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挪威馆的“自然契约”

2009-06-10 12:07许晓蓉朱文轶
视野 2009年4期
关键词:世博会挪威森林

许晓蓉 朱文轶

“我们相信法国哲学家米歇尔·塞雷斯‘自然契约的概念,无论人们做什么,都要在最大程度上承担他对自然的责任。我们希望在规划设计中表达这个意思:发展城市也就是发展人和自然新的关系。”

挪威著名建筑设计师莱因哈德和海伦(Reinhar&Helen)的思路将被贯彻在上海世博会挪威馆的设计中。这座位于世博会浦东园区c区的建筑在众多国家馆中尽管体量不大,却风格显著:15棵模型树构成的不同空间,展示了这个国家特有的海岸、森林、峡湾和群山景观,它们的原材料来自木头和竹子。

这座最终被命名为“15棵树”的场馆占地3000平方米,挪威计划为其投入2000万欧元,其中政府投资和企业赞助各占一半。挪威方面希望在世博会闭幕后。这“15棵树”能够在中国实现易地再利用,重新“种植”到需要它们的社区。

记者:我们注意到法国馆、德国馆,都挑选了很大的地块,挪威馆的用地在中间是很“节俭”的。而且我了解,你们打算世博会结束后,把挪威馆拆分后搬到上海的其他地方甚至中国的其他城市去?

海伦:这和我们事务所的方向有关,我们一直关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意味着,这次展览为探索可持续发展问题,解决地区、国家和全球冲突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机会。

挪威馆设计最特别之处在于,它是一个可以拆分的建筑。我们知道,现代建筑通常都是整体结构,不易拆分,但我们把挪威馆设计成15棵可以独立形成结构的“树”,以便后续的回收利用。

记者:“15棵树”的概念从何而来?它的后续利用本身就是这个建筑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吗?

莱因哈德:灵感来自一座挪威的森林,一个群落生境,在那里,不同的物种有共生的关系。设计的初衷是用一座“森林”的“15棵树”临时搭建一座挪威的“棚架”,使之成为一个可供学习、娱乐、收集和发现的“群落生境”。

15棵“大树”可以放平,然后打包,在其他地方重新“种植”搭建。在每一棵“树”的根部,专门提供健康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我们希望它是一个自足的建筑,尽可能地利用太阳能和风能。屋顶有大量的太阳能板,提供建筑用的主要能耗。局部屋顶可以开启,尽可能采用自然通风。屋顶采用半透明材料,获得自然采光而非人工采光。屋顶有雨水收集和净化系统,可以把上海梅雨季节的大量雨水直接转化成饮用水和室内景观用水。

海伦:世博会本身是一个短时间内耗费巨大资源的展览。我想,如果我们真的要为它负责的话,那么,展馆之后的使用对我们来说意义更大。这是一个总体概念,是“自然契约”的一部分。

关于世博会闭会后展馆如何利用的想法,必须从第一天开始就存在于设计中。我们把再利用的这部分工作叫做Relocation。Relocation是我们可持续发展概念中的重要一环,我们不希望挪威馆像有些国家馆那样成为短命建筑,而希望这“15棵树”继续在城市里发挥各自的功能。

记者:我想听听穆威先生的感受。在中国搭一座挪威馆,你是这座建筑中挪威方和中方的“桥梁”。

穆威:从开始到提交方案,仅23天,但回忆起来真是漫长的过程。在我们团队的第一次讨论中,我先跟同事做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的介绍,涵盖了传统文化、建筑文化、中国近代历史,以及顺延下来的当代文化。用我们老板的话说,这是帮大家“在中国着陆”。

毕竟建筑发生在中国,我们不希望简单呈现物质化的建筑,而希望从抽象的问题出发,寻找挪威和中国的结合点。我们注意到二者间的差异,挪威人强调生态环保,重视生活相对健康可持续,中国目前则是代价昂贵地高速发展。

当我的同事们了解到,在当代中国城市进程中,拆迁、推倒重建的现象很普遍,而且在世博会场地上,就有200家工厂和5万居民被迁移时,他们觉得很震惊。更为震惊的是,世博会后,大量的国家场馆要拆除,这意味着价值上亿元的建筑仅有半年的生命力。这样,自然而然,我们找到了挪威可持续发展观念在中国的切入点。

记者:具体说,“树”在建筑概念和具体材料上是怎么结合的?

穆威:《挪威的森林》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为数不多的译著深入人心。提到挪威,很自然就想到挪威的森林,尽管是日本的小说、甲壳虫乐队的歌曲,但这也恰恰和挪威富饶的自然风貌相吻合。

木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为典型的材料,而在挪威的木构造技术里,有一种很先进的木胶合板技术,可以做成大尺度的建筑构件,而且保留木材本身固有的亲切质感。所以,综合考虑了文化切入点、建构上的材料和结构特性,“树”的概念渐渐形成。

作为中国建筑师,不同的设计理念也经常促成更深入的讨论。比如说到木建筑文化,可能中国人都十足地自豪,可是我发现,挪威的木建筑文化同样悠久。有趣的是,中国的木建筑文化更喜欢用自然的原木,把木材当做一种具象材料,比如圆柱让你联想到森林,是道家天人合一的体现。而挪威,则把木材当做抽象材料,砍伐后加工成矩形的粱、柱、板,犹如孩子手里的橡皮泥般自由加工。在设计中,我尝试串联这些想法,找到更多的文化关联。我们不希望挪威馆仅仅是一个物质性的炫耀,而是一次有文化体会的着陆。

记者:在两国文化的嫁接上,两位总设计师是如何考虑的?

莱因哈德:挪威没有特别大的城市,和中国比,有完全不同的城市发展传统和历史。在挪威的不同地方都会有地方特色的形式,他们有对风景、气候和自然的敏感和知识,盖房子会把这些都考虑在里面,自然在人们的基本生活中扮演了最核心的角色。其实这本身是中国古老的建筑传统之一,中国园林就是最杰出的例子,但在现代建筑的发展里,它有些被人们遗忘了。

我们的设计中,挪威馆的4个展厅里一共阐释了4种挪威风景,每一个都在探索这种关系:沿海景观的主题是健康的能源,森林景观则是可持续材料使用,在挪威特有的峡湾景观里表现水文化,还包括极地景观。我们希望参观者能够感受到美景带给他们的强烈气氛和感官体验。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可以说这里的景观是自然和城市生活的一个结合体,是通过很多不同的知识一同搭建起来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艺术、哲学。这种结合在我们看来,是对未来城市可持续的理解的核心。我们也希望在我们的设计中能够反映出挪威的贡献。

记者:这也是世博会的宗旨和愿望之一——国家之间进行文化和知识的交流。

穆威:挪威馆只是众多国家馆之一,我们并非想强调一种文化形态的重要,而是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操作层面的启发:建筑是如何节能的?建筑是怎样因地制宜地成为城市积极要素的?建筑如何改善大家的生活,如何展示生活态度?

比如我们在室内空间塑造了挪威的标志性地形地貌,海滩、峡湾、森林,我们希望参观者和建筑不只是看与被看的关系。我们设计了很多可以坐卧的地形化景观,鼓励参观者可以脱掉鞋子,在里面自在地行走,感受建筑材料和里面的一些装置设计。我很喜欢挪威的一本书叫做《Browrt Cheese》,里面用插画方式勾勒了挪威人的生活态度,比如他们喜欢赤脚,一旦见到明媚的天气,立刻就计划出行。

(俞凡摘自《兰联生活周刊》)

猜你喜欢
世博会挪威森林
为申办2030世博会,釜山将全力以赴
挪威
挪威Norge酒店
来自挪威的冰鲜美味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晚清世博会参展棉纺织品的分析
喜游世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