普天之下的人都认为是他赐予万民吉祥和丰收,而这位击壤老人却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帝力于我有何哉”,对我来说,如今我们过着这种顺乎于自然,取之于大地的生活,于尧帝的功德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句大胆的疑问,否定了神的力量,歌唱劳动创造了生活。我们尚且可以把它看作是上古时期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光芒。

田猎也是上古时期人们的重要劳动之一。《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里有一首《弹歌》,记载了先民们的田猎生活:“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断竹”,即砍断竹子,“续竹”,是用野藤之类韧性植物连接竹片两端,制成弹弓。“飞土”,是把泥弹装到弓上打出去,“逐肉”,是用弹弓打中猎物去追捕猎物。这八个字,两字一顿,节奏均匀而又紧凑,犹如一组快镜头,将先民们身穿兽皮,手持石刀、石斧,在茂密的竹林砍竹、削竹,用竹片制作弹弓,再用弹弓弹射猎物,击中后又飞速追逐猎物的一系列画面,迅速地闪现在读者的脑海中。这首歌谣相传为黄帝时代的作品,它再现了先民们整个田猎的劳动过程,应该是一首比较原始的猎歌。

上古时期,人们已开始从事简单的畜牧生活。西周前期的《周易》,就有一首反映畜牧劳动生活的《归妹》,“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这是一首关于剪羊毛劳动的歌谣,描写了男女青年二人在进行剪羊毛时的劳动场面。诗中说,那少女的手捧着筐,在下面接羊毛,羊毛蓬松,看起来虚而不实,轻得就好像没有装东西一样;那男青年用刀割取羊毛,像是在杀羊,却又不见血流出来。这首诗直陈其事,采用了赋的写作手法,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上古游牧生活的场景,就其所反映的生活内容以及画面的轻松愉快而言,可以把这首歌谣看作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牧歌。

二、祭祀歌谣

祭祀是我国古代各部落最重要的活动,古人每年12月都要举行对百神的祭祀之礼,感谢众神灵一年来对农作物的福佑并为来年的丰收祁福,称为蜡礼,也叫蜡祭。《礼记·郊特牲》这首歌谣,就是一个叫做伊耆氏的部落首领蜡祭时的祝词,“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篇祝词分别从土、水、昆虫和草木四方面提出了祈求和祝愿,他们祈求神灵让水土不再流失、洪水不再泛滥、虫害不再兴起,杂草不再丛生。这四句诗,句句是虔诚的祈求,句句又是真诚的祝愿,表达了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古人祭祀必须先占卜,断定吉凶,然后再举行祭祀典礼。在迄今发掘的甲骨卜辞中,有一首《今日雨》:“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卜辞虽然不是文学创作,但这首卜辞却是经过了艺术的加工,尤其是这四个问句,采用了完全相同的句式,每句只换一个方位词,句式匀称而又整齐,已初步具备了诗歌的特征。后世的民歌中常常可以见到这种句式整齐、写法铺排的作品。如汉乐府民歌中的《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因此,这首歌谣也可以看作是这类诗歌的滥觞。

三、婚姻歌谣

很多学者认为,《诗经·关雎》是我国的第一首爱情诗。其实,在我国的诗歌史上,上古时期的歌谣《候人歌》才是我国爱情诗的开山之祖。《吕氏春秋·音初篇》记载:大禹娶了涂山氏的女娇为妻后,便远离家门治水去了,久久不归。女娇日日夜夜独守空房,她在家中苦苦地等待着丈夫归来,于是唱了这首歌。后人对《候人歌》评价很高,它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候人兮猗!”且内容上仅有“候人”二字,但由于使用了双重语气词“兮”和“猗”,拖长了尾音,取得了独特的抒情效果。经过女娇这深情的一唱,《候人歌》遂成了我国诗歌史上的著名篇章。这首最古老的情诗,才是有史可稽的中国第一首爱情诗。

抢婚,是旧时流行于我国部分地区和民族中的一种婚俗。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其产生的时间已经相当久远。《周易》中的《屯如》和《乘马》就真实地记述了当时抢婚的情景:“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乘马,班加,泣血如连”。这两首歌谣,前一首《屯如》,写一群男子骑马来抢婚的经过,后一首《乘马》,把镜头从男子转向了被抢的女子。这两首古歌谣,在时间、情节和画面上都具有上下相承的关系,好似一部故事的上下两集。它们虽然篇幅简短,但却有景有情,既有画面,又有故事,让我们目睹了几千年前一场抢婚的过程。如此有关抢婚风俗真实而概括的记载,恐怕是世界上最早的记录。

老夫娶少妻和老妇嫁少夫是上古时期同时并存的两种婚姻制度。《周易·大过》中的两首爻辞就记载了这两种婚姻制度。“枯杨生秭,老夫得其女妻”;“枯杨生华,老夫得其士夫。”这两首歌谣都用了托物起兴的手法,第一首用枯杨树萌生嫩芽,兴起老夫娶了少女做妻;第二首用枯杨树开花,兴起老妇嫁了少年郎。“枯杨生秭”、“枯杨生华”,兴起之物生动贴切、鲜明,与后句“老夫得其女妻”和“老夫得其士夫”衔接自然,形象地渲染了老夫和老妇新婚时喜悦欢乐的心情。在中国诗歌史上,常常把赋、比、兴表现手法的起源归结于《诗经》,但从《诗经》之前的这些远古歌谣来看,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已发其萌芽,初露端倪,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这些歌谣都可以称之为《诗经》和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四、战争歌谣

战争是上古时期极平常的现象,是各部族生存和扩大领土的第一手段。这一时期的部分歌谣就记录了当时战争的一些情况,如《周易·中孚》:“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这首歌谣虽只有十字,却描写出了战争结束后,获胜一方士兵反应不一的各种情绪状态。他们有的精神仍处于胜利的亢奋之中,疯狂地擂鼓示勇;有的感到身心疲惫,躺在一旁安静地休息;有的受了伤或失去了亲人,悲伤哭泣;有的兴高采烈,为战争的胜利唱起了欢乐的歌。可以想象,为了赢得这场胜利,士兵们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这首歌谣,既表达了士兵们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心情和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也流露了长期频繁征战所引起的厌战情绪。这首古歌谣是中国最早的厌战诗。寥寥十字,融几种感情于其中,能产生这样的表达效果,实在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奇迹。

上古歌谣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虽然它们还缺少丰富的文学性,但这种密切关注现实生活的精神和表现手法,开启了《诗经》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为我国后代诗歌所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姜亮夫,夏传才等.先秦诗鉴赏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2]韩传达,隋慧娟.中国古代文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伍海霞 新疆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经济学院 841000)

猜你喜欢
现实主义
政治现实主义浓与淡
现实主义与现实题材创作
用现实主义的力量迎对司法复杂性
浅析动画《萤火虫之墓》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现实主义影像剖析
1982—1990:连续剧时期中国电视剧美学风格的确立
为什么
俄罗斯文学界关于新现实主义的讨论
新现实主义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