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论对旅游材料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2009-06-08 02:15
考试周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信息论指导作用

朱 洁

摘 要: 信息论是一种研究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的科学,它不仅研究信息的表达与转换,而且研究信息的传递方式和信息的处理方式等。本文将信息论与旅游材料翻译实践相结合,重点探讨信息论在现代翻译实践中的运用情况及其指导作用。

关键词: 信息论 旅游材料翻译实践 指导作用

1.引言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表示,中国到2010年可能超过西班牙,成为受欢迎程度排名世界第二的旅游目的地国家。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到2020年,中国可能还会与法国并驾齐驱,成为世界上最受游客青睐的旅游首选之地。(www.singtaonet.com)然而目前国内旅游材料(本文指的是提供旅游信息,宣传旅游景点文化的旅游标语、旅游宣传手册、旅游指南等)的翻译要么拘泥于原文,句句直译,要么增减不当,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属于信息型文本的旅游材料应顾及译文读者的期待和译语文化语境,以突出主体化信息为原则,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以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

2.旅游材料的研究

根据纽马克文本翻译理论(纽马克,1988),旅游材料旨在传递信息,属于信息型文本。信息型文本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真实性”,即事实重于形式,强调人们说了什么而非如何说。因此,在翻译旅游材料的过程中,译者不必拘泥于原文的形式而应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以达到准确传递信息的目的。

3.信息传递模式及在翻译中的体现

1948年美国科学家香农在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上发表了“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这篇奠基性的论文是建立在香农对通信的观察上,即“通信的根本问题是报文的再生,在某一点与另外选择的一点上报文应该精确地或者近似地重现”。这篇论文为信息论学科奠定了基础,给出了通信系统的线性示意模型,即信息源、发送者、信道、接收者、信息宿(图1)这一新思想。

图1 通信系统模型(香农,1949)

图1中的信源即信息的发送源:编码是将信息转换成某种信号的过程;信道指信息传递的途径;噪声则指在信号传递中,系统内部产生的以及外部闯入的种种干扰;译码是指把信号翻译成文字、图像等,让信号变成最初传递的信息;信宿则指最后信息的接受者。

笔者认为:通讯系统结构模型,同样适应于翻译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图1中的信源相当于翻译中的原作者:作者将自己的思想与信息1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写成作品,这一过程即编码;翻译工作者通过书面文本这一信道将源语言译成目标语,这一过程即译码;最后这些译文将信息2传给目标语读者。以上程序的结构模型如下图2所示:

图2 翻译系统模型(曾涛,1999)

图2中原作者传递的信息与译者所传递的信息并不一定对等,即信息1≠信息2。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译者在传递信息时受自身条件的影响以及源语与目标语两者自身存在的差异,图2中分别用干扰1、干扰2代之。众所周知,对于信源和信宿而言,信息的准确传递是相当重要的;同样,在翻译过程中,信息的任意改变与损耗无论是对原作者、译者还是广大读者都是一种遗憾。

4.信息论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及处理手法

信息具有识别、传递、储存、共享等性质,而信息传递通常表现出转换、压缩、解压缩、离散四大特征。下面是对信息传递的以上特征在旅游材料翻译中的体现作的详细描述:

(1)转换性与等值翻译。

在信息传递中,信息是可以转换的,即可以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而信息量基本不变。由于人类思维共性及核心句①存在,原作者传达的信息同样可以转换,将源语言译成目标语也就成为了可能。例如:“寺庙”,“山”译成“temple”,“hill”或者“mountain”,似乎等值翻译是非常容易实现的。但实际的翻译要复杂得多,“万寿山”、“兴国寺”如果简单地译成“Wanshou Hill”,“Xingguo Temple”,就丢失很多文化信息,源语读者和译语读者接受的信息量不对等。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论翻译》一文中说:“大部分文学作品虽可翻译,译文也只能得原文的近似。绝对的‘信只是一个理想,事实上很不容易做到。”国外著名翻译理论家纽马克在1976年也从两方面对等效原则提出异议:一方面在有些情况下等效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译文要忠于原作者就不一定能忠于读者。可见由于文化与语言差异存在,这种绝对的对等是不可能存在的,即图2中信息1≠信息2。

(2)增译和信息解压缩。

信息的解压缩是指信息传递中,通过描述、说明把某隐含信息扩大,充实为详尽的信息的性质。解压缩性的特征体现了翻译中的不等值原则。例如:

林边有一个洞,叫白龙洞。传说《白蛇传》的白娘子曾经在这里修炼。

Near the forest is the White Dragon Cave which is said to be the very place where Lady White,the legendary heroine of the story of the White Snake,cultivated herself according to Buddhist doctrine(Ke Xixiang,2002).

“白娘子”,对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的外国游客而言是无法理解的。因此,在翻译这段文字时一定要增加这部分的缺省的文化,否则目标语干扰会导致信息传递失败。增加对文化缺省信息“白娘子”这个名词进行补充说明,才能避免信息传输失败。

(3)减译和信息压缩。

信息的压缩是指通过加工、整理、概括、抽象、综合等把信息变成一定规律、公理、模型的性质。压缩性的特征体现了翻译中的不等值原则。例如:

这儿的峡谷又是另一番景象:谷中急水奔流,穿峡而过,两岸树木葱茏,鲜花繁茂,碧草萋萋,活脱脱一幅生机盎然的天然风景画。各种奇峰异岭,令人感受各异,遐想万千。

It is another scene through which a rapid stream flows.Trees,grass and flowers of natural vitality,thrive on both banks.The weird peaks arouse disparate thoughts(Li Yunxing,2001).

汉语结构松散,词藻华丽,多用虚词,追求韵律美和节奏感,在描写景物时常用叠词、近义词、同复合词等突出景物:“萋萋”、“葱”和“戎”、“繁”和“茂”、“奇峰”和“异岭”表达的是相同的意思。在汉语中这种表达结构是必要的,是美的。然而,英语结构紧凑、简洁、客观,如果逐句直译,就只会让外国游客感到不知所云,甚至毫无意义,何谈欣赏美景,传播中国文化?所以这种“美的结构”只会增加外国人的解码负担,是多余的信息,也就是图2中的干扰2,译者必须压缩信息。

(4)转译,解释和信息离散。

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信息的离散性是指原信息的损耗与偏离。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汉语和英语迥然不同的形式,必然导致这种离散,在图2中表现为干扰1和干扰2。造成这一现象的具体原因主要有两点:①源语言的形无法用目标语言的形表达。如汉语中的律诗、回文、仿语等。②由于文化传统不同造成形象、联想的差异。

刘备章武三年病死于白帝城永安宫,五月运回成都,八月葬于惠陵。

Liu Bei died of illness in 233 in present-day Fengjie county,Sichuan province.He was buried here in the same year(Ke Xixiang,2002).

“章武”、“白帝城永安宫”、“惠陵”等这些词蕴含着浓厚的中国历史文化,在英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词,外国游客根本无法解读,所以译者在翻译中必须转译这段文字,才能保证信息的准确传递。

此外,不同文化传统造成对同一事物不同联想也是翻译的难点。例如在中国文化中“松pine”象征坚强不屈、“梅plum”笑傲严寒象征一身傲骨、“竹(bamboo)”象征虚心,有节被誉为“岁寒三友”(Three Friends in Winter)。当我们在黄山旅游中看到这些姿态各异的植物时自然而然会联想到人品的高洁、坚韧不拔。但是对于外国游客而言,其不过是一些寻常植物而已。此外,“龙”在中西方文化中也有截然不同的含义,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必须对隐含的信息进行解释说明,以成功传递信息。

5.结语

信息传递理论是一种研究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的科学。它不仅研究信息的表达与转换,而且研究信息的传递方式和信息的处理方式等。翻译是一种语际交际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语言转换与信息传递的过程,因而信息论中的基本原理适用于解释翻译过程。本文分析了汉英对译实例,指出某些译例在信息处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正确处理的方法。本研究的结论表明信息论对旅游材料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科学的和系统的,其对丰富现代翻译理论有着积极的意义。

注释:

①“核心句”是转换生成语法中的一个概念,属深层结构的范畴。根据乔姆斯基的理论,核心句是语言中表层结构赖以生成的基础,可以通过转换产生不同的表层结构的句子。

参考文献:

[1]Eugene A.Nid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Leiden,E.J.Brill,1964:159.

[2]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Hemel Hempstead: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1988.

[3]Nida,E.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1964.

[4]Shannon,C.E.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J].The 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1948:379-423,623-656.

[5]柯细香.浅谈Skopostheory与旅游资料的英译[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90-92.

[6]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7]王宗炎.纽马克论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A].见《外国翻译理论评介文集》[C].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8-10.

[8]曾涛.现代信息传递理论与翻译实践[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3):102-106.

[9]朱光潜.论翻译[A].见《翻译论集》[C].商务印书馆,1985,(8).

猜你喜欢
信息论指导作用
信息论与应用数学关联教学法研究
探讨CTCS-3级列控系统对STP系统的指导作用
基于超像素和信息论的SAR图像目标检测研究
血清降钙素原对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治疗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指导作用
化归思想对高中数学教学的指导作用
安全通论(11)——《信息论》、《博弈论》与《安全通论》的融合:刷新您的通信观念
微生物二元网络作用关系研究
气象服务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
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应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
信息论翻译的多维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