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语文韵消极心理表现、成因及解决方法

2009-06-19 02:09何民华
学周刊·中旬刊 2009年3期
关键词:消极课本课外

何民华

毋庸置疑,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语文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他们上学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些分析,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探讨。

一、表现

1“不吃食”

这类学生漠视语文,对语文的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常常是上课愿意听就听,不愿意听就不听;课下作业愿意做就做,不愿意做就不做。在一些人眼里,语文学与不学都一样。总学,也不见得考得多好;不学,也不见得考得多坏。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这类学生有食不吃,结果只能挨饿。

2“吃等食”或“等食吃”

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有些学生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下完成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会主动去学,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些课外书籍。这类学生,应付了事,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相对于漠视语文的“不吃食”情况而言,他们也只是“吃等食”或“等食吃”。

3“怕吃食”

有些学生由于基础太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结果并不是很理想。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进而导致考试时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维紊乱,头脑空白,最后,无法正常发挥。结果是越怕越糟糕,越糟糕越怕,形成恶性循环。从此后,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对语文一筹莫展。这类学生属于“怕吃食”类型。

4“吃零食”

有些学生能充分认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对老师提出的强化课本、多读文章、强化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真佛不拜拜假佛,大搞题海战术,希望能够碰到高考题,殊不知“瞎猫碰上死耗子”,几率毕竟很小。还有一些学生,语文试题一点儿不做。他们抱着“我头脑聪明”、“我运气好”的心理,希望到考场“超水平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有饭不吃“吃零食”者。

二、成因

1认识不到位。有的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特点认识不到位。他们不知道语文学科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他们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讲、课下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留意观察生活,从不勇于自我表达,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篇文章。殊不知“生活无处不语文”。有的学生对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认识不到位。较之其他学科,语文各种能力的养成,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马上就打退堂鼓。殊不知“付出总有回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还有的学生对课内和课外的关系认识不到位。面对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这一现象,有些教师和学生便有一种错觉,认为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了。在这一思路指引下,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试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自我调适能力不强。语文学科具有题量大,内容杂,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错的特点。特别是作文,有时是搜肠刮肚、绞尽脑汁费了不少脑细胞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却常常因走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费力不讨好,还不如去做那些投入少,见效快的学科。在这种心态下,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都失去了热情。再加上高三复习阶段,各科老师常常通过发试卷、做作业等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余时间全部忙于应付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再加上自己又缺乏自我调适能力,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看书”这个无需上交的“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三、解决方法

1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高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目的不明确。如果能让他们目标清晰,由“要我学”产生“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我曾经找出近几年高考优秀作文中运用了课文材料的文章印发给学生,让他们知道课本知识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每个班分成6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册课本的内容。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完善,班上组织交流。在明确的目标下,他们积极主动完成自己的任务。面对班内的交流,获得一种优越成就感。此后,那些不够重视课本的人,对课本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更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同时,原本感到作文无话可说的人,也大有收获。老师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当然会变得积极主动起来。

2变单调情境为诱人情境。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在讲解成语的使用时,把成语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不但能够理解成语的确切含义,而且也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同时也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了古文内容。再如,讲文言活用时,我由前几年的流行语“酷毙了”“帅呆了”导入:“毙”是“倒下”,“酷毙了”就是“酷得使人为之倾倒”,“帅呆了”就是“帅得使人惊呆了”的意思。这样讲解,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对文言现象有了更深的体会,同时对词语的意思也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倘若真能把单调情境变得诱人,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3变饱尝失败为享受喜悦。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条件。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自信心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更为重要。高三学生考试频繁,由“月考”,再“周考”,很难不出现哪门学科考试“滑坡”现象。这样一来,学生的情绪波动很大。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不妨对学生,尤其是成绩不是很好、心理承受力差的学生,在某些题或某一题的好的做法当众予以表扬,让他们摆脱失败的阴影,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一来,让他知道成功者不单单是总分高的人,任何一个在某一方面突出的人都是成功者,他们就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总之,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只要弄清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其成因,我们就一定能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学生学起语文来,就一定能够快乐起来。

猜你喜欢
消极课本课外
从消极隐私保护到积极隐私保护:元宇宙中的隐私风险及其治理进路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