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世界民居建筑的奇葩

2009-06-05 03:59
文化交流 2009年5期
关键词:土楼天井客家人

简 柬

车在闽西绿野茫茫的山峦间急驰,路曲百折,一路颠簸。一旁山上绿树葱茏,山下油菜花金黄,更有那牧童优哉游哉坐在牛背上唱着我听不懂的山歌。也记不清走了多少路,只知道初升的朝阳已经高高挂在了正午的天空,朦胧中又转过了几个山头,远处望见一个大竹门,上面写着“中国民居的典范——客家土楼”,一座座高大的圆形建筑终于奇迹般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永定县地处闽西,是福建土楼的发源地,堪称没有大门的中国客家土楼博物馆。在永定境内现存23000多座土楼(其中圆楼360多座),建于清朝以前的有8000多座。早在4000多年前,先民就在这里栉风沐雨、拓土开疆。现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遗”目录的客家土楼成功举办过三届文化旅游节。看着眼前这造型奇特的建筑,我忽然想起读大学时在某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件趣事: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大鸟”军事卫星上天后,在福建省东南部的深山中发现了许多密集的圆形建筑,当时他们怀疑是我解放军导弹发射井,很是紧张了一阵子,后来经过我国政府的宣传和各地游客的亲临才知道,这里原来是著名的客家土楼群。

最先入目的是“振成楼”。那圆形的土墙扑面而来,阳光照在黄中带白的墙面上,圆弧的凸起就像一个灿烂的笑容。走进大门,四层的圆形屋宇连着那古朴的木板走廊圈起了一方自在的天宇,正中间是一座大祠堂,美轮美奂。大门、厅堂、主楼都建在中轴线上,整体两边对称极为严格,又以祖堂、天井、门坪为中心组成若干院落,全楼以院落为中心进行群体组合。我站在底层往上看,天空也变成圆圆的一圈蔚蓝了。厅堂里雕梁画栋,古朴典雅。旁边楹联甚多,最中间的一副意境深远,甚是引人注目:“从来人品恭能寿;自古文章正乃奇。”陪同的当地人召来一个身材健壮、有着古铜色肤色的中年人。他就是这幢土楼的主人阿耕。

只见他很专业的把微型麦克风夹在衣领下,抹了抹头发,然后操着洪亮而不熟练的闽南普通话大声说了起来:“我叫林日耕,你们就叫我阿耕好了。这座客家土楼名叫‘振成楼,始建于1908年,距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曾经以振成楼为题做过一期专题节目《阿耕和他的土楼》,‘阿耕就是我……”经过阿耕的介绍我才知道,这座“振成楼”是阿耕的爷爷当年从海外回来后,耗资四万银元建成的,全部墙体采用当地的一种含有砂质的黏土夯制而成,厚实而坚硬。上下4层,里面居住着13户人家。土楼的中心是一个大天井,周围还分布着几个小天井。进了大天井,墙上挂着林家先人的画像和名人名家的题词,两面的柱子上有4幅长长的文言楹联,让今天的人看起来晦涩难懂,经过阿耕的讲解才知道这是林氏先人对子孙的教诲。

沿着咯吱作响的木楼梯向上攀登,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土楼虽然建于上个世纪初,但它的构造从今天看来一点儿都不落后。从结构上看,厚实的外墙上有瞭望孔和射击孔,以防备土匪袭击。在二楼、三楼和四楼的楼梯拐弯处都设有放置油灯的灯龛,不同的是二楼和三楼的灯龛上方是三角形的,提示可以上行,而四楼的灯龛上方是半圆形的,表示已经到了顶楼。土楼的外墙是由砂质黏土夯制而成,中间的隔墙却是用青砖砌成,而且这些隔墙一砌到顶,房梁和椽檩都埋在青砖墙内却互不连接,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旦失火,不会蔓延酿成大祸。

阿耕又介绍,十几年前这里发生了一次强地震,土楼外墙上方出现了一些大裂缝,后来随着一次次小的余震,那些大裂缝居然弥合了。原来,土楼的外墙是按照下大上小的规格建造的,从外观上看就是一个巨大的圆台体,地震时产生的大裂缝随着余震,使墙体上方一齐向中间挤压而弥合了,真奇妙!

站在楼前的广场向四周望去,重重叠叠的山峦,零零落落的田地,想当年客家人从遥远的北方躲避战乱来到这里,从此在这里休养生息、繁衍子孙。为了谋生,他们飘洋过海到世界各地,在异国他乡创业发家,逐渐发展成为“客家人”这样一个在世界上颇有影响的华人群体,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而客家土楼全面形象地展示了客家人文历史,不愧是客家文化的象征。

从“振成楼”出来,沿河绕村而过,树叶飒飒衬着水声哗哗,偶尔还有小桥流水,芭蕉樱桃,让人错以为自己正行走于江南的温柔水乡。参观完毕,我来到了一个名叫“湖坑”的小镇就餐。饭店的主人招呼着上菜,我向服务员询问菜名,她们那难以听懂的福建客家话让人如坠云里雾中,最后也没有弄懂几个菜名。桌子上摆着的酒壶中倒出来的是一种橙红色的液体,喝到嘴里稍带甜味,还有一股像是出自家乡米酒的味道。

猜你喜欢
土楼天井客家人
Neve Tzedek天井住宅
天井庭园,幻境犹深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土楼夜景
永定客家土楼
走近永定土楼
校园的天井花园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
走进福建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