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华民族的抗震救灾精神

2009-06-22 02:55王秀茹
法制与社会 2009年25期
关键词:汶川灾区中华民族

王秀茹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在四川汶川的8.0级大地震,给群众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害,数万人瞬间被夺去生命,数百万人无家可归。从城市到乡村、从厂矿到部队、从街道到学校,规模空前的生死大营救,历经艰险的千里大驰援,汇聚成全民族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强大合力,同时也铸就了中华民族的又一座精神丰碑——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2008年6月30日,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也是对四川汶川大地震以来全国抗震救灾伟大实践的深刻总结。

一、以人为本

抗震救灾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核心理念,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权是人的最根本权益。尊重和保障人权,首要的就是尊重和保障人的生命权,生命无论高贵还是卑贱,都一视同仁受到尊重和关爱。抗震救灾贯穿了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核心理念,只要一息尚存,就要以百倍的努力抢救。救灾中抢救生命的一次次拼搏,处处闪耀着尊重、珍惜、善待生命的人性光芒。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亲临现场,不止一次地强调“人民生命财产高于一切,现在还有很多人掩埋在废墟中,时间最为宝贵,时间就是生命,要争分夺秒,尽最大努力,抢救埋压在废墟下的群众的生命。”救人是重中之重,只要有一分希望,就要尽百分百的努力!解放军官兵、搜救队员、医生、护士最大限度地救出一个个生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奇迹。他们放弃使用机械,“像绣花一样”小心翼翼用手刨、用肩扛,为废墟下的幸存者打开生命之门。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全国鸣笛志哀三分钟,4时28分,天安门广场上的五星红旗降至半旗,新中国59年来,国旗第一次为自然灾害中罹难同胞而降,充分表达了对逝者的尊敬。

二、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中表现出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中华民族大团结、大协作精神。在巨大灾难面前,社会各个群体,积极行动起来,人不分南北,力不分大小,尽心尽力援助受灾群众。从中央领导到广大群众,从企业家到普通员工,从海外华侨到港澳台同胞,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天真活泼的孩子,人们纷纷慷慨解囊,争相捐款,倾其所能,尽其所力,担其所责。全国一盘棋,通过个人、集体、部门、地方之间的合作,应对地震灾害的严峻挑战。党和国家领导人纷纷奔赴灾区一线指挥抗震救灾。11万子弟兵以应对现代战争的速度完成集结奔赴灾区,不惧山摇地动,不惧暴雨飞石,争时间,抢速度,救生命。全国军民对灾区的火速支援,各地区、部门的相互配合,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特别是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主义团结互助精神让灾区人民温暖、令世界人民赞叹。一时间,“我们在一起”、“我们都是汶川人”、“我们相互守望”成为中国人共同的心声。

三、不畏艰险

抗震救灾中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展示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畏艰险的民族精神,在抗震救灾中,全国军民勇敢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灾情、困难的挑战,不怕疲劳、不怕牺牲,积极有效应对, “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尽百倍的努力”,总书记和总理讲的最多的是,救人是重中之重!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尽最大的努力!要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生命!为早一秒钟赶到灾区,给生命多一分希望,克服一个个艰难险阻,想尽一切办法,车辆不能前进就步行,公路不通就水路,无路可进就空降。8740部队参谋长王毅率领的第一救援队200勇士 ,徒步行进21小时,到达地震中心汶川县城。20多个小时未进食的饥饿、余震和山体滑坡可能带来的危险,通通被子弟兵抛之脑后。广大消防官兵为救一个生命,连续奋战几十个上百个小时,决不放弃。奋战在第一线的广大新闻工作者不畏艰险,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道了抗震救灾情况,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灾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视灾情如命令,临危不惧、挺身而出,奋不顾身地战斗在第一线,冲锋在最前面。生动的事实充分反映(下转第263页)(上接第245页)了全国人民和我们英勇的人民子弟兵的临危不惧、迎难而上,勇于承受突如其来的困境和敢于战胜一切自然灾害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发出的铿锵有力的宣言,“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四、顽强拼搏、自强不息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自强不息、奋发进取,表现了中华民族崇高的民族气节,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成为灾区人民战胜地震灾害的力量源泉。“不抛弃,不放弃” ,地震发生后灾区人民奋力自救互救,携手抗震。村落房屋都倒塌了,灾民就携手在空地上搭起简易住所,大家不分你我,拿出仅有的东西凑在一起,同吃同住,互相支持,共度难关。我们坚信,有了这种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灾区人民不仅能坚强地抚平伤痕,走出灾难,而且一定能在灾后重建中,团结一致,努力奋斗,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五、舍己为人、无私奉献,是中华民族舍身取义、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的升华

2008年5月13日22时12分,救援人员扒出了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的遗体。只见他双臂张开趴在一张课桌上,死死地护着桌下的4个孩子,孩子们得以生还,他们的谭老师却永远地去了。在抗震救灾的队伍中,有许多官兵的家庭就地处灾区,有的家里还受灾严重,甚至失去了亲人,但他们却深明大义,舍小家顾大家,勇于牺牲奉献,给军人的忠诚作出了最好的诠释。无数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事迹,虽不能一一列举,但这种奉献的精神却无时无刻不激励着人民,勇往直前,投入到抗震救灾的战斗中。

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到1998年的抗洪精神,从2003年抗击非典到去年初迎战冰雪灾害,一次次灾难考验,砥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推动着中国社会在挫折中奋进。汶川大地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但中国人民在同这场灾难艰苦搏斗的过程中,使民族精神再次凝聚升华。传统的民族精神被赋予时代精神的内涵, 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弘扬这种精神,必将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鼓舞全体国民为实现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勇前进。

猜你喜欢
汶川灾区中华民族
云上远眺新汶川
50万升汽柴油保供河南灾区
安庆石化:驰援灾区显担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健康中国的汶川实践
我在汶川挂职的日子
汶川樱桃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