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因素与引导策略

2009-06-13 05:51应美玲
成才之路 2009年12期
关键词:网络成瘾心理因素心理干预

应美玲

摘要: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给信息检索、工作、通讯等方面带来了便捷性、娱乐性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网络成瘾也给中学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本文从“网络成瘾”定义及其特征出发,就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针对中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并进行心理干预。

关键词:中学生;网络成瘾;心理因素;心理干预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人们深刻地体会到了它给信息检索、工作、通讯、娱乐、商业行为等方面所带来的便捷性、娱乐性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可以说,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谁不会使用网络,谁就会落伍。然而,网络尤其是网络成瘾也给人们的工作学习、人际关系、家庭生活、健康状况等方面带来了许多的负面影响,并且以中学生的网络成瘾的负面影响尤为突出。全国政协委员朱尔澄曾经向记者披露了一份调查报告:北京市约有20余万名中学生迷恋网络游戏,北京未成年人患“网络成瘾症”的比例高达14.8%。一般网络成瘾的学生表现有成绩下降、逃学、说谎、孤僻、待人冷漠,除上网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等现象,甚至会导致自杀、杀人等极端行为的发生。因此,如何引导中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摆脱网络成瘾的消极影响,已经成为教育界及至全社会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 “网络成瘾”定义及其特征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在我国影响比较大的“网络成瘾”定义是学者周倩依据WHO对“成瘾”的定义加以修改而成的:由于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瘾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网络成瘾主要表现为长时间使用互联网以获得心理满足,上网后行为不能自制,精神极度亢奋并乐此不疲、难以自拔,时常出现焦虑、忧郁、低自尊、幸福感降低、人际关系淡漠等心理体验。同时还伴随着一些生理上的不适,如情绪低落、眼花、疲乏无力、食欲不振,严重时全身痉挛。同时,由于玩游戏时全神贯注,身体始终处于一种姿态,眼睛长时间注视显示屏,会导致视力下降,眼睛疼痛、怕光、脖子酸痛,头晕眼花等。

二、 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因素

弗洛伊德关于本我的理论指出,人都有追求快乐的本能。当中学生在网上获得快乐、满足和成功体验的时候,他们就会喜欢网络。归纳起来,影响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兴趣和好奇心的驱使。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和活动倾向,使人对有趣事物给予优先关注和探索。中学生时期正是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阶段,互联网恰恰就是这样一个略带神秘的新鲜事物,于是激起了中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当他们走进互联网,立刻被这种将文字、声音、图像集于一体的立体化的传媒所吸引。网上的信息传播速度快、容量大、覆盖广、效率高,同时内容雅俗共赏、意识观念开放、气氛轻松自由,他们被深深地吸引,驻足网上,流连忘返,于是兴趣变成了成瘾,最后被困于“网”上。

(2)满足人际交往的需要。中学生时期正处在“心理断乳期”,心理的闭锁性使他们很少和父母师长交流,他们养成了盲目的自我中心、不关心他人等性格特点,在学校同学之间的关系可能有些冷漠,于是上网聊天成了他们和别人沟通的一个渠道。网络的出现丰富了中学生人际交往的方式,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使交往更具有直接性、自主性、平等性。网络中的人际关系比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简单,基本不受年龄、社会地位、性别等方面的影响,聊天室、QQ等成为他们交友、聊天、互吐心声的好去处,在那里他们可以找到自己倾诉的对象,可以很快和许多人建立友谊。而且在网络中,可以随自己心愿去认识自己喜欢认识的人,比现实中容易得多。

(3)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中学生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得到同学、老师的认可,需要在人前表现自我,但是,这样的机会并不是随时都有,并不是人人都有,尤其是那些比较内向、不善言辞、不善交往、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机会就更少。他们在现实中不是人群注意的对象,尤其在中学里面,展示个性的空间很小,他们的个性得不到张扬,聪明才智没机会表现。但是,网络给他们提供了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网络的匿名、无感官接触等特性,弥补了他们在语言、外貌等方面的不足。在网络上可以滔滔不绝,幽默机智,惹人喜爱,表现得很优秀,因此也得到赞许,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快感。网上社交的游刃有余与现实中的不断遭遇挫折的强烈的心理对比,无形中强化了他们的网络行为。

(4)逃避学业负担所带来的心理压力。目前我国中学生的学业压力是前所未有的,来自学校的作业和无休止的补课,来自家长安排的各种补习班、特长班,把学生的业余时间全部挤占了,学生几乎成了学习的奴隶,每天就是不断地辗转于各个教室。这样的学习方式和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相悖的,其结果就是学生厌学,逆反心理加重,网络成了他们逃避学业负担的最好去处,在网上他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得到了快乐的满足,于是学习就显得更加令人厌恶,网络越来越吸引人。这样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网上越快乐,对学习越厌恶;对学习越厌恶,越想上网。

三、 对网络成瘾的中学生的引导策略

网络就像洪水一样,只有对其进行合理引导,才能使其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中学生正常上网本来是无可厚非的,这里主要谈对其不健康的上网行为的引导策略。

(1)培养积极兴趣,充分利用网络的积极功能。中学生的日常生活比较单一,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在小学时的各种课外兴趣几乎都被繁重的课业取代了,而中学时期正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飞跃阶段,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渴望,一味地单纯学习必然导致他们厌学。因此,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兴趣,用以替代网络沉迷,是克服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关键。另外,学习兴趣是多方面的,如读书、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动手能力等。教师和家长可以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这个过程中让中学生体验到乐趣和成功。他们一旦在这些活动中获得了心理的满足,网络对他们的吸引力就小了,再加上教育者的正确引导,网络就会成为他们查找资料的工具而不是使其沉迷的深渊。

(2)帮助中学生确立合理的自我评价。国内外的许多研究已经表明,网络成瘾者一般都具有低自尊、自我评价过低、人际交往障碍、社会卷入减少、心理幸福感降低等特点。对这些人进行心理干预应该针对他们的认知特点,建立新的自我评价体系。教会他们悦纳自己,接受现实的自我,降低对自我的要求,提高自尊,增强自信。可以利用认知疗法中的“A—B—C”法则,改变他们的认知方式,增加社会卷入的程度。同时给网络成瘾的中学生创造在人前表现的机会,如课堂提问、在同学面前发言、代表集体参加活动等,增加正面评价,减少负面强化,通过改变外界对他们的评价来改变他们内部的自我评价,从而增强自信,提高自尊,形成新的正确的自我评价体系。

(3)“团体辅导”的干预策略。可以把网络成瘾的中学生组成一个个小组,每个小组7~10人。在心理干预人员的组织下,使他们定期聚会,进行各种各样的团体活动。在干预者的组织下,围绕一个中心话题展开讨论,如上网的体会、下网的苦恼、怎样正确使用网络等。由于他们具有相似的网络经历,心理上首先感到平等,谈话时思维及语言表达也相对流畅。对于这种流畅干预者给予“即时奖励”,同时对其他人提出要求,别人发言时给予鼓励,目光关注,学会赞美他人,从而制造出正确刺激。在交谈的过程中,使他们逐渐改变对自己的认识。实践证明,团体辅导可以帮助中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改变:希望的获得、凝聚力、共有感、利他感、信息的传递、社会技能化的发展、人际关系的学习等。

尽管网络对中学生有一定的危险,但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网络的作用正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深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因此,我们只要对中学生给予适当指导、引导,网络就会为他们的发展插上飞速发展的翅膀。

参考文献:

[1]张梅花.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人文探讨[J].教育探索,2006(6).

[2]史万兵,侯雪莲.浅谈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教育学矫治[J].辽宁教

育,2005(1).

[3]侯成飞.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的研究及对策[J].青少年研究,

2003(1).

[4]梁彩花,潘红星.网络成瘾的危害与对策研究[J].医学与社会,

2006(7).

(浙江省永康中学)

猜你喜欢
网络成瘾心理因素心理干预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勃起功能
钢琴演奏者的心理因素与心理调控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勃起功能
构建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五重”预防体系
军事谋略与心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