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禅学师徒传承教学策略方法及借鉴启示

2009-06-21 01:48王树利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1期
关键词:禅学启示教学策略

王树利

[摘要] 禅学是中国佛家哲学思想的精髓,其义理独僻、深奥堪称玄学,在教学传承上存在很大的难度。在一千多年的禅门师徒传承教学活动中,创新、应用了多种朴素、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就佛家禅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归纳,可对现代大学教学提出相关启示意见。

[关键词] 禅学 教学方法 教学策略 启示

教学方法是为了实现既定教学目标,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儒家思想及其教学活动在中国两千年教育史上处于一贯的核心地位,孔子在《论语》中表述的有关教学方法的格言为人们耳熟能详。由于多种历史原因,现代人对中国佛家禅学及其独具特色和风格的教学传承方式了解甚少。本文试就佛家禅学教学方式和一些主要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对现代大学教学活动的有关研究和实践或有裨益。

一、中国佛家禅学的传承

据史料记载,佛教自东汉孝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至中国,其后,禅宗初祖达摩于梁武帝(464~579年) 时来到东土,将禅法传给二祖慧可,后又向下传至六祖惠能,惠能之后广为传布,逐渐演变为具有华夏特色的中华禅。中华禅风所及,历经唐宋元明清至今,与文学结合便有了禅诗,与艺术结合便有了禅的艺术,与儒家思想也是一拍即合。禅学是佛家思想的精髓,禅门师徒代代的有效传承,使佛教正脉得以延续。针对自己哲学思想学说的特点,历代高僧先师创新与选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对佛教保存正统的“千年慧命”极为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佛教的历史也是一部禅学传承的教育史。现代所提倡、推崇的许多教学方法在佛家禅学的传承历史上,早有广泛、深刻的实践。

二、佛家禅学的教学策略和主要教学方法

佛家哲学思想因其独僻、深奥而堪称“玄学”,在教学上存在较大难度。针对这一特点,结合学习者的“根器”(接受能力)条件,佛家在总的教学策略上形成了“理入”与“事入”两种途径。“理入”适用于“上根”者,先明理而后以理指导修行实践,以禅宗一派为代表;“事入”适用于“中、下根”者,从入门就极度强调行为实践的修正,在此基础上再渐趋切合思想的正理,以净土宗派为代表。在开展“理入”教学活动时,佛家禅门针对“众生”的根机而施以各种权巧,或进行“以事明理的圆融教育”,或进行“以古证今的启发教育”,或进行“以智入道的幽默教育”,教学方法灵活巧妙,不拘一格。以下对此试做主要归纳:

1.启发式教学法

自释迦牟尼转“法轮”以来,两千五百多年间,佛教主要是以学院的教学方式来弘传的。在印度有竹林精舍、给孤独园,以及世界历史上最早也可能是最大的学院──那烂陀寺。历代先驱祖师在传授佛法时首选的便是启发式教学方法。佛教自称为“觉之教育”,觉之教育即是启发式教育,让学习者自己去思考,去领悟,去解决问题。不通过自己的领悟,学习者根本无法搞懂佛教的真正要意。佛家禅学的教学目标和宗旨,就是帮助学习者自己去领悟世界万象的“真谛”。禅门将自己的教学法比作“指月”,即以手指月,手指是启示而并非明月(佛教禅宗著名典籍书目之一便名为《水月斋指月录》)。正是由于此种原因,世界上没有哪家学派更象佛教禅学那样在教学中更强调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佛家提倡,应该说也是不得不将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贯穿于所有的教学活动,通过循循诱导、广设机缘,充分发挥、挖掘学习者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者品德的形成、智慧的开发、境界的升华,总体上都是其主动学习、思考和实践应用的结果。教学者的作用表现在启发和诱导上,学习者的自觉学习处在教学者的指导之下。

2.发现式教学法

发现式教学法又称问题教学法,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见解和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在教师事先精心设计、组织安排的一系列学习活动中,通过自主探索,象理论创立者那样去自己发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主动获取知识。在佛教禅学的教学活动中,发现式教学法作为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其应用可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古语中讲的“参禅”便指的就是这一点。师傅在施教时,创设问题情景,让徒弟去潜心琢磨、思考,直到自己探求的深刻、透彻的认知经师傅“印证”后得到认可。实际上,这也是在体验相传中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自己悟道、证道的过程。禅门学者认为,通过学习者自己探索、领悟的认知和道理才会转化为真正的受用,历代高僧大德无不是通过这种学习方法而成为佛法正宗传人的。

3.案例教学法

一般认为,案例教学是源于从学徒制(Apprenticeship)法学教育转向大学法学教育的努力过程中,由朗代尔(Langdell)于1870年任哈佛法学院第一任院长时首创,并对美国法学教育进行大规模的改革。但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都知道,在中国佛家禅学中案例教学法早有广泛的典型运用。佛教中,把案例叫做“公案”,这种教学方法在唐末、宋初最为盛行。《指月录》、《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等典籍便是记录了大量公案的重要佛教文献。公案所记述的都是佛家先驱们学习、领悟禅学精髓思想的典型事例,可让学习者循径去研究、琢磨,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佛家的案例教学不在于向学生传授道理和知识,而在于通过逻辑推理和领悟的方法,引导学习者“象祖师那样去思考”,把对学习者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和领悟能力的训练与佛法的认知掌握融为一体。在禅学案例教学中,师傅的角色真正由佛法的传授者转变为学法的指导者,引导徒弟探究深藏于经典公案中的规律性原则。

4.思辩式教学法

唐朝中叶以后,禅学很流行“机锋”思辩。禅师与学习者、参访者的风格,皆是所谓“击石火,闪电光”,针锋相对。《金刚经》、《六祖坛经》、《楞严经》、《维摩诘经》等主要禅宗经典,无不是以思辩问答的方式来由浅入深地阐述佛法思想的。在藏传佛教中,思辩式的教学方法则更为推崇。藏传佛教寺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经院式教学模式。学僧入寺之后,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习经文,在接受传授之后,学生主要以背诵和辩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辩论的目的在于检验学习者对所学佛法知识的领会和掌握程度,促进认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辩论的组织形式,有本僧院内学僧之间互问互答的辩论,有由寺主主持的全寺性辩论会,也有在重大法会或重大喜庆的日子,作为一种仪式或考取学位所进行的大规模辩论。通过辩论活动,使学习者熟记更多知识并能融汇贯通,同时锻炼表达能力。

5.示范式教学法

在中华禅林之中,佛法传承主要以师傅一对一带徒弟的形式进行,即使在正规经院里,新来的学员也要被指定专任的教授师进行多年的教导。师傅传授佛法,严守戒律,言传身教,终生垂范;徒弟接受训导,如法修行,照应师傅的生活起居,与师傅一同钻研佛理。师徒每日有很多时间相处在一起,通过耳濡目染,践行完全的导师制。这种长期的全天候示范教学方法,为保证教、学相长,维续佛法思想正脉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保障作用。

三、对我国现代大学教学的启示

1.创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

恩格斯说:“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人类到释迦牟尼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辩证法最初来源于佛教。”佛教禅学思想领会起来极为困难,在触及其思想精髓时,甚至达到了不可言喻的地步,其世代传承教学的难度也由此可想而知。针对不同“根器”的受众,采用怎样适宜、有效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决定了佛教流传命运能否得以延续。在佛家禅学的传承史上少有关于教学法的理论研究或总结,所创设、运用的教学方法其起因都是质朴、自发的,但其多种、灵活、恰当甚至巧妙、独特的教学方法的贯通运用程度,确令人感叹。一切有益于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都是好方法,施教者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动机与意识的强弱,从根本上决定了教学方法运用的效力和活力。

2.教学方法的正确选用,要以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为基础

教学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4个方面。在佛家千年成功的师徒传承教学活动中,无论是“禅”、“净”诸派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还是“指月”启发式基本教学方法和“参禅”发现式主要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是针对佛家哲学学术内容的特点、难度以及学习者的心智、认知能力情况确定的。教学方法是实现将教学内容由教学者向学习者转移的桥梁,在一切教学活动中,选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必须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习者的客观心智条件。

3.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要建立在师生良好关系的基础上

佛教文献典籍中记载了诸多高僧大德教化弟子的精彩故事,从二祖慧可立雪“断臂求法”,到德山宣鉴禅师、临济义玄禅师施教时的“当头棒喝”,都体现出了纯朴、深切的徒弟对师傅的尊敬、信任以及师傅对徒弟的良苦用心。佛教讲众生平等、慈悲大爱,禅学传承中更融汇了中国儒家传统的“徒如子、师如父”的教育伦理观念。教师以其深博学识和高尚人格的魅力赢得学生的信任、尊重和理解,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那些看似细微、偏颇、严厉或违背常理的教学方法,只要切合教学规律,都能在此基础上得以顺利实施。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所有教学方法收到最佳效果的催化剂。

4.激发、树立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意识,是一切教学法的核心

梵语中“佛”是“觉者”的意思,佛教自称为是使人自我觉悟的教育。综合运用启发式、案例式、发现式、思辩式、示范式等教学方法的目的,无不是以学习者为主体,都是为了促使学习者实现自主的“觉醒”和“觉悟”。禅学教学讲求通过多种方式和方法创设情境,启发、诱导学习者基于自己现有的人生经验进行思想认知上的突破,重组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观,这与当代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著名的建构主义学说不谋而合。在教学活动中,让学习者始终保持自己无法替代的中心本体地位的意识,是运用任何教学方法时都应注意的重要问题。

5.解行相应,追求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中国佛家禅学教学中特别注重知行合一,解行相应。提倡理解多少即实践多少,甚至鼓励学习者在暂时不能理解的情况下先去依法实践,以求获得在生活中的真实受用,并为法理上的明彻奠定基础。禅门师徒传承教学即注重学习者心智上的彻悟,更强调在生活实践中依理进行思想与行为规范的修正,通过修行实践去印证、发挥佛法义理。这种高度倡导的看似极端的解行相应的风范和品格,确令佛门外人士心生敬佩。追求、保持个人理论认知、认可与自己社会实践和生活行为的统一,应该成为现时代学者(特别是人文科学的学者)重要且基本的求学、治学态度。

四、结束语

“佛教”一词本有佛之教义与佛之教学、教化的双重含义。中国佛教禅学传承作为一种“专业教育”,其教学方法远不止为人们所一般认识的简单“说教”,世界上再没有哪一种宗教会像佛教禅学这样,在施教活动中如此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中国佛禅传统文化中古朴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倡导的先进教学方法,在本质上基本契合。在关注当今西方发达国家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的同时,加强对中国多元化传统文化的深层次了解,必将会为我国现代大学的教学实践与创新提供宝贵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志清.名师谈禅[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

[2]张颖.美国案例教学对我国法学教育的启示[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8,(6):76.

[3]张中行.禅外说禅[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禅学启示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王阳明在精神层面上对禅学超越境界的融会
论朱耷绘画风格对现代艺术的启示
张九成对《论语》的禅学解读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禅学救了ipod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