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传承及保护

2009-06-18 04:50李秀清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9年3期
关键词:阿炳二胡江南

李秀清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地域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二胡在我国众多民族乐器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二胡音乐也具有非常浓厚的地域特色,它取决于当地的自然环境,经济基础,民间习俗和文化传统等。而人又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发展的,音乐的创作和欣赏都离不开人具体的思想感情。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来说,二胡演奏者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20世纪初至今,二胡演奏艺术在众多二胡音乐家的努力下,发展出不同流派且初具规模。细腻、甜美风韵演奏风格的南派,粗犷、爽朗性格而在演奏中比较注重运弓功力的北派,富有秦腔、眉户戏等戏曲特色的秦派和独具特色风韵的豫派等都是在特殊的人文社会环境里形成了自己的地域特色,而且异彩纷呈。正因为如此,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角度来加强对二胡音乐的传承与保护意义是重大的。现以南北派为例,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南派二胡音乐的地域性传承与保护

南派二胡音乐发源流行于长江三角区,江、浙、上海一带。江南水域面积辽阔,江河纵横,是全国有名的“水乡”,有十分密集的水运网。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地势低平,铁路、公路等交通方式也十分便捷。这里是我国交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人口流动性大,内外文化交流频繁,使得江南二胡艺术加工的成分比较多,表现出细腻、含蓄、精致的音乐性格。江南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富、人们生活富足,这些造就了江南人性格中的启信和满足。江南人的生存状态是和谐的,他们始终处于比较充实、安定的生活状态,带有享受的心理。所以江南二胡音乐更多的表现出从容、悠闲和平静,但也有表现激情奔放的乐曲。

南派二胡音乐发展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它是江南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江南音乐的特点正如《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江苏卷》所归纳的:花、细、轻、小、活。“花”即华彩;“细”即细腻;“轻”为轻快;“小”即小型;“活”即活动。南派二胡继承了这些特点,具体表现在演奏上节奏平稳和节拍均匀,在速度上很少出现大起大落和对比转换,在整体上感觉柔和缺乏棱角,使演奏者和欣赏者产生涵养性情、惬意放松的感觉。

在创作方面,从南派二胡音乐艺术家刘天华重视国乐、改进国乐、发展国乐之初起,他手中的二胡就是有感而发,有思而作的,如光明行十首二胡曲等。他的贡献主要在于通过创作、演奏和教学实践,把民间的二胡带进高等学府讲坛,推向专业音乐舞台,提高了二胡的文化品位,正是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特点使二胡音乐的传承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在南派二胡艺术家中,生活于清末至共和国初期的江南民间艺人华彦钧,是二胡艺术传播者的杰出代表。在阿炳的代表作中,《二泉映月》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首,“该曲采用江苏民间音乐材料写成,运用多种二胡弓法和不同力度的变化,细致地表现了饱尝生活艰辛的社会底层人们悲怆的心情和倔强性格,在近代新生的民间器乐曲中是极富创造性的。”阿炳的音乐修养最主要的基础来源于道家的音乐,阿炳从小生活在道观里,自幼从道习乐,他在道观生活了30年,对道家音乐、民间音乐等有“相当广泛而且相当深刻的修养。”(杨荫浏,音乐出版社1956年版《瞎子阿炳曲集》)。阿炳的生活环境为他的音乐生活构筑了典型的道家文化的氛围。中国传统的诗、乐、书、画所共有的道家艺术精神,也是阿炳音乐的精髓所在。他的音乐富有民间气息,他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影响着他的感情,这一切都在他的音乐技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阿炳的音乐修养、人生际遇和道家艺术精神共同影响着他二胡作品的创作,他的二胡音乐意蕴和二胡音乐家的文化品格,都具体体现了国乐文化的中国特色。

刘天华和阿炳是推动二胡艺术发展的重要力量。二胡艺术在阿炳、孙文明生活的20世纪上半叶达到发展的顶峰。在阿炳和孙文明之后,民间二胡逐渐走向衰微,他们的二胡音乐由职业二胡艺术家继承和发展,如王乙教授、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等。民间二胡传统音乐直到20世纪80年代被城市音乐文化冲击而丧失发展空间之前,仍是江南职业二胡艺术家们的“摇篮”。

南派二胡音乐在地域上长期受江南音乐文化熏陶,无数二胡艺术家在自然状态下经过一代代传承,已经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实属不易。在二胡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江南二胡艺术家所作的贡献无疑是最大的。在二胡艺术发展早期,具有浓郁江南意蕴的二胡作品成为将二胡艺术推广至全国的主要传播内容。在20世纪下半叶,江南音乐风格的二胡作品则以其柔美、细腻、精致、优雅的地域性艺术特征成为二胡艺术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北派二胡音乐的地域性传承与保护

北派二胡音乐的演奏风格具有粗犷、爽朗的性格,在演奏上比较注重运弓的功力。自20世纪60年代起,一批二胡演奏家和教育家在二胡传统演奏法的基础上,大胆地吸收了西洋弦乐器的一些演奏特点,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演奏规范,现为各艺术院校的二胡专业教学所认可。其代表曲目有《三门峡畅想曲》、《长城随想》等。北派演奏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渐渐形成“北派风格”,而且刻意于思想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的有机统一,听起来与人们的心灵是那样贴近,那样融通,那样的感人肺腑。比如,北派的典型传承人宋飞在“纪念刘天华一百周年诞辰—北派二胡独奏音乐会”上演奏的《二泉映月》,是未经删剪的阿炳的原版,结构上反复多,没有足够的功力很难被听众认可。但宋飞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神韵有独到领悟,每一次反复都有独到处理。宋飞认为,二胡的表现力要适度、贴切和有分寸,让大家感受到深层的含蓄情感。过去对《二泉映月》的山光水影的注释是不贴切的,某些演奏家的演奏,囿于成见,沿袭旧说,人云亦云,过多地流露阿炳的苦难与悲惨,而听了宋飞的《二泉映月》能够感受到阿炳的性格倔强、精神不败、骨气凛然,有一种奋发向上、直面人生的轩宇之气。宋飞的《二泉映月》阐幽发微,言前人之所未言,发前人之所未发,极富创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国传统音乐美学观,宋飞把握适度,其实就像盐溶于水,化得无迹而其味隽永。

从地域性的角度来看,宋飞在处理北派与南派的关系上,做到了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所以,宋飞奏出的作品既有北国大漠落日、燕山峻岭、草原奔马的古朴豪放,又有江南丝竹、小桥流水、杏花春雨的婉约风流,同时还有鲜明的时代精神。例如她与姐姐宋月合奏的《慢三六》,既继承了民间支声的优点,又汲取了西洋的复调手法,听起来感情真挚细腻,音乐清新秀丽,音色柔美和谐,不乏北国风采,更有江南水乡的旖旎,使人很容易进人“云销雨雾,彩彻区明”的境界。1998年8月15日宋飞在北京音乐厅举办的“胡琴漫话”二胡独奏音乐会上,演奏的《听松》、《独弦操》、《道拉基》、《春野》、《芽》、《一枝花》等作品,是宋飞探索二胡演奏艺术升华的又一重要标志,较好地演释了宋氏琴韵的个性及北派的特点。无论是宛如小溪潺潺般的细润,还是犹如江河奔腾般的壮观,或蕴涵温文尔雅,或激荡着雄浑,都令人神往与流连。北派还有许多出色的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如:刘文金、甘柏林、刘长福、唐毓斌、宋国生、赵寒阳、印再深等。

总之,从地域性的角度来恭听北派的音乐,切实感受到北派的历史文化知识丰富,音乐理论功底扎实,生活体验深厚,北派的二胡演奏具有深刻、大气、永恒、端庄魅力的重要基础所在。

从地域性的角度来看,秦派和豫派二胡的演奏技法也有独到之处,例如豫剧板胡的快速抹指、坠胡中的大滑,豫剧四三拍的“强、弱、强”,这都是组成河南二胡流派的要素。

三、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性理论重新确立二胡音乐的传承与保护

要保护我国地域性二胡音乐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强宣传,增强全民族保护意识;在不同地区有典型文化特征和优良传统的地方,建立专门组织机构和场所,发现并有计划地培养优秀二胡音乐人才;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举办活动,以推动交流,提高水平。例如,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和江苏无锡江阴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四年一届的“天华杯”全国二胡比赛,吸引了全国各地二胡高手比赛、交流技艺。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和江苏徐州市人民政府不定期举办的徐州国际胡琴节等都是成功的范例。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文化特色鲜明,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胡音乐因地域不同而异彩纷呈。随着我们国力的增强,民族自信心的提高,在理论和实践上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性研究与保护,那么包括二胡音乐在内的一个品种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会得到适当和更和好的传承与保护。

猜你喜欢
阿炳二胡江南
二胡悠悠
张帮主
张帮主
张帮主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一把二胡
我的二胡情结
瞎子阿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