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传媒低俗化的深层原因

2009-06-19 04:26
新闻爱好者 2009年8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工作者受众

李 微

2005年年初,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在这种新形势下,国内不少新闻传媒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然而,毋庸讳言,直至今天,部分传媒仍然热衷于追逐明星的个人隐私,热衷于选秀、情感节目的做法,使其自身形象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严重质疑。

2007年8月15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通报,批评重庆电视台举办播出《第一次心动》比赛环节设计丑陋粗糙,评委言行举止失态,节目设计缺乏艺术水准、内容格调低下,要求立即停播。无独有偶,2008年5月19日出版的第60期《旅游新报》在关于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刊发了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报道,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重庆市新闻出版局根据有关规定,决定给予《旅游新报》停刊整顿的行政处罚。

传媒低俗化的动因

经济利益的驱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活、社会结构发生了诸多变化,出现了利益主体多元化和社会群体多样化,新闻传媒也由过去的单一角色,转化为新闻宣传与企业化运作的双重角色。尤其是近年来,媒体的改革力度日渐加大,部分传媒已被部分或完全置于市场竞争之中,在市场经济条件和自负盈亏的压力下,媒体要增加收入,改善自身条件并提高工作人员待遇,就必须扩大发行量或提高收视率以增加广告收入,而要达此目标,就必须千方百计吸引受众的眼球。随着各种媒体进行产业改革和社会重利思想的风行,传媒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利益,不断竞相以取悦大众娱乐百姓为第一要务。在这一现象的背后,掩盖的是各大媒体为了本单位创收盈利,吸引更多的广告主将广告投放到本媒体,而不择手段苦心积虑地争夺受众市场和广告主市场。

在此情况下,某些媒体便只重视经济效益,不考虑或很少考虑社会效益,只要能造成轰动效应,能吸引受众眼球,极少数媒体便不再考虑新闻的品位,迫不及待地将低俗新闻作为所谓的“猛料”刊发,忽视甚或忘记了我国新闻媒体的根本任务。

西方资产阶级新闻观的影响。当前,随着国内外传媒交流机会的增多和信息流动的方便快捷,国内某些媒体从业人员在学习西方所谓客观新闻报道手法的幌子下,认为新闻只要有确实新闻来源就可以报道,新闻的倾向性由新闻源负责,至于新闻的品位高低与否,都与媒体无关。有的新闻从业人员还认为,社会新闻的这种报道方式既能满足受众的趣味,也符合受众知情权。事实上,西方的媒体也经常播发一些宣扬低级趣味、迷信、伪科学、恐怖暴力的耸人听闻的“新闻”。例如,关于女木乃伊怀孕、电脑接口植入人大脑的伪科学新闻就来源于美国《世界新闻周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准则认为,即便对来自有确实新闻源的新闻,媒体也要认真把关,在理解把关活动的实质之际,我们不应仅止于新闻价值或新闻要素分析,而是应该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因素考虑在内。在确认其真实、准确并没有不良倾向后才能刊发。对于受众趣味要有所分析,对低级趣味决不能迎合。

采编人员自身素质较低,新闻业务水平不高,难以识别低俗新闻。不可否认,当今的国内传媒界不乏优秀人才,其采写新闻的专业手法和敬业态度都可圈可点,但是,总体来看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有的记者、编辑缺乏基本训练和党的新闻工作传统教育,习惯人云亦云,去炒作某条同样的、很容易完成的报道。有的新闻报道,只是记者打电话从某位明星那里得来的只言片语,记者便无中生有地加上自己的想象大书特书,虚构成分较多,因而内容既不真实也不严肃。更有些记者、编辑对文化社会新闻认识不正确,以为这类新闻只是人们茶余饭后闲聊的话题而已,从而忽视了社会文化新闻亦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对广大人民群众起着潜移默化的舆论导向作用。

传媒低俗化的深层思考

1991年,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会正式通过《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并于1994年、1997年两次进行修订。《准则》第2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规定,新闻报道要有利于“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新闻报道不得宣扬色情、凶杀、暴力、愚昧、迷信及其他格调低下、有害人们身心健康的内容”。2003年10月,中宣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全国记协在联合发出的关于“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通知》中指出,低俗之风是我国新闻界“特别要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消极腐败现象”。

笔者以为,为了杜绝新闻媒体刊发低俗新闻的做法,必须从经济和社会根源人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寻找风气嬗变的线索,并对广大传媒从业人员尤其是党员新闻工作者进行长期不懈的教育,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法规,以便进行彻底的治理。

提高广大党员新闻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不仅要改造世界,还要改造自身。党员新闻工作者是守卫意识形态领域前沿阵地的战士,肩负着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重要任务。所以,做合格的党员新闻工作者,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要遏制媒体低俗新闻报道的发展以及销蚀作用,就要强化媒体从业人员尤其是党员及其干部的先锋队意识,加强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世界观的改造,引导其精神生活脱离低级趣味,建立昂扬向上的良性机制,创造一个健康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整肃媒体从业人员及其领导干部打违反党纪的“擦边球”。现实中,有些人之所以不敢搞腐败,是因为腐败直接涉及违法,有影响“仕途”和受党纪政纪处分的风险,代价相对较高。而搞低俗的新闻报道,可以做到既不违法,甚至也不违纪,又能吸引受众眼球,扩大发行量或提高收视率,从而增加广告收入,使传媒自身得到可观的经济效益。针对这种情况,新闻工作者应该进行严肃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尤其是对存在问题的各级党员干部应给予严肃处理,让其有“切肤”之痛,这样才能刹住不正之风。此外,新闻传媒还必须探索建立保障新闻真实性、杜绝低俗化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思想和业务素质,从而从根本上减少低俗新闻刊发(播)的频率。

把整治低俗现象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文明源自挑战。”我们必须意识到,要想彻底根治新闻低俗化倾向,除了在政治导向方面要严格把关外,在思想导向、价值导向、行为导向、文化导向、生活导向等方面也必须严格把关。只有我们多数传媒从业人员拥有健康、明确、高尚的追求与思想境界,才能使新闻媒体奉献给大家能够鼓舞人、教育人的高格调、高品位的精神食粮,才能使传媒的工作作风发生根本的变化。

新闻媒体要不断深化改革,把最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群众。为适应新的形势,媒体自身的传播格局、传播内容、传播手段、传播形式需要不断改革创新。迄今为止,新闻改革从最先的“新、深、活”已发展到大幅度地调整报合结构、改革版面节目、创新媒介形态,传媒人在积极探索新闻立法与舆论监督、新闻策划、新闻品牌、新闻对外竞争、新闻新功能的开拓、新的新闻样式。在实际工作中,新闻传媒单位一方面要始终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意识。另一方面,媒体必须加强对本单位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使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真正深入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头脑之中,从而自觉抵制未经核实的新闻。唯有如此,才可让崇尚先进、抵制低俗的良好风气,始终贯穿于党的建设和新闻传媒发展的历史长河,成为永恒不变的主题。

小结

毋庸置疑,新闻工作者在治理传媒低俗化中负有重要责任。有鉴于此,2004年4月6日,42家中央和各地媒体的代表在北京聚会,探讨低俗之风的种种表现、产生的原因和消除的办法。《中华新闻报》、《四川日报》等还先后发表系列评论批评新闻报道中的低俗之风。另据不完全统计,自2009年1月5日由国新办、公安部、文化部等7部门联手进行“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以来,截至2月10日,各通信管理局已依法关闭有关部门通报的淫秽色情等违法网站1911家。

总之,为切实扭转传媒低俗化的倾向,就必须联系新闻战线的实际,突出工作重点,加大工作力度,建立长效机制,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树立良好形象、切实改进工作”。新闻媒体必须始终把正确导向放在首位,不断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体制和机制,真正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并将党的领导和政府监管、传媒自律、行业规范、社会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遏制传媒低俗化的网络式的制约机制体系。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工作者受众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