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间舞的风格是怎样形成的

2009-06-13 05:51
成才之路 2009年10期
关键词:风格民间舞蹈服饰

杜 娟

摘要:民间舞的风格不是单一一种因素所形成的,是多方面的,本文通过三个方面论述民间舞蹈风格的形成,为学习民间舞提供一些理论上的依据。

关键词:民间舞蹈;风格;环境;服饰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他们与汉族以大杂居,小聚居的方式生活在一起。各民族之间都拥有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和舞蹈形式,他们之间彼此互相吸纳、互相影响。不同地区所处的环境、发展不同,造成了各民族之间的审美观念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各民族不同的舞蹈风格,为中国民族民间舞增添了多姿多彩的魅力。民间舞蹈就是一种植根于广大群众社会生活中,反映群众生活和思想情感、理想愿望,由人民群众集体创造、集体传承的舞蹈。北方的民间舞刚柔并济,男子豪迈洒脱,女子俊俏;南方舞蹈以纤巧、婀娜多姿见长:这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舞蹈特点。

一、从地理环境对民间舞风格的影响看

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而在人类发展的初级阶段,它的影响尤为重要。可以说,在那个时代,地理环境的独特性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的决定因素。按照文化生态学的观点,文化形态首先是人类适应生态环境的结果,而作为社会人的性格与行为,又受文化形态的影响。因此,作为舞蹈形式的民间舞其风格也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勇猛、彪悍,心胸开阔、感情质朴豪放。练就了强悍、矫健的体魄和桀骜不逊、勇往直前的性格。他们的舞蹈中,洋溢着来自草原的豪放与洒脱。蒙族男子舞蹈沉稳、豪爽中不失洒脱自如。女子舞蹈端庄、含蓄、柔中有刚。他们喜好骏马,喜欢驰骋在茫茫的大草原上,把自己的民族感情、性格和草原融合为一体,相得益彰。蒙古族的舞蹈很多从马中提炼出的动作,如马步、勒马手、摇篮步等,表现对马的热爱,作品颇多,如《牧人舞》、《牧马舞》。中央民族大学马跃老师编排的“奔腾”就将人与马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舞者做“马步”、“抖肩”、“跳脚”等动作,深刻表现了马背民族粗犷、剽悍、豪放、乐观的性格与热爱大草原的民族感情,从而构成了舞蹈意境。它具有长久生命力,令人百看不厌,所产生的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令人叹为观止。

新疆地区的民族舞蹈,就因为其地区所处祖国边界,是中、西交通要道,也是古西域乐舞盛行的地方,因而具有独特的地域性。中原文化及印度、伊朗文化,对我国新疆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而西域乐舞对中原及其他地区乐舞,也有深远的影响。汉、唐代著名的于阗乐、疏勒乐、龟兹乐、高昌乐、伊州乐等都出自新疆境内。至今上述地区依然保持着乐舞风习,流传各具特色的舞蹈风格形式,在其舞蹈风格上既有中国特色又与邻国居民的舞蹈互为影响。

我国的江南地区,由于该地区地势较低,气候炎热,雨水较多,造就人们的性格柔和、委婉,其舞蹈风格具有节奏缓慢、动作秀丽、轻歌曼舞的特点。如舞蹈“小城雨巷”姑娘们手持绸伞,在迷蒙小雨中翩翩起舞,嬉戏穿行,将江南女子的秀美,透过细腻的情感展现出来。

鼓子秧歌的特点风格,就是在山东传统文化的孕育下,鲁北自然环境的陶冶下形成的,当地群众强壮的体魄、刚毅的性格,与所使用的刀具融在一起,造就了其舞蹈特有的风格韵律。

东北,四季分明,春天鲜花绽放,冬天冰天雪地,气候宜人。生活在这里的人受山川自然环境的影响,性格豪放、好动,形成了东北人民色彩浓郁、线条粗犷的审美习惯。其舞蹈风格为“艮、浪、俏”。

二、从服饰对民间舞风格的影响看

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给各民族的生活又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勤劳善良的各民族用自己的双手织绘着一副副美丽的衣锦。各民族的服饰,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自都融进了特殊的文化内涵。一个民族的服饰,就是一幅颇具风情趣味的画卷,也是一座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宝库。它不仅以千姿百态的造型款式标志着不同的形象特征,而且也体现着各个民族不同文化的背景。因为服饰不同,在舞蹈风格形成之时也对其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自治州。傣族有水傣、旱傣、花腰傣等多种分支,各自的服饰均有不同,以水傣装最为人们喜爱。傣族女子身材大多苗条,上身穿浅色或鲜艳的紧身袖短衫,下身穿花筒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青年女子,一般不缠包头,而是挽一个发髻,中老年妇女多缠头巾,妇女的服装多用各种花纹、彩色丝绸或花布制作,色彩鲜艳美丽。男子一般穿无领对襟短上衣,下穿长裤,冬季披毛毯,头缠白色或蓝色包头巾,头巾一端垂在右侧(傣族最早是男子穿裙,女子不穿,后来慢慢演变成女子也穿)。傣族女子穿花筒裙,充分展示了女子三围之美,加上布料色彩鲜艳,走起路来给人以婀娜多姿的美感。也正是因为裙子限制了脚下的步伐,傣族舞蹈在动作风格上,动作多以半蹲的状态,膝部的屈伸踢步重拍向下。裙子的裹,形成舞蹈姿态的“三道湾”的特点。

在我少数民族中,很多民族都把银式挂在胸前,例如景颇族、苗族,都喜欢在胸前挂着银光闪闪的银泡泡或银片。在舞蹈的动律风格中就形成抖、晃等,随着脚下步伐的移动,腰微晃,手臂左右摆动,银泡泡或银片发出沙沙的声响。

三、从宗教信仰对民间舞蹈风格的影响看

我国是个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因为信仰不同,其在舞蹈中的反映也不同。

蒙古族的安代舞,即“跳神”的意思,是蒙古族源于萨满跳神,头带面具,用来驱病、求雨。是一种祭祀舞蹈,现在逐渐发展成了自娱性舞蹈形式。安代舞继承与发展了蒙古族踏地、顿足的传统歌舞形式。芭蕾舞剧《草原儿女》都从安代中吸取素材。

傣族是受小传佛教的影响,崇拜孔雀、大象,在舞蹈中有很多动作是从孔雀和大象中的动作提炼出来的,如我们众所周知的“孔雀舞”就刻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孔雀在观众眼前,令人记忆深刻。傣族舞蹈的手形,就有冠形,食指和拇指弯曲相捏成圆形,其余三指呈扇面张开(像孔雀冠子形状)。还有嘴形都是从孔雀的模仿中提炼的。

回族、维吾尔族都受伊斯兰教的影响,讲究卫生,爱干净,家中收拾得整齐洁净,在餐厅和饭馆都悬挂着表示干净的“清真”表示。回族的洗礼过程是很严格的,洗耳、洗手、洗身等步骤,这一切都要在阿訇的监督下,并按照阿訇的要求进行逐步洗礼,以表示净后的干净。回族舞蹈工作者抓住这一习俗的细节,把“净洗”中的“倒三把手”、“洗肘”、“抹头”、“抹耳”和民族生活中的“接都哇儿”动作夸大变形,从而产生舞蹈的主题动作。维吾尔族由于历史时期不同信仰的宗教不同,在其舞蹈文化中都有不同的表示(现在伊斯兰教为主要),萨满舞是维吾尔族带有宗教色彩的礼俗性舞蹈。

各民族民间舞蹈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为学习和掌握民族民间舞蹈提供了依据。民间舞蹈风格的形成,不是一朝完成,是经历了长期的环境、宗教、服饰等外界因素,形成各地区民间舞蹈独特的风格,同时也造就了各民族舞蹈风格百花绽放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潘志涛.中国民间舞蹈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张志萍.傣族舞蹈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4]马丁.舞蹈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猜你喜欢
风格民间舞蹈服饰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雪人的服饰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
佛教文化旅游区植物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