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初探

2009-06-16 08:11毛越华
消费导刊 2009年10期
关键词:贫困生就业竞争力

[摘 要]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更是关系到国家重视人才,维护社会稳定的不可或缺因素,但作为贫困大学生也有一些自身文化背景的客观因素,对此,客观分析贫困大学生的自身特点,科学指导这个群体的就业,是当前应该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 就业 贫困生 竞争力

作者简介:毛越华(1965-),男,浙江桐庐人,贵阳学院招生就业指导处处长,硕士,主要从事招生就业管理及其研究工作。

随着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逐步实现,高校在校大学生数量日益增长。贫困大学生数量也逐渐增多。据国家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字统计,目前高校中贫困生的比例为25%,特困生的比例为8%,农林师范类学校贫困生比例超过30%,特困生比例超过15%。目前我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总数已达600多万,随着贫困大学生的逐年增多,这一群体的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贫困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既关系到贫困生个人和家庭,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和和谐校园建设。贫困大学生就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难点问题,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千方百计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政府、社会和高校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性

(一)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稳定,就业是高校贫困生改变家庭贫困状况的途径之一,心理负担过重导致就业心态不稳。在日常生活中,家庭经济上的拮据直接影响了贫困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在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时,各种困难和挫折的出现,引发了紧张、压抑、焦躁的心理情绪,往往导致贫困生的心理负担过重,极大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心态。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有效实施和高校本身的可持续性发展,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为使广大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利用金融手段进行资助的一项重大举措。但目前,贷款的高校贫困生由于大学毕业后“就业难”而引发了“还贷难”,贫困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间接关系到国家助学贷款的良性运行,同时,良好的就业率也是一个学校办学声誉和社会认可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关系着一个学校的发展。

(三)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重视人才”的正确价值理念的形成。由于家庭背景和传统教育经历的影响,一些贫困生大学期间往往将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当中,以求在学业上证实自己的实力。他们“一心只读专业书”,而很少或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失去了很多锻炼自己综合能力的机会,从而造成了语言表达、组织治理、动手操作等方面能力的不强,影响了自己全面的发展。近年来,在城市和农村家庭,“毕业等于失业”的就业形势使很多毕业生和家长看不到教育回报的希望,“新读书无用论”升温,“不读书等着穷,上大学马上穷”此外,教育资源城乡不均,与城市孩子相比,农村孩子拥有的机会不多,从而选择放弃。因此,解决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不仅有利于全社会重知识、重人才的价值理念的形成,而且关乎到整个国家国民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一)就业观念滞后,是导致其就业难的根本因素。

据有关调查和统计资料显示,贫困生大都来自于农村,小部分来自于城镇中低收入阶层,他们在择业时普遍表现为:都市情结严重,择业预期过高。可以看出,贫困生生长的环境与他们的就业观念反差鲜明。

1. 向往都市感情深厚。大部分贫困生是长于农村,却在城市中上大学,他们深深地体会到城市与农村存在着巨大差距,所以,他们向往在城市生活与工作,甚至宁愿在城市失业,也不愿回乡工作。

2.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大,就业期望值高。

对于过于期望“读书改变命运”的很多贫困家庭而言,他们对大学生们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因学习压力较大而产生的焦虑和紧张心理,在求学过程中承载着比非贫困生更大的期望和更大的心理压力。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是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却让这些学生发现自己在就业、择业面前的无力和无助。对于贫困生而言,由于生长在偏远农村,或是社会的下层,对他们而言,大学生还是“时代精英、天之骄子”。这种观念促使他们在择业时普遍存在着期望值过高的现象。多数贫困生将就业目标定位在大都市,薪水较高的外资、合资企业或待遇、福利、社会地位和稳定性较高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而这些单位每年提供的岗位是极其有限的,几百或几千名符合条件的人选竞争一个岗位。

(二)贫困生对用人单位的用信息存在不对称。

就业市场上,求职者对于用人单位的了解,内容很少,缺乏公正性,大都是在与用人单位第一次接触时,通过单位的宣传来了解的。求职者真正在乎的用人单位规模、未来的发展、薪资待遇等情况是很难了解到实际情况的。

(三)自身综合素质欠缺,影响了贫困生就业竞争力。

贫困毕业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由于农村的教育资源有限,学生的培养目标单一,就是为了考大学、跳“农门”,因此,大部分贫困生除了学习成绩优秀外,综合素质的培养都被忽视了。尤其在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交际能力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而这些综合能力正是用人单位在选拔人员时最看重的,由此,综合素质的欠缺使得贫困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就业。

(四)经济与社会资源匮乏延缓了贫困生就业进程。

在就业竞争激烈的今天,学生无论是考研、还是参加人才交流会,到企业面试所支付的费用是越来越高。求职成本的高昂,给贫困毕业生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也加大了他们的就业难度,有些贫困生为考虑费用的支出只能坐失良机。关部门的初步调查,由于经济困难导致部分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缺乏差旅费,不能赴外地求职和参加面试;一些学生支付不起上网等通讯费用,导致信息闭塞,部分困难的大学生甚至没有钱打印简历和求职信。

三、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和求职择业能力。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合作和信息共享,为贫困大学毕业生免费提供公共服务。各地可为贫困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免费的咨询、推荐和职业技能相关培训。 高校应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认真调查,在了解贫困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情况的基础上,建立贫困大学生档案,有的放矢地提供就业帮助。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服务,防止贫困大学生因就业问题出现焦虑、悲观和不满情绪,帮助他们调适择业心理,提高择业能力。就业观折射了人生观、价值观,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因此,高校应将就业观教育摆在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首位。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起四种正确的就业观:一是主动的、积极进取的就业竞争观,消除自卑心理和“等靠要”思想;二是脚踏实地的敬岗爱业观,培养艰苦奋斗精神,抛弃虚荣浮躁思想;三是科学的职业选择观,妥善处理好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待遇与发展、就业与创业四个关系;

(二)要对贫困生提供从学习到就业、从心理到生活的多方面系统帮助;经济困难是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基础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奖贷助勤等制度,动员各种社会力量从资金上解决贫困大学生因为求职而产生的经济紧张问题;另一方面要积极与用人单位加强沟通和合作,寻求贫困大学生物质资助与就业相结合的新途径,实现用人单位、贫困大学生和高校的三方共赢。要根据市k场需求改革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社会实践和专业见习的力度。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的就业指导,适当予以求职经济补贴,加大对贫困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见习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支持力度,落实国家有关补贴政策。

(三)贫困大学生是心理障碍高发人群,就业阶段又是其心理问题高发时期。因而,加强就业心理辅导对贫困大学生而言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应主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对当代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调查研究。通过行为观察、个人访谈和调查问卷等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困扰表现和原因,针对不同类型(如焦虑型、抑郁型和虚荣型等)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拟定相对应的辅导计划,重点解决“四困”(经济困、学业困、心理困、就业困)毕业生的心理辅导问题,防范意外事件的发生;二是注意提高贫困大学生参与就业心理辅导的主动性。在心理辅导过程中,辅导老师要善于启发贫困大学生说出自己的困惑和想法,增强心理辅导的双向性、互动性;三是帮助贫困大学生掌握积极的心理自卫方法。要正确运用激励原理,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求职挫折,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并教会他们掌握基本的自我调节方法,增强自身的社会心理承受力;四是积极探索心理辅导与思想教育、职业指导的有机结合。通过学科整合、方法整合丰富心理辅导的内容、方式并提高其吸引力、感染力,增强工作的实效性;五是要加强对辅导结果的反馈追踪。要根据贫困大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调整辅导方式和方法,即使是他们已找到工作岗位,也要留意其是否满意。

(四)加大帮贫解困力度,为贫困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应搭建贫困生就业的“绿色通道”,凡是贫困毕业生办理的就业手续,一切优先,一切从简,在政府考录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聘员工时,减免贫困大学毕业生的报名费、体检费等费用。学校应继续完善奖、贷、助、补、减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建立贫困生档案及相关信息网络,争取更多的社会资助;应推出必要的优惠政策,大力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五)积极请用人单位“走进来”,为贫困生搭建就业平台;建设和完善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对实现贫困大学生充分就业有着重要意义。高校要加快两个市场建设,花大力气建设好以就业中心为主体的学校毕业生有形市场,不仅要为一年一度的双选会服务,更重要的是要发展为常设性市场。同时要积极开发以就业信息网络为核心的毕业生无形市场,建立完善的就业供需信息收集、处理、发布和交流系统,让贫困大学生在校内就可以通过学校就业网站完成政策法规学习、求职简历发布、需求信息查询和网上竞聘等程序,帮助解决贫困大学生信息渠道不畅、就业费用偏高等问题。此外,高校要进一步拓宽就业工作思路,转变工作作风,主动与地方政府、用人单位、市场中介和校友会等加强联系和沟通,积极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牵针引线。搭建贫困生就业网上平台,在学校就业信息网优先为贫困生发布个人信息,提供求职、招聘、指导平台,免费为贫困生提供就业网,包括远程面试的机会。要鼓励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优先择用贫困大学毕业生。引导企业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建立起产学研合作基地和毕业生见习实习基地,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机会。

(六)全面引导贫困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贫困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优劣,是他们就业竞争取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着眼点所在。高校在这方面要做好几件事:一是开展职业测评,将就业指导工作建立在科学测量的基础之上。学校应对贫困大学生进行以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适应性为主的心理测试,并在此基础上为他们度身定做个性化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二是开设和完善就业指导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咨询、培训、模拟双选活动,帮助贫困大学生掌握有效的求职面试技巧;三是注重职业技术资格和职业技能培养,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四是培养贫困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立能力,增强就业自信心。

(七)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自己就业竞争力。用人单位除了注重学生的在校学习成绩外,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因此,用人单位更喜欢招一些兴趣广泛,有过实践经历,干部经历的学生。因此,大学四年里,贫困生们除了学习好本专业知识外,要积极参加社团活动,通过参加以提升和拓展就业能力为主题的课外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自我推销的能力,以此来弥补用人单位需求的综合能力方面的不足。另外,一定要客观的认识自己,在就业选择时,要合理定位,降低就业期望值,这样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种价值取向推至终极也就是人文关怀,对于贫困生的教育更应如此,我们要从一般情感、品格关怀深入到人生意义的关怀,教育他们懂得如何生活、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从生存状态关怀深入到持续发展关怀, 助他们克服成长过程中的一切障碍,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更加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明确要求,要求我们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办学生所需,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转变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到实处。我们要更加强化服务宗旨意识,注重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寓服务于管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做好贫困生就业工作事关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深入到贫困生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深层次问题上进行“解困”。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贫困生应当走一条面对现实、降低起点、先融入社会再谋求发展的道路,要给他们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同时,高校贫困生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国家、社会、高校一同努力,从制度、观等方面齐抓共管,才能为贫困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年报(教育科技版)[N]。2004-03-01

[2]陈德明,张革华。关注贫困大学生就业构建学校支持体系[J]。前沿,2004,(10)

[3]中国国家人才网。国家发改委等析2006年就业面临问题及政策建议。参见http://www。newjobs。com。cn/city/dxs/newsmo。jsp?num=5914

[4]黄天元。美国社会能力培养研究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9)

[5]中国青年报,2004年3月1日,教育科技版

[6]贾克水等。对大学生贫困问题的再研究[J]。青年研究,2001,(6)

[7]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新学子当代大学生研究报告[M]。郑州:文心出版社,2002,12

[8]安国启,邓希泉。200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3

猜你喜欢
贫困生就业竞争力
日本竞争力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