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应避免的五个误区

2009-06-13 05:51邵银芳
成才之路 2009年10期
关键词:表扬知识课堂气氛

邵银芳

摘要: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应避免五个误区:(1)新课程强调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是知识不重要;(2)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表扬;(3)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4)新课程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不要接受性学习;(5)新课程强调课堂气氛活跃并不是追求“表面热闹”。

关键词:新课程;知识;表扬;放任自流;接受性学习;课堂气氛

高中新课程在江苏省实施三年来,在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们教师有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新问题,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走出误区,真正走进新课程。

一、新课程强调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是知识不重要

凸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种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强调培养人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是否定知识的重要性。扎实的知识功底是提高能力、丰富情感、形成积极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基础。不要把“学会”与“会学”对立起来,不能因知识更新快,就不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相反,越是知识更新得快,越要有广博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知识素养。然而,一些教师对到底如何处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有些困惑,出现了在一些课堂上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实际上,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可以直接或独立教授的,而是只有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

二、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表扬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要赏识、激励、宽容,坚持正面教育,以表扬、鼓励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排斥、否定必要的批评和惩罚。在一些课堂上,经常有一些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地随意性表扬,以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只能表扬不能批评。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导致上瘾,同时,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失去激励作用,也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夸要有度。一个孩子如果只能表扬,不能批评,将来走上社会后,怎能有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没有批评和惩戒的教育应该说是不完整的教育。当然,惩罚只是一种常规教育手段,要注意把握度和时机,注意实际效果,避免产生副作用。

三、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开口讲,很忌讳“讲”,到了谈“讲”色变的程度。于是乎,不少教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原则。本来一讲就明白的问题,非要跟学生“自主”,玩“捉迷藏”。认为这样避了“灌输”、“填鸭”之嫌。于是乎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和具体要求,看得如何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有的教师还提出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学习伙伴由自己挑,想与谁交流就与谁交流等,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流式的学习方式。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学生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干其他事情,教师应成为小组的一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学习过程进行必要的指导,切不可放任自流,使学生能真正地自主。

四、新课程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不要接受性学习

新课程大力提倡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科知识都适用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有的教师不管学习内容、学习目的,一开课就要学生探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忽视了传统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实际上,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的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靠听讲、阅读、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无须探究的问题却要去探究,导致了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我们说,设计得很好的接受学习同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在课堂中不能截然分开,更多的应该交替应用,在接受中有探究,在探究中有接受。将探究泛化,只能降低课堂的有效性,教学观念的先进与落后的试金石是效益,而非“探究”。

五、新课程强调课堂气氛活跃并不是追求“表面热闹”

新课程反对教师“满堂灌”,也反对“满堂问”。我们要求的是思维的活跃,让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开动脑筋,积极去思考问题、钻研问题,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不是追求表面、形式的活跃。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参与是正确的,但要区别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参与还是形式参与,是全员全程参与还是部分人局部的参与。有的教师搞满堂问,学生怎能有时间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学生穷于应付,又怎能充分发挥主体性?教师又怎能通过多问达到激思、激疑、激趣、激创的目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选择重点加以讲解或引导学生探究,而不能一味按学生的提问组织教学。合作学习要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自己还没来得及好好学就要求他们讨论,这不是真正的合作,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总之,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要坚持继承与创新,不搞形式主义,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的本质,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稳健地推动课程改革;只有教师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靖江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表扬知识课堂气氛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气氛的营造方法
高中英语课堂气氛的活跃优势研究
浅谈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关怀
是“知识”,还是“知识权力”追求?
妙用“表扬”和“忽视”
浅谈课堂教学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