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传奇《霍小玉传》到“上昆”版《紫钗记》

2009-06-12 05:18朱恒夫
上海戏剧 2009年3期
关键词:小玉汤显祖

朱恒夫

由唐传奇改编为戏曲剧目的比比皆是,汤显祖将《霍小玉传》先改编为《紫箫记》,后改编成《紫钗记》即为一例。霍小玉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而没有衰歇,说明了故事的伦理思想与艺术表现方法与我们民族的道德与审美趣味有很多吻合之处,但由于原创者与改编者所处时代不同,认识问题的方法与审美态度也不同,剧作结合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和人们的审美要求进行变异。因此从唐传奇到“上昆”《紫钗记》,实际上形成了四个差异相当大的霍小玉故事。

蒋防《霍小玉传》,痴心女子负心汉

传奇作者蒋防生活于唐代中叶。故事写陇西书生李益到长安参加选拔考试,与歌妓霍小玉相亲。后来李益被授郑县主簿,赴任前发誓要和小玉“生死以之,与卿偕老”。但别后不久,李益便在祖母的干预下与出身“甲族”的表妹卢氏成婚,而且要求亲朋好友不要在小玉面前“漏言”。小玉托人遍访不得,相思成疾。有黄衫豪客“怒生之薄行”,把李益强拉至小玉住所。小玉悲愤交集,在痛斥了李益负心之后悲愤而死。小玉死后,化为复仇厉鬼作祟于李家,使李益终日疑其妻妾与外人有私,闹得全家不宁。

作为唐传奇的上乘之作,《瞿小玉传》成功塑造了霍小玉这一多情女子的形象。小玉虽是妓女,但并非是一个只知卖弄色艺以博钱财的风尘女子。由于她出身贵族,自幼受过良好教育,得到华胄之家家风的熏陶。她希望结交的男子能与己“格调相称”,她对诗人文士由衷钦慕,她对李益的爱是真诚、热烈、持久的。但她自交欢之时就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卑贱的妓女身份是阻碍他们白头偕老的鸿沟。当李益以书判拔萃而做官后,她更预感到两人关系的危机,为稍稍延续这一爱情的欢乐,她竞向李益提出了这样一个可怜的要求——再和她共同生活八年,然后任由李益妙选高门,婚媾秀女,她则“舍弃人事,剪发披缁”。正是一种浃骨入髓的真爱,才使她说出这样的话,只要这八年之中有心爱的人在自己的身旁,即使未来的大半生是寂寞无聊的,生命也因此有了光彩。

整个传奇最为感人的是,当李益负约之后霍小玉的那种日思夜盼之情。她“博求师巫,遍询卜筮,怀忧抱恨,周岁有余。赢卧空阁,遂成沉痴”。她为了获得托人打听李益消息的开销,常常私令婢女暗地出售服玩,最后甚至将心爱的紫玉钗也拿出售人。她的痴情为世人所罕见,连李益的表弟崔允明、密友韦夏卿也站到了小玉这一边,或为小玉通消息,或指责李益薄情。侠士黄衫客更为其精神所感动,自愿用计挟持李益送至小玉处,以满足小玉“期一相见”之愿。小玉临终前面责李益之语充满怨恨之情,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一种至爱的表白。她恨李益未能履行诺言,不但结姻他人,连招请也不肯前来,以至她沉疴难治,饮恨而终。她烈火一样的声讨,其实是烈火一样爱的表白。

李益则是个薄情负义之人。虽然他在初会小玉时的感情是真诚的,那“粉骨碎身,誓不相舍”的言语也是出自于内心,但当与小玉的关系影响到他的个人前途时,他便无情地抛弃了小玉,甚至在小玉得知他近在咫尺,遍请亲朋多方招致时,他居然“终不肯往,展出暮归,欲以回避”,这些做法实在是残忍至极。虽然与门阀婚姻的环境社会有关,但更多的责任在于李益的自私与懦弱。

《紫箫记》:一个平淡而芜杂的才子佳人故事

此剧为汤显祖作,由于创作之时是非蜂起,讹言四方,为表明该作没有影射讥刺时人,便匆忙付梓,实属未完成之稿。其故事虽本于蒋防《霍小玉传》,但许多情节多为作者敷衍,离本传相距很远。第1出“开宗”[凤凰台上忆吹箫]曲述“家门大旨”云:“李益才人,王孙爱女,诗媒十字相招。喜华清玉琯,暗脱元宵。殿试十郎荣耀,参军去七夕银桥。归来后,和亲出塞,战苦天骄。娇娆,汉春徐女,与十郎作小,同受飘摇。起无端见锦,卖了琼箫。急相逢天涯好友,幸生还一品当朝。因缘好,从前痴妒,一笔勾销。”原本已写了34出,逃不脱才子佳人的俗套,而且线索多条,散漫松弛,既没有相爱与阻碍相爱的紧张的矛盾冲突,也没有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该剧不仅在情节结构上丛杂枝蔓,语言上亦因词藻过度穰丽,讲究骈四俪六,使事用典,不适合舞台演出。当时作者的好友帅机读后就直截了当地批评道:“此案头之书,非台上之曲也。”

《紫钗记》揭示了爱情受阻的社会原因

《紫钗记》的内容基本承袭了蒋防的《霍小玉传》,而不同于《紫箫记》。此剧问世之后颇受好评,《曲品》说:“描写闺妇怨夫之情,备极娇苦,直堪下泪,真绝技也!”祁彪佳的《远山堂曲品》则云:“先生手笔超异,即元人后尘,亦不屑步。会景切事之词,往往悠然独至。”《紫钗记》比小说原作的“超异”之处,即是写出了男女相爱受阻的社会原因——邪恶的权势人物为一己之私利为所欲为。

汤显祖为什么要将小说原作中霍小玉痴情与李益负心的矛盾转变为男女相爱同强权势力破坏之间的矛盾呢?这是剧作者针对当时政治生活中专横跋扈的权相而有意构建的矛盾冲突,用来表现批判当权者凌人霸道的主旨。汤显祖本人深受权相张居正的打击,由于拒绝张居正的拉拢,汤显祖几次春试都榜上无名;直到张居正死后第二年,他才考取进士。他又因拒绝了执政者申时行、张四维的结纳,失去了考取庶吉士的机会,只做了南京太常博士的闲职,而无法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紫钗记》就是在这种苦闷的心境中写成的。他对权相的愤怒,后来在《论辅臣科臣疏》中得到了淋漓的表现“陛下经营天下二十年于兹矣。前十年之政,张居正刚而有欲,以群私人嚣然坏之;后十年之政,时行柔而有欲,又以群私人靡然坏之。”由此可见,剧中卢太尉形象实是现实中张居正、申时行这类权相的写照。

“上昆”版《紫钗记》;刻划出情义兼具的男儿形象

《紫钗记》原剧有53出,“上昆”版删减为9折,但情节的斫芟并没有影响原剧的精华,不但保持了批判权贵的思想,还强化了正面人物的形象,尤其是男主人公李益比其原剧形象更为光辉,他忠于爱情,不受名利之诱,坚持与相爱的人结为眷属。

与旧时所有的才子佳人故事一样,李益开始对小玉的爱也仅是出于对她超群色艺的迷恋,但在与小玉密切接触之后,他为小玉对自己的一片真情所打动。当得知小玉担忧自己“一旦高中,恩移情替,红丝再结”时,他作出了庄重的承诺:“平生志愿,今日获从,糊身碎骨,誓不相舍。”在出征边关的道别之时,李益一再要她放心,即使再遇到倾国倾城,也不会有这样的缱绻之情,永远“忘不了你小玉窗前自叹吁”。卢太尉逼他作赘,他明明知道太尉权倾朝野,炙手可热,又以冒犯圣上的罪名要挟他时,但依然不为所动。当卢太尉设计让假扮的鲍三娘告知他小玉已“招了个后生相伴度日”时,他尽管对小玉的背叛极度痛苦,但仍一声声“妻呵”地呼唤着,“她纵然忘俺依旧俺怜她”。在黄衫客帮助下与小玉重新相见时,他再次发誓“引喻山河,指诚日月,生则同衾,死则同穴。”尽管李益在爱的过程中没有壮烈的举动,也没有摧肝断肠的情感表现,但仍不失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奇男子。因为在彼时社会中,绝大多数士子都以功名利禄为人生最重要的目标,许多人都渴望并挖空心思借助于新的联姻而平步青云,很少人能做到为了一个女子而坚持操守,不移性情。这一形象,在今天传统美德日益淡薄的经济大潮中尤有正面意义。

猜你喜欢
小玉汤显祖
啥都要双份
小玉
棋战
画里画外
汤显祖与《牡丹亭》
抚州市积极推进汤显祖名篇进教材
画里画外
汤显祖为戏成痴
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纪念
汤显祖为戏成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