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阅兵

2009-06-11 03:56
神剑 2009年5期
关键词:开国大典

咏 慷

新中国60年的历史告诉人们:阅兵式,常常是一道沉思的风景。它萦系着上下千年的悠悠往事,记载着无尽无言的沧桑。

凡遇国庆大典,阅兵式总是典礼中声势最大的一项活动。在这项极其隆重的军事仪式中,尽显出一个军队的军威、一个国家的国威和一个民族的浩然正气。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十几次国庆阅兵,印下了我军发展壮大和共和国成长的每一步足迹。

而开国大阅兵就是一支雄浑壮阔的交响乐,是一部意味隽永的史诗。

人民解放军进驻北平的入城式阅兵式,给了古都居民耳目一新的感觉。西苑机场的阅兵,使众多的民主人士更直接地感受到共产党的力量。然而开国大典的盛大阅兵式,却多了许多曲折,阅兵的地点究竟定在哪里?选什么样的军乐才能符合?怎样的方队才是最美的阵形?

1949年,无论对中国历史还是对每一个当时的中国人来说,都是非同小可的转折之年。许许多多的事,都像滚滚沸腾的江水从他们身边奔流而过。中国革命,穿着草鞋与土布军装走进北京城。全世界都向新生的华夏大地投来新奇的目光。

1949年2月3日,北平举行了盛大的人民解放军入城式。中共北平市委书记彭真和华北军区司令员兼平津卫戍司令员聂荣臻,中共北平市委书记、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兼北平市市长叶剑英,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和政治委员罗荣桓,以及华北、东北的其他高级将领在前门箭楼上检阅了入城部队。

入城阅兵式后,中共北平市委和北平市军管会召集各方代表举行联席会议,对部队提出尽快安定社会秩序的具体要求。

当时,北平城内垃圾成山,尘土飞扬。入城部队便展开了一场清除垃圾的大会战。官兵们挥锹抡镐,人推车载,很快就把16万多吨垃圾清除了出去。在执行警备任务中,入城部队共接管了108个仓库,有成堆的军需装备,成山的大米白面、绫罗绸缎、大小汽车,应有尽有,但战士们宁肯忍饥受冻,也不动一粒米、一寸布……

不久,北平市各区政府已经相继组成并开始办公。城区物价回落,一片祥和安宁景象,市场上的买卖交易也显得热闹了许多。扒手、小偷之类在人民欢庆胜利解放的日子里,也似乎少了许多。银行与各类商行店铺整日开门,顾客络绎不绝。

大约S0余天之后,3月2S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党中央书记处的“五大书记”,在首任北平市长叶剑英的陪同下乘火车抵达市郊的清华园火车站。与此同时,各民主党派人士与其他民主人士也纷纷到达北平。

3月25日下午3时,毛泽东等第一代领袖在西郊机场进行了进京后的第一次阅兵。

这次阅兵,虽然规模不大,但和2月3目的解放军入城阅兵式一样,都可以说是开国大典阅兵的前奏和预演。

就是在那个柳梢发芽、春草出土的日子,毛泽东等“五大书记”身穿解放区那种厚厚的棉裤、胖胖的棉鞋、羊毛外露的大衣,乘坐一辆美国造的老道吉防弹车,检阅了整装肃立的一个步兵师、一个炮兵师、一个装甲兵师,大约3万余人,以及穿着各式各样服装的北平市工、农、商、学各界代表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其中自然包括为和平解放北平古都做出贡献的傅作义将军。

如果说人民解放军进驻北平的入城式阅兵式,给了古都居民耳目一新的感觉。那么,西苑机场的阅兵,则使众多的群众代表和民主人士更直接地感受到共产党的力量。以往他们更多的是在会议厅或谈判桌旁接触共产党人,现在真正亲眼看到全副武装的共产党人,仿佛亲身依靠到一座岩石嶙峋、坚不可摧的大山。

开国大典的阅兵方案,是由当时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做的决断。1949年9月初,周恩来在解放军总部递交的阅兵方案上挥毫批示:阅兵地点以天安门为好,阅兵总指挥由聂荣臻担任,检阅司令请朱德同志操作。

1949年2月3日人民解放军入城后,3月即开始了亘古未有的大扫除。8月,为迎接开国大典。天安门广场开始进行整修,使这个位于市区中心中轴线上的广场成为世界名城中最大的广场。由于它位置特殊,历史内涵丰富,知名度越来越高,在日后“北京十六景”的评选中,以最高票数名列榜首,被称为北京第一景。

新政协筹备会议后,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的开国典礼筹备委员会,彭真、聂荣臻为副主任,林伯渠为秘书长,并迅速展开了工作。

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碑时,有人主张建在前门楼上,也有人主张建在端门台基上,最后确定在五星红旗旗座之南。当天下午6时,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代表。沿着“千步廊”的石板御道,来到天安门外,参加了由周恩来主持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毛主席宣读了纪念碑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随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及政协委员代表,怀着虔诚崇敬之情,为近酉年来在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斗争中英勇捐躯的两千万英灵,铲下了一锹锹土……

会议继续进行。当宣布选举结果时,会议进入了最高潮,掌声、欢呼声连成一片,经久不息。全体代表代表全国4亿5千万人民祝贺毛泽东当选新中国的第一任主席。会议结束后,在怀仁堂后大厅举行了第一次国宴,共同祝贺新中国诞生。

宴会开始前,毛泽东与其他领导同志来到休息室。他边走边和周恩来、任弼时等又说又笑。周恩来说:“主席休息一下吧,你太累了。”

毛泽东说:“不累,今天我和大家一样,很高兴。”

他站到自己的座位前,举起双手向各位代表、来宾示意就座。

周恩来满面春风地举起酒杯,高声说:“各位代表、各位来宾,请举起杯来,为新政治协商会议胜利闭幕,为新中国的诞生干杯!”

大厅里又响起热烈的掌声。毛泽东也举起酒杯,和大家一样一饮而尽。

这天晚上,周恩来安排完开国大典的一些具体事项,又前往天安门广场巡视检查各项准备工作的落实情况。

是夜,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内灯火通明。

毛泽东在菊香书屋伏案疾书,亲自起草准备次日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十多个小时之前,周恩来曾来到中央外事组办公室,对大家说:“明天毛主席在开国典礼上将发布一个公告,《公告》和我的随附公函一并发送给留驻在北京、南京等地的外国大使馆和领事馆。这将是我们新中国的第一份外交文件。是通过使馆向外国政府发出的第一个照会。”

次日黎明,当第一缕晨曦给中南海的亭台楼阁抹上一丝金辉的时候,毛泽东披着一

件旧棉衣,手中拿着《公告》的草稿,神态从容地来到西花厅。他和同样工作了一夜的周恩来坐在桌边,共同商讨开《公告》的内容与措词……

新中国诞生之际,华夏大地和整个世界都瞩目替一个庄严而神圣的时刻。

旷伏兆和李水清都是江西“老表”,建国伊始,他们一位任军政委、一位任师长,曾亲率67军199师,作为全军唯一的建制师全体参加了开国大典,阔步走过天安门,接受检阅。

解放战争末期,由彭德怀、徐向前指挥的著名的太原战役结束后,整个67军驰奔大同,准备防止龟缩在大同的敌军往归绥方向逃窜,并协助北岳区的部队攻城。但到了那里,大同已经被我军打下了。于是,他们便驻防在宣化练兵。然而只休整了三天,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一个命令,又使他们紧急驰往秦皇岛,担负防止美军从渤海湾登陆的任务。

当时,67军的军部驻在唐山,199师的师部驻在塘沽。

这两个地方都地处渤海之滨,颇似一块被海浪拥上滩头的海蜇皮。它的临海地区堪称空旷,稍往里去则山峦渐起,绵延几十公里,确有龙蛇虎踞的险要态势……

67军没有一点家底,连请国民党起义军官吃顿饭的钱都拿不出来。简陋的营房,由于屋顶极薄,夏天热不可当,冬天又寒冷异常。从军师首长到普通战士,都是一样的黄布军装,粗白布袜子,千层底布鞋。到处都是黝黑黝黑的面孔,到处都是专注警惕的眼睛,陪伴他们的是一支支闪着烤蓝幽光的钢枪、一柄柄寒光灼灼的刺刀。

在海边,他们一边驻防、训练,一边组织部队生产,挖河、种地、打鱼、晒盐。渤海湾里的长山列岛仍被国民党部队占据,曾几次派军舰、军队登陆骚扰。而解放军由于没有军舰,只能仍然靠陆上功夫。

1949年3月,67军接到进京命令,199师的全体指战员将代表整个人民解放军,承担在开国大典上接受毛泽东主席等第一代领袖们检阅的任务。

到了炎夏初临的6月,他们率领199师全师官兵雄赳赳地开进北京。7月底将陆军方队编组完毕,驻扎在位于黄寺附近的北营房进行队列训练。

来到古都,旷伏兆和李水清在动员大会上,传达了毛泽东主席的重要指示:我们历来主张慎重初战,这次阅兵也是初战,开国第一次嘛。告诉同志们一定要搞好,不许搞坏。

全师群情振奋。

199师乃至整个67军的装备,原先都很杂乱,枪支有“汉阳造”,德国造,也有缴获日本兵的。为迎接开国大典,中央军委一个命令,决定将全国各部队的“三八大盖”都集中到199师。

在集中武器的那几天里,阅兵指挥所的帐篷周围一片暄腾。一个接一个的单位将自己平时最珍爱的武器精选出送来,放在这里,也留下了自己的拳拳心意。

那时候,缴获自敌人手中的“三八大盖”,还是全军最漂亮的常规武器。此外,还有一些同样是从敌人手中缴获的冲锋枪、重机枪、轻机枪、重迫击炮、轻迫击炮、六〇炮、山炮、战防炮、火箭筒……因而能够体现出当时全军最好的装备水平。

训练自然很艰苦,那是一种与战场上冲锋陷阵既相似又有所不同的艰苦。

使指挥员们始料不及的是,已经有过22年辉煌战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时竟然还没有一个全军统一的用简洁条文规定动作的《队列条令》。于是,只好临时找来一本国民党军队和苏联军队的队列条令“现学现用”。

李水清回忆说:那时候,方队的横排面、竖排面究竟多少合适?我们心中并没有多少数。一会儿感到宽了,一会儿叉感到窄了,翻来覆去不知道改了多少次,再加上怎样背枪、怎样甩袖、怎样迈步……真让人觉得这活儿太难干,远不如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痛快,巴不得这训练和阅兵能早些结束。

有段时间,训练方案几乎天天改,天天检查。训练到一定阶段时,还在西苑机场试阅过两次,并用深夜时间在天安门广场试阅过一次。

经过反复实践,直到正式阅兵前几天才确定为12×12的方队。

一次,朱德总司令亲临现场,观看了队列演习。他热情鼓励了199师的全师官兵,但也指出有几处不行,应当修改。

不久,由华东来京的陈毅司令员观看了演练,针对一些干部战士存在的畏难情绪说:我看没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走好队列吗?我们多少大仗都打胜了,还愁搞不好一次阅兵?要通过队列把我们的军威显示出来,让老百姓看看,这就是我们自己的军队……同时,他也对训练方案提出了几处修改意见。

至于华北军区的聂荣臻司令员,由于担任阅兵总指挥,指导的就更为具体了。他经常“盯”在训练场,一招一式都不放过。

西南军区的贺龙司令员和聂荣臻司令员一起,亲自作了最关键的考核。

受阅部队训练期间,正值酷暑天气。199师的干部战士们,每天都要顶着烈日练得腰酸腿疼,汗流浃背。有的战士不到一个月就磨破了五双新布鞋。但他们都像战场上一样不叫苦、不流泪,每天夜幕低垂后还在操场上加班加点地训练,舍不得班师回营。他们心中有一个近乎神圣的念头:自己是全军几百万指战员的代表,一定要在天安门前走出人民解放军的威风来!

那期待已久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10月1日,朝霞托着红日,徐徐地从东方升起,遍地金光。67军199师全体指战员和其他一些部队的指战员,都身着崭新的军装,持着当时最先进的各种武器和装备,精神振奋地列队肃立在天安门广场。

13时,北京30万群众身着节日盛装,列队从四面八方来到天安门广场。广场与东西长安街,处处人欢旗舞,锣鼓喧天,呈现出一片欢腾的海洋。

画家周令钊也随国立艺专的队伍去天安门参加开国大典。尽管他连日来忙得连轴转,但此刻望着城楼上自己画的毛主席画像,心里就像喝了蜜一样甜滋滋的,浑身充满了力量。

14时,中央人民政府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第一次会议,作出决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等6人为副主席,林伯渠为秘书长。

14时30分,29岁的华北军区军乐队队长罗浪,率领他的军乐团提前半小时就集结在天安门城楼的正前方。担任乐队总指挥的罗浪一身戎装,站在队伍最前面,聚精会神,屏住呼吸,微微昂首盯着天安门城楼。他的身后,是两位姓张的分指挥。肃然挺立在分指挥后面的,则是一只只威武整齐、颇有气势的大小军鼓和近200名英姿飒爽的军乐队员。他们分站为两个方队,各自有10行纵队和10行横队,一个个都热血沸腾地朝前凝望着,紧张而急切地等候着那个庄严时刻的到来。

14时50分,共和国的第一代领袖们驱车经西华门来到天安门城楼。他们迈着曾经跨越万水千山的步子拾级而上。一分钟,二分钟,三分钟……就在毛泽东主席登上最后一阶楼梯的刹那间,站在天安门东边的华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张致祥迅速转过身,用手中擎着的一条红绸子用力甩动了两下。罗浪则迅即举起右臂。他左右两边的两位分指挥心有灵犀,相应地挥动手中的指挥棍。

霎时间,雄伟淳厚的《东方红》乐曲响彻整个天安门广场。

他们手中的指挥棒频频跃动,胸中则按捺不住喜悦与激动的心情,感到整个新中国都在一支支雄壮的乐曲中挺直了腰杆。

开国大典是毛泽东主席第一次登上天安门。他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15时整,担任开国大典司仪的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庄严宣布:

“开国大典现在开始!”

在响彻云霄的礼炮声中,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并用他那浓重的湖南乡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

这声音以摧山撼岳的力量,从北京穿山越水,传遍天涯海角。

伴随着罗浪手中指挥旗流苏的上下翻摆,200件乐器奏响了威武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

开国大阅兵是人民军队创建以来第一次最隆重、最庄严的检阅。朱德总司令身穿新做的呢料军装,登上了阅兵车,开始了空前盛大的阅兵式。

他由聂荣臻陪同一直检阅到外国领事馆聚集的东交民巷,才返回天安门城楼,用他洪亮的声音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了迅速肃清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军队,解放尚未解放的国土的命令。

精彩的分列式开始了。朱德的左边站着4位野战军的将领:贺龙、刘伯承、陈毅、罗荣桓。

鲜红的绸面上辉映着“八一”字样的庄严军旗由4名威武精干的战士护卫,雄赳赳地走向天安门前。

紧接着一个个方队正步通过天安门检阅台。他们步伐整齐,每一列、每一行都像刀切斧凿一般的整齐。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雄壮节奏声中,海军方队走在最前面,白色水兵帽、黑色缎带、蓝自相问的海魂服,这支队伍显得格外英俊潇洒。

紧接着是由8000多名指战员组成的12个步兵方队。前面方队中,指战员们胸前挎着的都是清一色的美制斯登式、汤姆式冲锋枪,后面陆续出现的是轻机枪、重机枪、轻迫击炮、重迫击炮……当时的武器装备主要都是从战场上缴获来的。

步兵方队过后,行进过来威武雄壮的骑兵方队。

骑兵,一个多么响亮而又令人激动和触发联想的名字!几千年的史册中,它曾经在战场上留下多少辉煌!

这个方队来自王平将军领导的察哈尔军区,共1978名骑兵。它在骑兵3师胡德利师长、梁正中政委的带领下,完全根据马匹的颜色、高低、长短,骑手的身高、体魄等,编为红马、黑马、白马3个纵队。每一排8匹马并列行进。人与人齐,马与马齐,博得观礼台上的阵阵掌声。

盛夏8月,骑兵3师进驻京郊东北旺、回龙观。放下背包,便投入紧张的训练。为了达到上级“整齐、威武、安全”的要求,他们苦练加巧练,不知度过了多少挥汗如雨的自昼和夜晚!

要做到每排8匹马整齐如一是相当不容易的。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他们召开诸葛亮会,发动群众出主意想办法,终于摸索出两条行之有效的经验:一条是骑手在马上不要将缰绳、嚼子提得过紧或放得过松;过紧则马会高抬头走碎步,左右摆动,走不整齐;过松则马无约束,高低不齐,看着不精神;只有松紧适度,人在马上再用余光扫视左右,随时调整马位,才能整齐如一。另一条是加强爱护战马,使骑手与马匹培养出感情,真正成为无言的战友。

为了让战马身强体壮、精神旺盛,骑兵指战员们常常是宁肯自己少吃,也要省下饭来喂马。遇到改善伙食,他们将富有营养的鸡蛋、油条、胡萝卜等佳肴都留给了无言的战友。每天都拿着毛刷、梳子和湿毛巾,给战马梳毛洗身擦马掌,给马蹄子上油(否则会发脆),把无言战友装扮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

为了使战马能适应人声嘈杂的热闹场面,他们多次组织驻地群众朝列队行进的战马挥舞彩旗、呼喊口号、敲锣打鼓、投放鞭炮,使战马逐渐增强了承受能力,可以做到不畏声色、不惧威吓。

为了避免战马随地排泄,受阅前一天夜晚和受阅当天,他们只给马喂几只鸡蛋等高蛋白食品,尽量少吃粗料少饮水。

功夫不负有心人。辛劳与汗水换来了开国大阅兵时队列整齐、步伐一致的骑兵方阵。的确,在人类驯化动物的历史上,大到狮象,小到猫鼠,恐怕只有马才能达到对人类这样忠诚,这样让人类依恋。

炮兵师、战车师带着隆隆的轰鸣声通过天安门检阅台,所有炮车都油漆上了“八一”红星和白色的轮圈。

人民空军的第一支飞行中队也接受了检阅。当时,北京南苑机场只有17架飞机,为了完成受阅任务,第一次飞过天安门的9架P-51战斗机又绕弯飞了第二圈。在紧张的战备气氛下,为了防止敌人袭扰,这些受阅飞机上还带着枪弹,这是史无前例的。其中的P-51战斗机和蚊式战斗机备两架飞越复兴门后,即升至10000至12000英尺处,担负北京、通州、良乡、大兴上空的警戒任务。

关于开国大阅兵所用的曲目,还有一段小小的插曲。

在北京市通往亚运村的那条通衢大道旁,有一座隶属解放军总政治部直接管辖的干休所。里面有位年近八旬的老人罗浪。他就是开国大典时的军乐队总指挥。他腰杆笔挺,精神矍铄。少年时代曾在马来亚有过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抗日战争爆发后奔赴延安。19岁时随“鲁迅艺术学院”的师生东渡黄河。

1949年,担任华北军区军乐队队长的罗浪受命组建解放军的第一个联合军乐团。这个军乐团以华北军区军乐队为主,吸收了第20兵团受阅师的军乐队和华北人民文工团的部分乐手,共200余人。180多件乐器则是来自四面八方。

他们和大部分受阅部队一样,也在北苑兵营集中集训。

开国大典乐曲的选定,自然非同一般。因此直到9月中旬,军乐团演奏什么曲子还没有确定。看到北苑兵营内其他单位都热火朝天地训练着,罗浪心中怎能不火急火燎?

一天,在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召开了有备受阅单位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他们对曲目的选定,也进行了开诚布公的讨论。

“按照国际惯例,我建议采用欧美典礼乐曲。”有人说。

“孙中山不是早说过要‘以俄为师嘛,因此我建议采用苏联曲目,援引莫斯科红场模式。”有人这样主张。

精于音律的罗浪则主张选用解放区早已流行的中国革命乐曲。

“罗浪,请你将你的意见和拟选的曲目报告上送。”主持会议的阅兵指挥部主任、京津司令员杨成武将军深思熟虑后说。

事不宜迟,罗浪连夜起草了报告,呈送给阅兵指挥部。后来又上报给中央政治局。

显然是那哼唱了多年的熟悉旋律征服了中央领导同志的意愿。

几天后,阅兵副总指挥、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批示:“同意用我们军队自己的曲子,并请中央五大书记审阅。”

毛泽东主席见到报告后,亲笔批写下“以我为主,以我国为主”几个潇洒的大字。

周恩来副主席也做了指示:“同意主席的意见,以我为主。”

事后,罗浪还听说,为了此事,聂荣臻司令员、杨成武司令员等还曾经与阅兵总指挥朱德总司令专门磋商过。

罗浪记得,自己所呈报的典礼曲目几乎全部被中央领导同志所圈阅,里面有《东方红》、《解放军进行曲》、《抗日军政大学校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团结就是力量》、《新民主主义进行曲》、《骑兵进行曲》、《炮兵进行曲》、《战车进行曲》等,大多曾经被自己改编或编配为军乐谱,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华北战场上广为流传的。

“实况转播”这个专业名词,首创于开国大典。它形象又生动地反映了这个新节目的含义所以一直沿用至今。

这天晚上,朱德总司令破例在北京饭店宴请参加阅兵的陆、海、空部队的代表。当朱德看到戎装未脱就赶到宴会大厅的空军代表刘善本时,兴奋地说:“你们飞得很好嘛。从现在起,我才真正是陆海空军总司令。”

先行者的脚印就是历史。

历史将永远铭记过去,启迪未来。

责任编辑梁东元

猜你喜欢
开国大典
作战时间横跨开国大典的是哪一次战役?
10月历史大事记
论董希文《开国大典》绘画作品中的油画技法
论新中国70年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宏大叙事
观经典红影视谈感悟理想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及评析
李普向世界报道“开国大典”
董希文与油画《开国大典》
陈氏父子的上海往事
刍议《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