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在管理学案例教学法中的应用分析

2009-06-22 02:55
法制与社会 2009年25期
关键词:管理学案例教学法

刘 镜

一、赏识教育与案例教学法

(一)进行赏识教育的原则

1.实事求是

尊重事实,以事实为依据,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客观的判断,这时进行赏识的基础。把握好对学生赏识的“分寸”,也是促成管理学案例教学法收效的重要因素。而“赏识有据”就成了“赏识有度”的前提。“赏识有据”是要针对学生在案例讨论、分析中的闪光点进行激励,即使对学生所回答的似是而非的观点进行鼓励也不能过度偏离标准。

2.适度原则

“赏识不足”和“赏识过度”是进行赏识教育过程中要避免的现象。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判断问题的能力。“赏识不足”会导致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赏识过度”则会使学生对教师的赏识动机及职业素养产生一定的质疑。

3.表扬与批评相结合

赏识教育要以赏识为主,但并不意味着排除批评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表扬和批评都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另外,当学生出现了十分严重的问题时,批评或许是替代表扬的更好的手段。

(二)案例教学法的要求

1.案例选取的要求

(1)真实性:案例教学法最早在美国的商学院中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最后再全世界的范围内推广。它的初衷就是要求还原案例当时发生的真实情况,通过学员的切身体验和感受来丰富其管理经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管理学案例的甄选过程中,需要以现实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作为素材,这样更能够使当时的情景再现。

(2)典型性:在章节案例的运用过程中,更需要注重案例选择的典型性,以通过案例学习强化学生对重点知识点及主要能力的掌握。

(3)时尚性:在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时候,需要及时更新案例库。选择一些离学生生活距离适度的案例更能够激起学生的探索精神。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具有时尚感的案例较之几十年前的一些案例来讲,学生更能容易产生联想并进而接受。

2.讨论前的准备工作

(1)教师的准备工作:在进行案例讨论之前,如果是进行章节性知识总结的案例分析,那么教师需要提前告知学生案例相应的背景资料及知识点,让学生有所准备。其次,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之前,还需要告知学生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再次,教师在进行案例准备时,需要自己首先将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且充分考虑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应该采取的对策。最后,教师还需要在心理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担任教练员的角色,还需要担任裁判员的角色。因此,教师需要在不同情况下有担当多重角色的心理准备。

(2)学生的准备工作:一方面学生所要进行的基础性准备工作,包括相应资料的收集整理等。比如讨论到某一个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时,需要对它的发展阶段、产品特色、市场占有率等资料进行充分的收集。另一个方面是学生需要着手案例分析思路方面的准备工作。学生需要找到自己在案例分析中遇到的瓶颈,同时列出自己的分析框架和讨论思路。

二、赏识教育对管理学中案例教学法的积极作用

(一)赏识教育能够增强管理专业学生的自我认同意识

韩愈在其《师说》中写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古至今,教师的职责就有其丰富的内涵。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更能发现随着市场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大部分学生的理想和信念不明确,导致在社会转型时期存在着道德和价值的沦丧、功利主义心理严重等现象,同时,还产生自我怀疑、焦虑过度、仇视他人及社会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大学教师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更要重视教育的方式和方法,通过在管理学专业知识学习中的赏识教育来正强化学生的优秀品质和弱化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及生活作风。另外,尤其是管理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业需要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协调人际关系等非技术领域,无疑,赏识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意识及自信心,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前更好地理解和辨别是非。

(二)赏识教育能够增强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职业实践能力

目前,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经进入大众教育阶段,也就意味着社会上大多数的学生需要通过市场的竞争来获得工作机会及自我价值的实现。一方面,学生有了比较明确的自我意识及竞争意识,同时内心又充满矛盾和一定程度的畏惧感。在管理学案例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尽可能地还原真实场景来锻炼实际的工作能力。赏识教育在案例教学法中的运用,能够肯定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能够使学生增强自己将理论与实践联合的信心。同时,通过对学生优秀的方面予以赏识,能够强化其优点,帮助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赏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加快对管理学专业知识的理解

在管理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事实上,当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会发现的理论是对于众多管理经验的高度浓缩。很显然,我们再向学生传授知识时,一方面学生对单纯的理论灌输存在着一定的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反映出教师在将理论与现实结合方面存在一定的空间。结合赏识教育的案例教学是解决这一办法的重要途径。但是,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仔细甄别案例,通过案例来强化多个知识点,通过多个知识点帮助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形成独立的判断能力。通过对学生的赏识,在满足学生自尊需求的同时,还能够强化其对于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三、在案例教学法中实施赏识教育需注意的问题

(一)把握好赏识的“度”

在管理学里,每一个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众多,因此,通过对学生进行赏识,引导其把握企业案例分析的方法,从而使理论能够与现实之间进行联系,并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及素养。最后,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存在的两种心理问题,分别是逆反心理和狂妄心理。逆反心理是学生对于教师的言行以及同学的言行所产生的抵触情绪。狂妄心理是以自我为中心,无端自大,无视他人的心理特征。教师在组织案例分析的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学生中间所存在的这方面的问题,注意“赏识”的分寸,以免强化学生的这些不健康心理。

(二)案例教学的气氛与赏识教育的时间相结合

在管理学进行实践的案例教学过程中,课堂的气氛影响着学生进入角色及发言的积极性。当学生的发言没有因为没有切中标准答案而受到批评,反而对其进行鼓励和引导,能够使学生畅所欲言。实践表明,对学生的赏识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其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因此,赏识教育的时间与案例教学结合有两个关键的时间点,一个关键点是课堂气氛沉闷时,另外一个关键点是学生回答十分踊跃。当学生的分析与案例相聚甚远时,需要积极地将其向案例分析的思路方向引导,给予其一定的鼓励。当学生回答问题切中要点时,需要对学生不吝惜表扬,以强化学生的思维方式及探索精神。

(三)宽容的任课教师及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管理学的案例教学中,从案例中提炼知识点,帮助学生利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教练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角色。所谓“教练员”是指教师需要成为学生思维训练及养成的训练人,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传授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路径。所谓“裁判员”,是指教师需要对学生案例分析的答案进行客观地评判。无论教师肩负起何种角色,外向的性格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控管理学案例分析中的氛围和节奏。另外,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具备“四心”,分别是责任心、爱心、包容心和耐心。首先,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思维能力的训练等,都离不开高度的责任心。其次,对学生的爱心不仅仅体现在平时的关心和爱护,还体现在对于学生在案例分析时的内心需求。第三,在管理学课程的案例分析环节中,教师应该保持开阔的思维及灵活的思路,对独特角度的案例分析结果给予客观赞赏;对于在案例分析法中后进的同学,更要积极的引导,通过包容性的语言及态度传递给学生信心。最后,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个问题牵涉到多个知识点。如果学生仅仅关注其中的某个知识点,很可能会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案例分析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循循善诱的教师来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

(四)赏识内容及方式的多样性

每一个管理学的案例,就好像是一片森林,山上有着许多的树木。那么,通过讨论、分析案例,希望同学们能够进行思想观点碰撞,对案例进行系统性和条理性的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会展现出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作为教师,不仅仅要从观点方面给予学生肯定,还需要在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的独特角度等方面来进行鼓励。通过赏识内容的多样性,能够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开拓精神。另外,赏识的方式也要多元化。首先,教师需要不吝于口头表扬;其次,书面的表扬和鼓励对于自我意识较强、自我实现要求较高的当代大学生来讲,会使他们从内心感到更加的温暖、关怀和鼓励。因此,教师在课下的时间可以以批改作业及电子邮件沟通的方式来鼓励学生。再次,适当引入竞赛模式,也能够丰富赏识的形式。实践表明,学生对于具有竞赛性的案例分析方式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另外,对于竞赛胜出的团队给予一些小纪念品的奖励,会使赏识的效果更加明显。“三明治式”的批评。也就是表扬+建议修改+表扬的模式来进行,这样可以降低学生的挫败感,增强学生的信心及参与意识。

猜你喜欢
管理学案例教学法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联邦快递的管理学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