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2009-06-22 02:55许争艳
法制与社会 2009年25期
关键词:院校改革职业

许争艳

教高[2006]16号文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目前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现阶段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切实肩负起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为加快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担负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高职院校要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建设与改革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解放思想,且结合高职特点,凸现学院特色。高职教学改革的真正意义是使教学内容更加适合与贴近高职学生,只有摒弃头脑中固有的思维定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与探索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培养方式。高职院校教学改革要围绕自己学院培养什么样的人,办什么样的大学这两大问题进行深刻思考。

目前,高职院校从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上与本科相比,虽然在程度上稍有深浅之别,但科目并无太多差异, 可以形象地说是本科的“压缩饼干”。而高职,则更多的是强调技能、动手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由于过去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技能、职业素养方面,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好的模式,因此我们高职的课程设置大多仍是以满堂灌的课堂教学为主。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一直都在探索,其与本科都要注重学生技能和基础理论知识两方面的培养,区别只是根据领域的不同,教给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理论基础知识的要求和程度不同而已,高职的理论讲究够用为度,重点应放在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上。

而学校的定位需以学院所处地区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特别是加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例如广东省在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造纸工艺、汽车运用与维修、纺织服装、食品药品技术应用和护理等专业领域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较紧缺。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与自身优势等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尽快细化明确学院办学目标与办学定位。设置和调整专业,由承办学校自行确定,专业口径可宽可窄,宽窄并存。

二、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加强内涵建设,推进教学改革,科学把握方向,办出自己特色。依托内涵上台阶,通过管理显效益。

(一)树立新职业教育观

中国人自古就懂得“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因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社会需求必然是各种各样的,人在不同的且适合自己的领域同样可以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空。职业教育是“行行出状元”的基础,应受到人们的尊重。在任何发达国家,高等职业院校都是高等院校的主体。美国有近4000所高等院校,大部分学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毕业生以他们学以致用的知识和技能直接走上工作岗位。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国家重要领导人和教育部都表示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有力的措施,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工作,加快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可以看出,目前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是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目标不应单纯针对岗位培训,而应扩大到从业者的整个职业生涯。职业教育更是终身学习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使被教育人员终身受益。从这一点上说,职业教育也是满足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全面教育。

(二)改革人才培养方式

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积极探索与企业、行业共同培养人才,根据企业、行业用人的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把课堂教学延伸到企业和行业,彻底改变职业教育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弊端"。以此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建设、行业、企业所需和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模式改革的根本问题在于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使实践教学总学时不低于总学时的50%,个别专业甚至可达70%。职业教育以人的技能开发和提升为主要目的,教学模式改革必须以此为基础,贴近实际,最大限度地实现专业课程与现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国内外有许多好的教学模式,比如德国双元制、以能力培养为基础的CBE教学模式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同时学校可尝试开展“2+1教学模式探讨,即:在3年的学习中,2年完成校内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的学习,最后1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或调研报告。并且在2年教学计划要根据岗位实际,深入调研,与行业、企业、专家重新整合课程教学内容,从而增强岗位的针对性与实用性,最后1年顶岗实习必须落实实践教学计划。这种模式已在一些职业院校开展实施,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三)建立新的课程结构体系

即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淡化公共课,进行公共课的适度压缩,提高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限,重新整合课程。加强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经整合后的课程,都必须明确其为学生的能力培养起作用,真正体现课程的实效。把实验、实训、实习作为实践教学改革的三个关键环节。狠抓各级各类精品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水平和示范性,进而推进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的专业建设。

课程是学生能力建构的基础和依托,课程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当重视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的匹配度。高职课程的实施一定要扬长避短,按照学生的学习习性和职业教育的目标要求组织教学。课程改革要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和技术推广结合起来,根据市场!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与安排,增强课程的实用性“会做”是他们的才略智能之长和谋职就业之本。

加强并鼓励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育技术手段和优质的教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保证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同时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岗位实际需要课程,体现高职教育教学特色。通过精品课程建设这个点,全面带动其它课程的改革与建设。专业建设需要精品课程的支撑。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难点。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推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大力倡导“教、学、做”为一体的情景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法、项目导向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比如说:“任务驱动”要求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着明显的目标,在教学情境的创建下,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教师在上课前需认真备课,精心准备,吃透教材和教学大纲。上课遵循科学的教学程序,在教学过程中大量结合本学科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深入浅出。 打破了过去“满堂灌”、“填鸭式”的刻板僵硬的教学模式,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逐步形成老师引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这些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随着提高了,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组织教学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符合高职培养人才特点。同时也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更具有直观性、可操作性。

注重教书与育人两者相结合,推行更具人性化的教学方法和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现在的学生已是1990年前后出生,他们个性是鲜明、独立、开放,同时一些学生有着自私、自负、叛逆和偏执的个性。他们的特点是不再喜欢沉闷的说教、相反,他们喜欢对抗、挑战和竞争。上课时充分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要把适应新生代的这些游戏规则引入课堂,只有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接受吸收新知识,提升教学效果。

(五)改革考核方式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学生考核评价方式上,仍然采用以笔试为主要形式,以卷面成绩为主要依据的传统考核方式,直接影响了改革的成果,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传统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提出适应当代教学改革的新的考核理念和模式,,从而促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改革现有的成绩考核方式的方向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技能的考核,专业课考试考核要改变传统的单纯采用试卷进行考核的本科教育考核模式,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要大幅度增加实践能力与职业技能的考核。职业教育中最为重要是如何考核学生的这些考不出的能力,比如说口头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创造能力、方法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高职高专院校应在使考核方式呈现多样化多开展研究。对于学生而言,它是一股无形的压力,刺激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进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推行双证书制度,这是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一条重要途径。双证书制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就业能力,赢得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声誉,都将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十分重要。一方面是对人民负责,保证有资格的人为他们服务;另一方面,提高了持证者的社会地位。

最后,积极改革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对不合时宜的教学管理制度要坚决摒弃,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建立健全与教育改革与之相配套的规章制度,确保达到预期目的。同时积极完善教学运行机制,尤其是重视过程监控。通过说课、专业剖析、教学过程与教学文件检查、学生座谈、学生评教等教学质量监控手段,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反馈机制。

猜你喜欢
院校改革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改革之路
职业写作
改革备忘
我爱的职业
改革创新(二)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瞧,那些改革推手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