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术教育的新思考

2009-06-08 08:51黄育敏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09年4期
关键词:美术教育新课程

黄育敏

【摘 要】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个性是作为个体的人的特性的总和。”我们的社会之所以如此丰富,正是由于存在丰富的个性差异。丰富而自由的个性也是一个社会具有丰富创造力的根本原因,因此没有了个性的存在和个性表现的自由就不会有创造力。可是笔者在实施新课标的实践过程中曾经出现过偏差,过分侧重于欣赏和评述,往往流于纸上谈兵,或者师生互动过于频繁,严重脱离美术教学的本体实质,学生的视觉敏感度和绘画表现能力明显下降。所以,对于如何做到既突出人文精神,又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绘画技巧,达到两全其美的目的,笔者进行了阶段性的探究。

【关键词】美术教育 教学对象 新课程

“学校教育应该促进人有个性的发展,这才是教育的真正价值;忽视个别差异性,泯灭个性发展,其实就是教育的悲哀。”这是笔者在《中国美术教育》所看到的一篇文章里最让笔者有所感悟的一句话。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卡也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励。”艺术贵在创新,创新需要个性,而共性则大多是一些照搬,也就谈不上创造,也无创新可言了。分析与反思了以前的教学,发现学生在以前的美术创作方面普遍技法单一,形式雷同,缺少个性,这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似乎相差甚远。所以倡导个性的表现,开发思维想象,培养创新意识与探索精神就是现在所要面临的新教学思考。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深切感受到:合理地使用新教材,采用灵活多变的“学法”和“教法”,

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和想象创造能力。

一、研究所教学对象(个性与环境的思考)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容易低估学生的理智判断和鉴赏能力,而疏于精心设难问疑,教学艺术是凝聚和融会了教育机智在内的、针对具体的教学情境对教学模式的创造性的运用,是教师高度驾驭纷繁复杂的教学“变数”这一能力的综合体现。教师的上课应该是“用教材”,而不是单纯的“教教材”。没有对教学模式的创造性运用,就不可能顾及到学生独特的生命表现和学生提出的非常个性化的问题;学生的想象空间和个性发展受到很大的局限。教学艺术只能是教师自主性的创造成果。

而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可小看,但社会影响力和教育影响力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在某种情况下,教育价值受到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削弱、侵蚀、吞噬教育结果。学校艺术教育必须与社会体系联系,良好的社会风尚是学校艺术教育走向社会的基础。流行艺术文化中的某些消极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误导作用,有的学生甚至不能自拔。如视觉媒体中的暴力、色情污染,听觉媒体中个人情感无度的宣泄,低靡、猥琐、丑陋、恐怖等不良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传播。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学生的个性形成和社会环境有一些关联,不过教育环境在学生个性发展过程中更是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在现代这个社会,大多数人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学校教育,由此可见,创设良好气氛的教育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环境教育就应做好个性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个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发掘的更充分,在各方面的发展更全面。而我们美术教育者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正是如此,美术教育不只是教会学生画画,还应该是美术生活教育,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生活,热爱生活,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追求生活的美。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艺术。自然的、生成的、艺术的课堂,源于学生个性发展与美感相融的实践与行动,回归于学生灵性、回归于美术本质,这是我们追求的理想。怀着这样的理念,我们一直在不懈构建、不断完善。例如,《心灵的关爱》这一课不仅是学生面对现实生活中与家长的交往的实际问题,也是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基础。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从情感体验上,启发学生以自己的感受理解体验他人的感受,促进学生道德认识内化。并通过多媒体演示法与教师示范让学生掌握一些卡片、书签等艺术作品的基本制作要领后再进行个性化的自我创作。还有其它课程如旧物DIY、居室的布置,等等。都是以学生所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积累生动的表象,领悟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独特价值,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表现生活美和美化生活的探究精神与学习动机。还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实践、归纳、总结临摹制作的步骤和方法,互相交流在实践中得出的经验和疑问,然后再由老师对学生没有提到的问题进行补充,对学生互相不能解答的难点问题给予引导、指点、突破。总的来说,教师示范要做到“该出手时才出手”。

由此,美术教育者的任务就不只是“传道、授业”,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给学生提供自学和探讨的良好气氛的教育环境。

二、探讨课程可操作性(个性与教材的思考)

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组织课堂教学,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学习活动。这样,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就有了能动性和创造性。美术课程改革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要转变我们的观念,要更多地从教育的角度来认识美术课程,而不是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待美术教育。

目前的新教材内容虽然扩大化了,可有一些仍旧对农村学校无法适宜,于是笔者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所生活的环境等作为另一种课程资源。如《我的小小家》、《泥塑造型》、《瓦楞纸变变变》等,这些课程都能很好的引领学生们在多元的艺境中感悟设计的灵感,解读设计的语言,在多维的设计元素的整合中生成学生自己的创新思维,学生对为之设计的教学课程可以适当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有着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让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正如文豪萧伯纳所言:“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人就有两个思想。”教育艺术追求浪漫,充实精确,开启思维,师生互动,以及体验的乐趣,唤醒埋藏在学生的多种可能性。

教育工作者还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充分利用情感体验,激活学生主体意识。笔者的美术教育思想主旨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靠真情来打开审美者的心灵大门。在教学中以情施教,有利于运用情感手段来发掘教学中的美的因素,寓美于情,以情育美,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如上《过去的日子》这一课题时,笔者先插入了《美术老师过去的日子》这个小课题,自然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笔者用自己的学生时代为例,告诉了同学们自己曾经从一般的学生成为优秀生,后来又由优秀生转变为后进生,但最终经过努力奋斗,自己终于以优异的成绩回报了社会、家人还有自己。整节课以开放的图文方式呈现,给学生以出乎意料的新颖感受,让他们重拾起已放弃的目标,重新找回了斗志。

当然,新课程有自己的特点:理想的、领悟的、操作的、经验的。这让美术学习有了自己的特殊性包括课程和教学资源的开发,通过美术课程目标来指导、评价美术课程的实施。而从课题管理上来说,课程的逻辑与学习的关系十分重要。建立以学习逻辑为主线,充分理解艺术学习的特点,想方设法促进学生的学习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样有利于教师开发和选择课程。

三、软、硬件的投入(个性与条件的思考)

艺术教育需要艺术体验,艺术体验需要足够的的投入,高质量的软、硬件设施是有效实施新课程的基本前提条件。很难想象,课本中的几张小图片、教师的几句解说,就能让学生领会大师的杰作;也很难想象,表面快乐但思维空白的活动能探究到什么是艺术的真谛。虽然说基础教育不是培养艺术大师的,但是,有强烈的视觉冲击、美妙的技法体验、广泛的美术文化参与,是培养艺术素养的起码条件;有悦耳怡情的听觉媒体是学生艺术情感升华的催化剂。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必能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所以笔者在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手段上有时会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途径,安排几节欣赏课,利用文学性的语言表述,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他们既陌生又有兴趣的不同风格的作品,像毕加索、塞尚、凡高、马蒂斯、夏加尔、杜尚等各种流派,各种造型语言的既抽象又具体的名作,让他们理解到作品中的精神内涵,色彩变化、笔融、肌理、素描等美感效果,挖掘他们的想象潜能,拓展思想。笔者认为在初中阶段,适当开设几节欣赏课,对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增强情感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因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命题就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情操”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而美术教育恰恰在这些方面都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搞好美术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生良好个性和人格形成的需要,是社会对多功能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是新课程目标体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作为一名一线美术教师,笔者深感责任重大,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在积极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希望我们理想的课堂是师生传递人类关爱,提升品德的盛殿。探索、尝试、反思、努力实践、修正完善、吸取精髓,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在美术教学的广阔舞台上大显身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美术课程标准解读.2002.25.

猜你喜欢
美术教育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浅谈新课程下的课外阅读
学生人文精神在高职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谈高校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