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王韬对《循环日报》的贡献

2009-06-22 02:55鲁亚楠
法制与社会 2009年25期
关键词:王韬日报报纸

鲁亚楠

自唐代起,中国就有了邸报。但邸报的作用仅限于传达朝政信息,所载内容无非皇帝诏令、诸臣奏议与宫廷动态而已。及至晚清,欧美传教士和商人来华办报,将西方报纸模式传入中土,开启了中国近代报业之端绪。

中国人自办的近代化报纸中最先获得成功的,是1874年2月4日发刊于香港的《循环日报》。《循环日报》由香港中华印务总局创设,其启事称:“本局创设循环日报,所有资本及局内一切事务,皆我华人操权,非别处新闻纸馆可比。”在该报创刊之前,《香港中外新报》和《香港华字日报》已由华人主持报务,但馆主仍为西人,而《循环日报》则纯为华人自设自营,与西人毫无干涉。该报的“总司理”为陈蔼廷,即陈言,“正主笔”为王紫诠,即王韬。

王韬(1828-1897),江苏长洲(今吴县)人,生于一个乡村私塾之家。18岁考中秀才,次年应闱试落榜,从此绝意科举,肆力于经世致用之学。1849年受雇于英国教会在上海开设的墨海书馆,结识了麦都思、理雅各、伟烈亚力、艾约瑟等一批西方传教士,参加了《圣经》等西方著作的编译工作。当太平军席卷江南之时,他多次上书当道,献“平贼”方略,未被采纳。1862年初,他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军,事为清政府获悉,指为“通贼”,下令缉拿。在英国驻沪领事的庇护下,逃往香港,为英国传教士理雅各翻译中国经书,并兼任英国人罗郎也所办《近事编录》的主笔。1867年至1870年间,由理雅各邀往英国译书。这次欧洲之行,使王韬眼界大开,对西方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知道西方国家除了坚船利炮之外,还有使其臻于富强的历史渊源和社会环境。他曾去英国议院国会参观,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和不胜羡慕之心。欧洲国家报业的发达也引起了他的特别注意。他曾评价泰西日报:“所载上关政事之得失,足以验国运之兴衰;下述人心之事,亦足以察风俗之厚薄。凡山川之形胜,物产之简番,地土之腴瘠,邦国之富强,莫不一览而了然,其所以见重于朝野,良有以哉!”他认为欧洲各国消息灵通、舆论活跃,与报纸业的发达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中国也应广设报馆,发挥报纸传播信息、表达舆论的功能,以此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1872年,理雅各因退休离港返英国,将他所创办的伦敦布道会香港印刷所,以1万银元出让给王韬与黄胜等人。他们用这批印刷设备成立了中华印务总局,并在此基础上,于1874年2月4日创办了《循环日报》。

《循环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以“通外情,广见闻”为己任。除每个星期天以外,它坚持按日出版发行。从1875年到1876年间,王韬还精选日报上发表的重要记事消息、政论,汇编成每月一期的月刊,附日报发行,后因销数不多,未期年而罢。

初创时,“新闻用洋纸印刷,船期尚用土纸(南山贝)”。每期报纸共两张四版,除第二版为新闻版外,其余三版均为经济版,主要刊载的是行情、船期、广告等商业信息和新闻。对香港、澳门、广州等这些商业城市来说,商业信息新闻和船期广告是十分重要的。《循环日报》为适应港澳地区经济贸易往来的需要而特设的经济版,使报纸的营业收入成为王韬办报的主要经济来源,也使他能够以报养报,以此独立。新闻版面约占总版面的三分之一,它又分为三栏:首栏选录京报,次栏为羊城新闻,三栏为中外新闻(主要是摘自香港的外文报纸)。在每期报纸的中外新闻栏的报首都有一篇政论文章,政论内容非常广泛,“上至内政外交方面的要闻大事,下至日常生活的具体问题”,“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思想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著名的报学史专家戈公振曾指出:“该报有一特色,即冠首必有论说一篇,多出自王氏手笔。取西制之合於我者,讽清朝以改革。”据学者研究,王韬以“遁窟废民”、“天南遁叟”、“欧西寓公”等笔名撰写的刊登在“中外新闻”栏目里的政论文章约有上千篇。他还邀请了郑观应等具有早期改良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写文章,痛陈列强瓜分中国的危险,主张学习西方,变法自强。

《循环日报》创刊后,很快就打开了销路,其发行量处于同一时期各报发行量之首。它的发行处星罗棋布,遍及四方,“省会市镇及别府州县并外国诸埠,凡我华人所驻足者,皆有专人代理”,计有:广州省城数处,沙面、河南各一处,澳门两处,国内还有佛山、东莞、虎门、福州、牛庄等处;海外的有京都、横滨、安南、星加坡、边能埠、旧金山、新金山、雪梨埠、庇鲁埠等处。此外,凡汕头、宁波、上海、镇江、九江、汉口、烟台、天津及日本的长崎、神户,均由“招商局代理”。《循环日报》的文章还广泛地被《申报》等中文报纸所转载。这些都说明了,王韬主持下的《循环日报》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确是一份有影响的华文报纸,不仅受到国人的欢迎,而且远播海外。

在清政府嫉视报馆、禁锢言论的阻碍下,《循环日报》能取得如此成就,除了作为办报地的香港贸易发达、交通便利、相对较为自由外,也与王韬的自身条件和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早在上海时期,王韬就已接触到印刷和出版事务。1864年前后,他曾兼任《孖刺西报》(HongKongDailyPress)的中文附录《近事编录》的编辑工作。此后他前往欧洲,在游历中特别留心泰西日报的发行情况,还专门前往爱丁堡一家印刷厂参观印刷设备和流程。他记载说:“印书馆屋宇堂皇,规模宏敞……其中男女作工者,约一千五百人,各有所司,勤于厥职。浇字、铸板、印刷、装订,无不纯以机器行事。其浇字盖用化学新法,事半功倍,一日中可成数千百字。”回到香港后,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撰写文章和编辑报纸上,1872年前后,担任了香港《华字日报》的主笔。个人在新闻和出版方面的经历与经验,为《循环日报》的创办提供了条件。

梁启超曾指出中国报业发展的弊端中,最致命的是“从事斯业之人,思想浅陋,学识迂愚,才力薄弱,无思易天下之心,无自张其军之力。”而王韬本人在当时可以称得上是学贯中西、超乎时辈的“通才”。作为传统的中国文人,王韬有着深厚的儒家传统文化积淀。其父王昌桂为旧式乡村饱学之士,没中过科举功名,一心希望儿子能够光宗耀祖,重振家道。他课子严厉,日夜不辍,除八股帖括外,从诸子百家、汉赋唐诗到历代史册,可谓无所不教。十三岁后,王韬又师从顾惺学习经学、小学音韵、资治通鉴等,学术视野大为拓展。再加上王韬本人“少时好学,资赋颖敏,迥异凡儿,读书数行俱下,一展卷即终生不忘”,其学业进步之快可想而知。王韬后来的诗词、小说、文章、函牍写得文雅质朴,用典恰到好处,与他从小的教育甚有关系。他曾自己回忆说:“少承庭训,自九岁以迄成童,毕读群经,旁涉诸史,一生学业悉基于此。”

在同西方人的接触中,王韬还进一步了解了外洋形势和西方的科学技术。在港的22年间他曾先后两次出国游历,走访了英、法、日等国,考察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和风土人情,亲眼目睹了英国“飙车电驭,逐日而驰,火舰风轮,冲波直上,所见奇技异巧格致气机,殆不可以偻指数”。而相比之下中国的“甘坐因循,罔知远大,溺心章句,迂视经猷,第据守于一隅而不屑驰观乎域外”让他深感痛心。出自王韬之手的《本馆日报略论》曾明确表示,《循环日报》不仅要将国内外要事消息汇于一纸,而且要毫不隐讳地表述报纸的看法和主张,“借彼事端发挥胸臆,以明义理之不诬,报应之不爽”。也就是说,王韬及其同仁办的《循环日报》一方面传播西学新知,沟通内外消息;另一方面借题发挥,阐述见解,推进变法改良和富强运动在中国的全面开展。可见,《循环日报》实实在在是一份中国资产阶级主张变法自强的“喉舌报”,它之所以能得到正在成长起来的香港华人资产阶级的大力支持,其原因大概亦在于此。

王韬的政论还冲破了古文辞的束缚,形成了平易畅达的文体风格。在他看来“文章所贵,在乎纪事抒情,自抒胸臆,俾人人知其命意之所在,而一如我怀之所欲吐,斯即佳文。至其工拙,抑末也。”他反对泥古,为文不事模仿与雕琢,这种文字符合了报纸这一大众传播媒介的需要。

王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办报而闻名于世的人。美国学者白瑞华称他为香港早起中文报纸的领袖。林语堂则称他为“中国报业之父”。他凭借自身条件和先进思想推动了《循环日报》的创办和发展。比较早期的国人报刊,《循环日报》的影响力大,延续时间长,办得最为成功,为国人了解世界搭建了桥梁,也对宣传早期维新派思想起了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王韬日报报纸
Bandwidth expansion and pulse shape optimized for 10 PW laser design via spectral shaping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Hydrogen isotopic replacement and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in zirconium deuteride implanted by 150 keV protons∗
王韬辅助理雅各翻译中国典籍过程考
报纸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王韬首次使用宪法一词”论辨伪
灵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