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农村科技信息传播

2009-06-22 02:55吕同舟
法制与社会 2009年25期
关键词:人际人群农民

吕同舟

一、创新扩散S-曲线理论

1962年,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埃弗雷特·罗杰斯教授提出了著名的创新扩散S-曲线理论。其具体内容为:创新的扩散,总是一开始比较慢,然后当采用者达到一定数量(即“临界数量”)后,扩散过程突然加快(即起飞阶段),这个过程一直延续,直到系统中有可能采纳创新的人大部分都已采纳创新,到达饱和点,扩散速度又逐渐放慢,采纳创新者的数量随时间而呈现出S形的变化轨迹。罗杰斯把创新的采用者分为革新者、早期采纳者、早期追随者、晚期追随者和滞后者等几个发展阶段。

二、根据创新扩散S-曲线理论分析了我国农村科技信息传播的状况

最初的革新者,即符合扩散基础的10%到20%。这一部分人是勇敢的先行者,他们自觉推动创新,在创新交流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自主接受创新事物,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创新信息,并努力尝试创新。但是,鉴于中国的国情和中国农民的整体素质情况,这一部分人数的实现不可能完全通过农民自主完成,必然需要政府的介入。

政府对于科技信息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培训活动,号召农民采用创新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政府集中的方式组织一部分农民进行创新的试点。这一部分农民应当有较高的代表性,同时,应当具有一定的威信和影响力。在创新试点取得较好成果的时候,可以吸引农民的参与。政府通过技术帮助和生产示范,帮助他们实现从科技成果到生产力的转变。

在最初的革新者尝试采用创新并取得较好的结果的时候,早期采用者开始加入创新的队伍。他们是受人尊敬的社会人士,是公众意见领袖,乐意引领时尚、尝试新鲜事物,但行为谨慎。他们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是威信和榜样的代表。他们的选择引领整体的选择趋向。他们通过自己的判断和了解,自发加入创新的队伍。由于其自身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他们成为创新扩散过程中的另一个核心。

在最初的革新者和早期采用者参与创新扩散的过程时,对整体而言,其扩散过程较为缓慢。而当早期采用人群和后期采用人群参与创新扩散的过程时,扩散过程就起飞,进入快速扩散阶段。早期采用人群是有思想的一群人,也比较谨慎,但他们较之普通人群更愿意、更早地接受变革。后期采用人群是持怀疑态度的一群人,只有当社会大众普遍接受了新鲜事物的时候,他们才会采用。由于革新者和早期采用者的威信和示范作用,这部分人也参加创新扩散的过程。这是创新扩散人群的主体,这一时期是科技信息得以全面推广的重要时期。

迟缓者是保守传统的一群人,习惯于因循守旧,对新鲜事物吹毛求疵,只有当新的发展成为主流、成为传统时,他们才会被动接受。可以说,这一部分人是否加入创新扩散过程,对于创新采纳者的绝对数量变化已经没有太大的影响了。这也就是达到了创新扩散的饱和点。

三、加速农村科技信息传播的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要加速农村科技信息传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加强农民素质,提高农民文化水平

文化水平是导致创新扩散过程中联系断裂的重要原因。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突出文化培训,通过有重点、有计划的培训,增加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二是着力强化技能性培训,以举办培训班的方式大力开展培训活动,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三是不断加强引导性培训,围绕重点创新项目开展引导性培训,提高群众的思想认识,为重点项目的落实提供了技术保证。

(二)加强大众媒介的传播效果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增加关于农村科技信息的数量,保证农民有信息可以了解;二是合理安排时间,保证农民有时间收集信息,避免农民为了科技信息而影响生活;三是政府可以组织进行集体学习和讨论,加深农民对科技信息的了解,增加农民参加创新扩散的积极性。

(三)要搭建农村科技信息扩散平台

农业技术创新扩散必须以信息的传播为前提,建设农村技术创新扩散的信息平台势在必行。搭建农村技术创新扩散信息平台,就要大力实施“三电合一”农村信息服务工程,即利用电脑网络采集信息;利用电话语音系统实行在线解答;利用电视传播农业节目。这样,将电脑、电视、电话三种信息载体有机整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促使技术创新在农村扩散。

(四)发挥人际传播的作用

人际渠道和本地渠道在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推广新知识和新技术中发挥重要作用。人际渠道可以实现信息的双向交流,且在解决接受者对信息抵制或者冷漠的问题上比大众传媒更为奏效。人际渠道的信源可以补充信息或澄清要点,能跨越心理的和社会的障碍。因此,在对农民的说服过程中,应该更多地采用人际传播的手段,可以是一对一的直接说服,也可以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说服。

猜你喜欢
人际人群农民
在逃犯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搞好人际『弱』关系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我走进人群
财富焦虑人群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由人际代词与非人际代词的对立看语体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