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与伊利的博弈

2009-06-13 06:43万江心
现代企业文化·综合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潘刚牛根生狮子王

万江心

牛马相争的故事

一个冬天的夜晚,一头牛和一匹马在牲口棚的食槽边上吵得不可开交,原因是主人放在食槽里的草料不够吃。马和牛为此争吵着,继而动起武来,马用后蹄对着牛腿猛踢了一脚,牛也用角对准马的腰部狠狠撞去。就这样,它俩打得鼻青脸肿,最后都去找狮子王评理。

见到狮子王,它们齐声叫屈:“大王在上,天大的委屈和不公平,你得为我们主持公道啊!”于是,马说自己把草料从地里拉回来,牛说草料虽然是马从地里运回来的,但地是我姓牛的耕的。狮子王听得不耐烦了,对它们说:“我老了,不能判断是非了,等会找我那两个儿子来给你们评判,你们先到那边躺一会儿。”过了很久,狮子王的两个儿子回来了。牛和马都跳起来,争着向它们说了争吵的经也这时,狮子王说:“由于你们不得不在一个食槽里共同生活,又不能和睦相处,并目像现在一样,只会给对方造成很大的伤害。”狮子王接着对两个儿子说:为此,你们去把牛和马吃掉,它们就不用再继续为争食而痛苦了。话音刚落,两只小狮子立即躬起身子,向牛马扑去……

本是同根生

郑俊怀的影响力与伊利集团是密不可分的。郑俊怀出生在草原一个贫穷的家庭,他是一个内敛、稳健、谨慎的人,但骨子里也有着倔强、固执的一面。

1983年1月,郑俊怀任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厂(伊利集团前身)厂长,1993—2004年其间,郑俊怀对食品厂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制,并将改制后的新集团伊利率先上市,这在业内掀起了一个不小的波澜。伊利被业内评价为改制先锋,成为呼市成功改制的典型、中国乳业的著名公司,郑俊怀也升任为伊利集团的董事长兼党委书记。

既生瑜何生亮。郑俊怀与牛根生,二者的命运注定纠结在一起。牛根生在伊利(当时叫回民食品厂)是从洗瓶工开始干起的,然后是组长、段长、车间主任,一直到生产副总裁,他靠着自己非凡的努力与能力成为伊利集团的第二把手。

1997年,伊利雪糕风靡全国,销售额由原来的15万元增长到7亿元,成为中国冰淇淋的第一品牌,占到伊利总销售额的80%。这份业绩里,牛根生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员工的眼里,牛根生是功高盖主的英雄。

一直对牛根生的能力欣赏有加的郑俊怀,自从牛根生当上副总裁后,就开始对牛根生提防起来。郑俊怀担心,如果牛根生的权力过大,自己就会对伊利失去控制,这是他绝对不允许的。不过,牛根生离开伊利的真正原因是两人在企业发展战略上的分歧。郑俊怀的战略思想是稳中求升,而牛根生的战略思想却是大胆挺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和资源让伊利超常规成长。于是,牛根生接连向郑俊怀递交了三次辞呈。1999年初,他和妻子卖掉了所持有的伊利股份,用100万元资金注册了蒙牛。

后来者居上

蒙牛似乎生不逢时。此时的伊利奶不仅占领了整个草原,而且全国各大省会城市也被伊利奶覆盖着。蒙牛要崛起,势必要从伊利的领域里分一杯羹。

这是郑俊怀最担心的事情。牛根生不仅掌握着伊利生产的整个技术,而且手下又聚集了伊利重要部门的若干大将,这套人马曾使伊利成为“中国乳业第一品牌”,他们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再复制一个“伊利”。因此,蒙牛产品一上市就遭到郑俊怀无情的阻击。

牛根生的智慧不可小觑。1999年4月1日,牛根生在呼和浩特市的主要街道上挂起了300块蒙牛广告牌。广告牌上写着:“向伊利学习,为民族工业争气,争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然而5月1日,蒙牛的广告牌一夜之间被人砸得面目全非。这次广告牌被砸,不但没有把蒙牛砸倒,反而使蒙牛的广告宣传效果放大了好几倍,人们更加关注这头神秘的蒙牛:蒙牛到底是谁?

以卵击石是死路一条。弱小的蒙牛避开了伊利的锋芒,要生存下去,就得退让。牛根生制定了收奶“三不干”政策:凡是伊利等大企业有奶站的地方蒙牛不干(不建奶站);凡是非奶站的牛奶,蒙牛不干(不收);凡是跟伊利收购标准、价格不一致的事,蒙牛不干。然后,牛根生寻找了一条崎岖的小路壮大自己的实力:凡是伊利不去的地方,他都去把它做成自己的根据地,同时在经营上不断地出奇制胜一首创国内运奶车桑拿浴车间,在国内率先使用挤奶机器人,第一家成为航天员和运动员的双选产品,第一个创办“全球样板工厂”……短短6年时间,蒙牛的主营收入在全国乳业企业中排名由第1116位上升到第2位,产品覆盖33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并出口东南亚、蒙古、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乳业界最大的出口创汇企业。

蒙牛与伊利的竞争由市场竞争逐步发展到资本实力的竞争。2004年伊利销售收入为85亿元,而蒙牛已达到72亿元,与伊利只有13亿元之差。在单项产品上,蒙牛在同行业已获得三个全国第一:液态奶销量全国第一,冰淇淋销量全国第一,奶片销量全国第一。在郑州、武汉两地,记者做过调查,消费者对蒙牛的青睐已经超过了伊利,同样的产品蒙牛比伊利价格高反而卖得比伊利好。

异军突起,蒙牛很快就成为伊利最近也是最大的竞争对手,蒙牛要吃掉伊利的风声也越来越大,牛根生开始放言:“伊利与蒙牛迟早要走到一起。”

山外青山楼外楼

郑俊怀执掌伊利的时间长达22年,他把平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伊利。作为创业领袖,看着伊利一点点在自己的手里做大做强,他对伊利的这份特殊的感情是无人能比的。在他的内心深处,他和伊利已经融为一体。

“伊利是郑俊怀的伊利,离开了郑俊怀的伊利,将寸步难行。”郑俊怀一直这么坚定地认为。为了免除“后患”,他逼走了“声高盖主”的牛根生;为了长久地控制伊利,以免“大权”落入旁人之手,郑俊怀铤而走险,暗箱操作进行了“一个人”的IVBO。

MBO(Management Buy-Outs)即“管理者收购”的缩写。经济学者给MBO的定义是,目标公司的管理者与经理层利用所融资本对公司股份的购买,以实现对公司所有权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的改变,实现管理者以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一的身份主导重组公司,进而获得产权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郑俊怀认为,要保住权位,就必须IVBO。但是,郑俊怀一直是个兢兢业业的国企干部,根本不可能有几个亿的身家,他拿什么MBO?只能拿公司的公款。

2005年12月,55岁的郑俊怀因挪用公款罪被判刑6年。郑俊怀倒下之后,伊利这位中国乳业“老大”的地位似乎也变得风雨飘摇。应该说,此时是蒙牛乘伊利之危,赶超伊利、吞并伊利最好的时机,也是牛根生坐收渔利的时候。

2005年6月20日,年仅34岁的潘刚出任伊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成为企业新的领导人。初为伊利掌门人的潘刚出手不凡,一套组合拳打得非常漂亮,竟让牛根生刮目相看。潘刚采取的策略是:第一是控制权由各事业部向总部集中,发挥集团优势充分整合资源,其具体措施包括调整流程、改变审批权限、规范制度等:第二是推行精确化管理:第三是调整市场策略。

在郑俊怀被羁押的一年里,伊利集团的生产经营没有陷入低迷,而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5年,伊利的年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这也是中国乳品行业第一家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的企业:这一年,伊利如愿以偿地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赞助商,为伊利走向国际、进军世界乳业20强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一年,潘刚被评选为2005年CCTV十大经济人物,成为乳品行业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企业家。

见过潘刚的人,都认为潘刚身上有股书生气,在“霸气型”、“魄力型”、“造势型”企业家居多的环境下,潘刚身上的这种气质并不多见。对于自己的同行“冤家”牛根生,潘刚不再像郑俊怀那样对其进行全力“围剿”,而是主动沟通,邀请牛根生回“娘家”参观指导。尽管这样无法改变两家依然是激烈竞争对手的现实,但是及时化解了两家企业剑拔弩张的阵势,有助于伊利争取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潘刚诚挚的沟通给人带来了踏实感、坦诚感,他赢了众多人的信任与支持。在央视“最佳雇主”的评选活动中,人们发现伊利集团员工的快乐指数是最高的。对此,潘刚解释说,伊利最大的资产是人,他经营企业如果连最大的资产都盘活不了,其他的一切都没有意义。

蒙牛与伊利的竞争,虽然也是源于“牛马同槽”,但由于他们采取了“两只老虎跑得快”的双赢模式,其结果不但都没有被“小狮子”吃掉,反而是双方在这场草原奶争夺战中都得到了快速发展。有人说,如果有朝一日有一方消灭了另一方,胜利的一方可能就是失败的开始。

责任编辑:赵晶华

猜你喜欢
潘刚牛根生狮子王
狮子王
《狮子王》剧组二三事
狮子王
公司
伊利:陈年旧事
伊利:陈年旧事
潘刚:引领伊利二次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