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城市居民生态文明意识调查分析

2009-06-16 08:11
消费导刊 2009年10期
关键词:调查分析

颜 澄 谈 晓

[摘 要]良好的生态文明是人类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本文以杭州城市居民生态文明意识作为切入点,从市民对生态文明现有建设的认识、评价、参与等角度进行相关研究,最后提出相关的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建议,以期对杭州市早日建成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尽早实现“绿色环保”的宜居型城市提供相应的实践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意识 杭州城市居民 调查分析

此文为2008年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常规性规划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颜澄(1978-),女,硕士,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是旅游经济,生态经济;谈晓(1963-),女,本科,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是旅游文化,旅游地理。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通过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杭州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全面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形成了有效的环境管理机构体系,有效地实施了各项环保法律法规,区域污染治理和工业污染防治取得较大成绩。生态环境质量已有较大提高,各项环保工作力度明显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大力加强,开展产业布局调整、市区河道综合治理、拆违扩绿等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城市面貌发生极大变化,彻底改变了“美丽的西湖、破烂的城市”形象。2007年3月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在全市开展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大讨论活动的实施意见。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号召全市人民把杭州建设成为经济生活品质、文化生活品质、政治生活品质、社会生活品质和环境生活品质“五大品质”完善的生活品质之城,这些举措都使得“绿色杭州”的生态建设效果显著。

本次调查于2008年5月6月在杭州市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和西湖区五大主要城区集中进行,总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0份,回收率是93.3%,其中有效问卷256份,有效问卷率是85.3%。此次调查男女比例合适,并以中青年市民为主要的调查对象,且专科以上学历的被调查者所占比重超过70%,这些被调查者的生态文明意识相对较强,这保证了调查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同时,调查对象中有71.9%的人长期居住在杭州,所以对杭州的关注程度比较高,同时对问卷相关内容的态度也更加诚恳。

一、市民对杭州生态文明现有建设成效的评价

在现有的杭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方面,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杭州市目前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自然资源保障建设、生态旅游建设、社会保障建设等方面,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基层行政层面都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不过在民主制度建设方面,市民的认可程度还有待提高。在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承担者方面,将近70%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府应当在杭州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主要的责任,并起主导和引导的作用;但同时16%的被调查者认为相关的企业更应该在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起可推卸的责任。

鉴于杭州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建设成果,杭州在2001年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2002年获得了国际花园城市称号,并成为全国首批节水先进城市;2004年在《福布斯》杂志中文版首次评出的“2004年度中国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中杭州成为中国内地最佳商业城市;值得骄傲的是从2004年至2007年,在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组织开展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中,杭州连续四年名列第一。对于杭州获得的这些荣誉,将近76%的民众认为这些奖项是对杭州生态环境建设的肯定,有利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仍有少部分人认为这些都仅仅是个称号而已,实质作用不大。至于杭州市政府近几年所进行的改善生态环境的政府工程方面,有56%的被调查者首选的是西溪湿地改造工程,政府经过五年时间,在城市的西部建成了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使得杭州的江南水乡生态城市风貌得以重现。当然,也有很多被调查者对于政府的西湖南线改造工程、“还湖于民”工程、“引水入湖”工程、社会公共自行车出租举措等持肯定态度。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被调查者提出杭州的生态文明建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如污水管网建设落后,截污纳管率不高;工业污染问题突出;扬尘污染依然严重;机动车尾气污染上升;水环境令人担忧,内部河网水质差;噪声污染严重;城郊结合部、乡镇和边远地区脏乱差现象突出;环境污染事故频发。

至于被调查者对杭州市的生态居住环境满意程度调查显示,有74%的被调查市民对杭州市的生态居住环境基本满意,尤其是其中的22%的市民是非常满意。目前杭州已经拥有很多的智能住宅或者智能建筑,住宅小区的智能立体绿化不但将居住小区的内环境与外环境通过智能化设计集成,如利用先进的IC卡技术,建筑设备的智能控制系统、小区管理服务的智能系统、小区局域网系统、综合布线系统以及家庭智能化系统等,实现从家庭到小区的整个智能化过程。当然也有4%的不满意被调查者,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生态居住环境的改善是建立在高昂的房价基础上的,他们普遍认为杭州的居住成本太高。

二、市民对杭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

该部分问题旨在调查被调查者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程度。首先课题组提出“个人日常行为对整个社会的生态环境的改善有没有意义”这个问题,结果将近95%的被调查者认为个人的日常行为对整个社会的生态环境改善有重要意义,在没有意义这个选项中没有人选,这说明了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个人行为的重要性了,因为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从每个市民的身边小事情做起的。大多数市民还是具有相当高的环保意识,比如参加绿化行为的人数占到65%,使用节能产品的人数更是达到了87%,而且市民的环保意识从日常小行为中也有所表现,比如有87%的经常关紧水龙头,可以看到杭州的大多数市民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环保意思,为深化环保知识的宣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过也有被调查者提出在日常行为中存在的相对基础的问题,其一是6月1日限塑令颁布之后还没有习惯随身携带环保袋出行;其二是尽管垃圾箱对于不可循环垃圾和可循环垃圾进行色彩分别,但是到底哪些垃圾属于可循环的,哪些垃圾是不可循环的,大家都不是很清楚的,所以大多数的公众扔垃圾时还是比较随意的;其三是植树绿化行为尽管普及,但是大多数的被调查者指出关键不在于种植多少树,而是保证这些树木的存活;其四是杭州的公共场所吸烟现象较厉害,希望在杭州市政府颁布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的条例之后这种现象有所改善。

至于提及“如果您对周围省外环境状况有意见,您会通过什么渠道或采取什么态度”时,38%的被调查者最常用的渠道或采取的态度是向政府投诉,而有36%的人向自己生活的基层组织(社区)反映,这就说明在我们这个政府主导力量的社会重,人们对政府的信任度还是很高的。相对而言媒体和绿色组织相对来说就比较少引起人们的注意的了,因为媒体通道不是一般人能投诉成功的,而绿色组织的知名度更是需要完善,所以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

三、杭州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对策性意见

(一)加大宣传,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化建设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随着环境法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公众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将既有理论依据,又有法律依据,更有群众基础,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在本次调查中,课题组很遗憾有56%的被调查者认为杭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工作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力度不够,还有待改善,也有部分群众认为政府对于宣传工作效果还没有令大部分市民满意,应该避免宣传教育形式化。我们认为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多层次、多形式地加强生态城市建设有关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要及时报道和表扬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要将生态城市创建有关知识纳入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中来,从小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要组织开展多形式的生态公益活动,要大力培养绿色证书人才。要创建公众参与生态市建设的示范窗口,营造社会公德大环境,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通过实施这些措施,让市民亲身感受到环境和生态保护带来的好处。

(二)创新机制,开创生态城市建设新局面

一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方面要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作用的同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组织引导及综合协调,建立起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新机制。要切实解决地方保护、部门职能交叉造成的政出多门、责任不落实、执法不统一等问题,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形成合力,集中力量办大事。

二是积极探索绿色GDP核算。要根据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要求,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使有关统计指标能够充分反映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试行绿色GDP核算体系(把自然资源和生态成本纳入当地国民经济统计和核算体系)。要加强新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研究和建立科学性和操作性强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三)突出城市个性,树立城市生态风尚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建设条件。为有利于生态城市的建设及其成果的保护,管理者应建立制度,提倡良好的公众环境行为,形成生态城市的规矩和风尚。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要采取适当措施,提倡使用环保车;提倡以自行车作为上下班交通工具;提倡使用布袋子、菜篮子、饭盒子,拒绝“白色污染”;提倡“绿色旅馆”、“绿色饭店”;提倡商店与厂家结合对商品实行全程绿色服务;提倡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绿色家庭;提倡使用洁净能源等方式。要尊重、研究、发扬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从一个或几个侧面,制定实际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方案,体现城市个性特点;要融“山水城市”、“园林城市”、“花园城市”、“田园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健康城市”、“绿色城市”等于一体,把杭州打造成集山水相依、集约循环、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城市。

参考文献

[1]俞可平,生态文明构建: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2]翁士增,温州市生态城市建设评价俞对策研究[D]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硕士论文,2005

猜你喜欢
调查分析
在缅中国留学生学习调查与分析
浅析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问题
浅析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问题
海口市商业健身俱乐部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构建自考本科到研究生上升通道的思考
云南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外体育现状的调查分析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华东地区高校园林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现状调查与分析
基于Blackboard 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应用状况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