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对待教学模式转变中遇到的问题

2009-06-08 02:15王红娟
考试周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交流探究教师

王红娟

科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教育科学的生命力同样在于创新,时代呼唤创新教育。随着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实施,传统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必须作出相应的转变。而改革的过程必然伴随着问题的出现,任何事物都是如此,课改当然也不例外。早在推行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前,许多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及方案。但是,真正体验到课改之难,还是在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堂上。在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中,确实经常会面临诸多的问题与困惑,而能否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了课改成败的关键。下面我对物理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的办法略抒浅见:

一、学生个体差异制约了自主探究的顺利完成

新课程标准提倡通过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单纯地依赖于教师的讲授。即学生是学习物理的主人,他的整个学习过程是主动地、自觉地探究知识的过程。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甚至于左右着整个教学活动,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这无疑是扼杀了学生好奇、好动、多疑、多问的天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采用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和活动的空间,是势在必行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碰到了一些困难。

(一)学生探究能力存在差异。在一个班级中,只有少数学生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主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正确加以解答,而大多数学生由于自身智力发展原因,并不能真正地发现、探究知识,还是停留在听别人说、被动地接受的过程,有的甚至懒于动脑、懒于动口。过去由教师传授或许尚能接受的知识,现在他干脆不去想、不去听别人的意见,所以有可能造成知识与能力都不能得到提高,而这种情况在广大的农村中学是普遍存在的。这时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充分备好课,将要探究的问题进一步细节化,搭建更多的思维台阶,能让大多数的学生踮一下脚尖就能够得着,跳一跳就能体验到成功。此外,只有在有益的环境中,才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此,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进行探究的各种情境,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逐渐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绝对不能只将眼睛盯着那几个优生,不应仅仅限于让能够回答问题的学生回答,应更多地关注那些能力弱的学生。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手段,如:小组加分制、赞赏鼓励的语言和眼神、同伴的肯定等去刺激学生,激发他们的热情,激活他们的思维。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新课改的目标。

(二)学生探究方法的缺乏。实际上,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思维的单一性,在探索学习中对教师还是存在较大的依赖性,不可能全方位、多角度地探索某个问题。虽然我们强调只要有所发现,就应予以肯定,但探究方法的单一,仍然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拓展。这时我们绝对不能气馁,要知道万事开头难,应坚信随着探究活动的不断深入,持之以恒,学生将会掌握越来越多的探究方法,这就是课改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三)探究效果的优劣不同。由于受到探究能力、方法的影响,当某一个问题探索完毕时,有的学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有的学生仍然百思不得其解,还有一些学生头脑中仍是一片空白。虽然学习物理的目的是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物理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但当一个学生不能得到任何发展时,他便可能对物理失去全部兴趣。这时教师不妨在每堂课的结尾留5分钟左右的时间,对学生探究的过程及结论作出总结性回顾,巩固重点,点拨难点。教师也可考虑合理分组,指导学生进行交流与协作,协调班级成员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独立转向合作,让探究效果不佳的学生在交流中得到提高。

二、实践条件的不足制约了动手实践的实现

新课程标准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培养,这就对物理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适当加大实验教学的力度,增强实验教学的灵活性,合理安排演示实际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综合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分析、评价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抽象概括思维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却深感创设动手实践的机会来之不易。

(一)教学配套设施的缺乏,教具、学具的不足。新教材教学内容的编排意味着动手实践之重要,但在大多数学校中,要配备与新教材同步的教具却很不容易。虽说能买则买,能制便制,但也难以填补这方面的空缺。特别是在物理实践活动课中,动辄一大堆的教具、学具、实验器材,对于许多教师来说,开展这样的实践活动无异于难上加难。但办法是人想出来的,只要我们乐于动脑,就可以尽可能根据需要、根据条件改换实验来完成同样的探究任务,达到相当的探究目的。要知道教材仅仅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件辅助工具,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但绝不是简单地教教材。

(二)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不足。虽然好动是学生的天性,但在探索学习的实践中,他们却是想动而不知如何动,敢做而不懂如何做。如果教师启发、诱导不够,则学生或者缩手缩脚,或者手忙脚乱,或者毫无头绪,往往无法达到实践的预期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学生动手实践之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作出合理评估,确保学生能有的放矢,明白要干什么、要怎么干,这样才能提高实践效率,达到实践目的。而且在实践过程中应适时引导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现象作出分析,鼓励学生从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时,教师不仅要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更应充分地估计到学生在实践能力上的差异,帮助每一位学生掌握操作、实验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在实践中真正发现知识、探究知识。

三、合作交流充分进行制约了课堂的密度及个性的发展

学会尊重别人、欣赏别人,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这是新课程标准下学生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现代社会强调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即人与人的沟通,中学生更应如此。然而,当教师千方百计地营造交流学习机会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困惑。

(一)对课堂密度的影响。学生对于讨论交流式的学习,普遍是较为欢迎的,但教师对交流的内容、时间却不好把握。探究的问题太难了,学生不易讨论出所以然;太易了,又缺乏讨论的必要性。时间久了,影响教学内容;时间太短,又流于形式。一堂课下来,教师常感到教学时间很紧张,完不成教学任务。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相结合、普遍要求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只要学生有探究的积极性,就完全可以课外去做他们既爱好做又能做的事。例如在讲授“平均速度”前,启发学生开展“比较蚂蚁等小昆虫爬行快慢”的活动,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他们会发现可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长短”或“相同路程比较时间多少”的方法来比较快慢,课上教师只让学生汇报探究方法与结果,可大大节省授课时间。只要教师在平时的备课中,能对教材做到统揽全局、总体规划,不单节孤立被动地备课、授课,就一定能够解决时间紧的问题。

(二)对独立思考的影响。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可能会走进一些误区,如过分依赖别人、缺乏主观见解;过分强调自己、不相信别人。这些对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还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放手让学生交流合作的同时,应统观全局,关注学生个体在合作中的角色,适时作出评价和交流,尽可能使每个学生养成积极交流、主动合作的习惯,使其在交流合作中提高自身能力。

(三)对个性培养的影响。交流的结果是集体的智慧,是一个从存异到求同的过程。但学生的个性特征、独立见解也许在交流合作中被淡化,得不到更多的肯定与赞许,反而会被众人同化。而这恰恰是我们教师所不愿看到的。因此,教师在组织合作交流学习中,要把握好时机、内容,更要注意共性与个性的协调,既鼓励学生与人合作,又鼓励学生敢于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学生既欣赏他人,又善于表现自己,才是合作交流的最终目的。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是充分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教育思想而提出的。虽然在实际教学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但这绝对不会动摇每一位教师采用新型教学方式的信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的脑和手都动起来,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和积极参与的意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并注重营造平等、和谐、民主、开放的课堂环境,建立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最终让学生能自主探索科学殿堂的奥秘。

猜你喜欢
交流探究教师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如此交流,太暖!
最美教师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