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小学生评价的变化和发展

2009-06-04 08:12邢利红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素质小学生改革

邢利红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学生评价制度很难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以“评价方法要多样”、“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的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的,采用行政推动、专家引领、课题研究、区域推进等策略积极深化学生评价的改革研究和实践探索。

一、新课改理念下,学生评价的发展变化

变化一:对学生发展内涵的认识发生改变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教育所追求的学生发展不是所有学生都达到同等的发展水平,也不是学生的所有方面整齐划一的发展,学习成绩更不是学生发展的唯一衡量指标。从个人的成长历程来看,学生的发展是基于原有水平上的不断提高和改进的渐进过程,学生发展过程及其结果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要将学生发展的视野聚焦在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上,即教育要关注每个学生各个时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和发展水平,尤其是社会适应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的不断增强和提高。

变化二:强调发展性评价理论的指导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评价强调发展性,具体实施中采用发展性评价理论作为指导,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引导和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重视学生发展过程的记录和资料收集,吸引学生本人参与到评价过程中,通过与其他评价者的沟通、协商形成评价结果,评价结果要分析出学生在某个阶段的发展表现,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一个阶段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使学生明确自己发展的现状和努力方向,以便于学生及时调整行为,逐步实现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变化三:评价内容全面,突出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往学生评价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导致学校教育严重偏离素质教育目标和要求。在新课改背景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生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囊括了学生发展的各领域,包括思想道德、学业成就、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基础指标,以及个性发展特长、有新意的劳动和活动成果等发展指标。本方案特别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符合素质教育精神,较好地实现了评价指标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变化四:评价方法多样,强调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在改进传统考试和测验方法之外,学校还注重学生评价方法的改革和探索,学生评价方法趋于多样,包括成长记录、专题评价工具、实践操作法、情景测验法、观察记录法、作业分析法等,以便于真实、客观记录和评价学生的表现,追求评价方法科学性的同时,还特别强调评价方法要简易、方便,增强可操作性。一方面,学校主要采用北京市研制的《小学生质量综合评价手册》和《初中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手册》作为主要载体来记录和评价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和进步状况,同时结合各自的特点开发和使用各种评价记录表作为补充。另一方面,学校依据阶段发展重点研制使用各种评价工具。同时,教师会结合教育教学内容有创造性地使用各种评价方法。

另外,通过课题研究开发,形成了一系列的学生评价工具,其广泛应用于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包括“小学生数学知识技能应用水平评价工具表”、“小学生语文知识技能应用水平评价工具表”、“小学生信息能力评价量表”、“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评价量表”、“小学生学习兴趣、态度评价量表”、“小学生环境适应能力评价量表”、“小学生人际关系评价量表”、“小学生卫生、保健评价量表”等。

变化五:评价主体趋于多元,重视学生的自评

中小学生评价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师评价学生的局面,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以及和学生成长过程有关的社会机构和人员参与学生评价,使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从多个角度观察和评价学生的表现,为学生的客观定位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和信息。同时,激励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反思,通过自评结果主动规划和调节自己的发展目标,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变化六:注重形成性评价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生评价改革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强调不同评价主体对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的随时记录,尤其是典型事迹的记录和关键行为描述,通过学生发展过程中点滴表现和及时评价,实现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不断审视自己的行为发展过程,调整下一步学习目标和计划,在不断设立目标——信息反馈——调整行为——设立新目标——信息反馈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发挥评价的功能,推动学生逐步向发展目标迈进。

变化七:尝试借助数字网络开展中小学生评价改革

除了用文本形式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之外,快捷、方便、具有个性的网络平台受到很多学校的青睐,很多学校尝试结合学校网站的建设加大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力度,并通过学生评价改革带动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北京市正在尝试研制、开发小学生和初中生综合素质发展数字平台,期望通过数字平台的形式实现不受时空限制的评价活动,让不同评价主体有一个及时沟通和交流的便捷途径,给学生开创一个能够自我展示、相互学习的空间。

在发展性评价理念指导下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受益匪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学生学会自我认识,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发展。在追求各方面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发现、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并通过阶段自我评价和透过教师、同学和家长等的眼光了解到自己的成长状况及存在的不足,对自己的认识及未来发展的定位趋于客观。(2)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增强,学会利用形成性评价结果。利用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检测目标的达成度,吸取前一阶段行为的经验和教训,适当调整发展目标或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和采取的措施更加合理、有效。(3)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高。学生明确要追求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能够有意识地设计、规划自己的发展目标,通过行为记录、及时评价等方式监控发展过程,将自我发展过程变成一个自觉、主动的行为。

二、学生评价面临的考验及未来的前进方向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进过程中,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一步发展面临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是中小学生评价实践改革推动过程中面临的现实状况,关系着今后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顺利开展。包括:(1)部分教师尚没有完全掌握科学评价学生的方法和技能,缺乏可以借鉴的、成熟的评价工具和策略。(2)如何实现现有学生评价方法和技术的继承和创新,提高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便捷性,以及评价结果的时效性。(3)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如何结合社会发展不断体现新形势对学生发展的要求。(4)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学生评价和学校教育活动的关系等问题。

以上问题的解决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在深入推动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时要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1)进一步深化研究,全面推进小学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并通过报刊等媒体加大宣传中小学生评价制度改革的背景、意义、目的和举措等,引导包括家长在内的社会人员正确理解教育质量、学生评价理念等,通过一定的方式参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切实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2)加强总结、梳理工作,对第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区县和学校开展的中小学生评价改革实践经验进行分类整理,在深入分析研究和理论提升的基础上形成一批优质的学生评价资源,通过行政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网络等方式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和推广,进一步指导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实践。(3)根据时代发展特点及时补充、完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体现学生评价的科学性和时代性,例如汲取奥运教育和学生志愿者的成功经验,把学生定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等。(4)注重学生评价相关技术的创新,利用数字网络方式记录、保存学生发展足迹信息和开展学生评价的同时,加强学生评价数字模型研究,逐步建立符合实际需求、基于数字系统平台的描述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状况的系列模型,提高学生评价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5)学校要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为突破口,带动学校教育和学生管理制度的改革,让学生评价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教师了解学生、调整教育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不是游离于学校工作之外的,附加于教师和学生身上的额外负担,从而更好地发挥评价的目标导向和激励功能。□

(作者单位: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

猜你喜欢
素质小学生改革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改革之路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我是小学生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