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经济学60年:演化逻辑、发展轨迹与未来趋势

2009-06-23 07:07任保平
关键词:范式经济学改革开放

任保平

中国经济学的60年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60年是相互共生的60年。1949年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提出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大问题,中国经济学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学习苏联、东欧经济学,批判和借鉴西方经济学,形成了从学习、批判、借鉴到自主创新的中国经济学之路。在建国60年到来之际,总结中国经济学60年的演化逻辑、发展轨迹与未来趋势,对推进经济学的中国化和中国经济学派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中国60年中国经济学的演化逻辑

关于中国经济学的理解,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中国经济学与中国的经济学。“中国经济学”是在经济学研究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于中国国内经济学自身的发展和中国经济实践结合基础上产生的新超越,是经济学的中国学派。而“中国的经济学”则是指经济学在中国,仅仅是指经济学一般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及其效果的实证分析。从这个意义上讲,建国60年以来,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轨迹和演化逻辑是在“中国的经济学”层面的基础上,逐步向“中国经济学”的逐步过渡。

从1949到1978年的29年,中国经济学处在中国的经济学阶段,也就是经济学在中国的阶段。社会主义新制度的确立,给人们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即如何在贫穷落后的现实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围绕这一问题,中国经济理论工作者研究的主题在于:从经典著作中寻找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研究的内容包括:以建立计划经济理论为主线,为全面实行计划经济准备的理论以及计划经济实行的理论。以马恩列斯经典著作及其理论为主线,探索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建设结合的道路,形成了毛泽东经济思想。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主线,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以计划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为主线,探索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运行。围绕这些主题,中国的经济学家研究了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社会主义经济核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社会主义商品货币关系、按劳分配理论、社会主义再生产、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学的特征体现在: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出发进行经济理论研究,配合国家经济建设需要进行经济政策研究,研究方法偏重于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基本骨架和内容。经济学发展受政治形势影响。这一阶段的研究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计划经济理论,包括毛泽东、刘少奇、陈云、邓子恢等人的经济思想。提出了一些有影响的经济理论,包括孙冶方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薛暮桥的社会主义综合平衡理论、顾准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孙尚清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于光远的生产力经济学等经济学理论。

从1978到2009年的改革开放31年,中国经济学以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为出发点,以公平和效率问题为主线,开始由中国的经济学向中国经济学的转化,形成了从学习、批判、借鉴到自主创新的中国经济学之路。以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主线,一方面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另一方面引进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一方面引进东欧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理论,另一方面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经济改革的不同阶段,研究了不同的问题。改革初期围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搞活国有企业两条线索,在计划经济体制内部引入市场经济的理论,以及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改革中期围绕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力图创立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理论。进入新世纪围绕和谐发展这一主线,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改革开放31年来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研究队伍日益壮大,研究机构和组织不断增加,以市场经济理论为代表的诸多经济理论分支得到迅速发展,产生了一批经济学家和研究经济问题专家,引进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经济学研究的结果影响了决策。至此,中国经济学开始进入自主创新阶段,用经济实践检验已有的理论,对中国改革开放实践证明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与方法加以继承和发展,根据中国的实际对西方经济学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分析和改造,对经济学基本理论不断进行新探讨,从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践出发抽象新的经济学概念和范畴,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

二、新中国经济学60年的发展轨迹

中国经济学是中国化的经济学,中国经济学必须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并能解释中国的经济现实。“中国经济学的未来发展,必须以认识现实、指导实践为依托,这应该是中国经济学界的共识。”建国60年来,中国经济学在“中国的经济学”层面的基础上向“中国经济学”的逐步过渡的演化逻辑基础上,形成了以下转化的轨迹。

1理论基础的转换:从以马克思主义苏联学派的理论基础向以马克思经济学、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现代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转化。与任何学科一样,经济学也有它自己的“基础理论”,而且,正是这些基础理论,构成了作为“范式”的概念体系的基本内容。建国初期,中国经济学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苏联学派,60年来,中国经济学就是在不断进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反思苏联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萌芽的,在反思中认识到“苏联范式”是僵死的、封闭的、排斥现代经济理论的发展成果的。改革开放的发展和马克思经济学著作的进一步翻译、出版,使得经济理论界不断反思苏联学派的政治经济学,不断以原本的马克思经济学解释和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逐步吸收和借鉴外国经济学说,实现了中国经济学的新发展。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实现了从以马克思主义苏联学派的理论基础向以马克思经济学、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现代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在中国正在进行着的经济实践为根基的转换。

2研究主题的转换: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向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转化。建国初期的29年,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是探索如何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国经济学围绕这一主题,不断进行探索,以苏联范式的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为主体,研究社会主义改造,公有制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与管理。改革开放31年来中国学围绕经济改革和开放这一伟大的实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主体,研究中国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与发展等问题。

3研究范式的转换:从苏联范式向现代经济学范式转换。在1979年以前中国经济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流范式是50年代初在斯大林主持下写成的苏联版《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的范式。人们后来把这一范式称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苏联范式”。改革开放之前29年,中国经济学研究的范式主要是以苏联范式为主,诠释经典著作,以苏联范式的经济学为框架,进行经济学研究,并以这种理论来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

改革开放31年来,中国经济学逐步摆脱了苏联范式,中国经济学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并以此为基础借鉴和运用西方经济学的某些合理成分,实现了中国经济学研究范式从苏联范式向现代经济学范式转换,促进中国经济学研究范式的重要创新。

4研究主线的转换:从计划经济理论向市场经济理论的转换。改革开放之前29年,中国经济学研究以建立计划经济理论为主线,以马恩列斯经典著作及其理论为依据,把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建设相结合,研究和探索为计划经济体制提供指导的计划经济理论。改革开放31年以来,中国经济学围绕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主线,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分析市场经济,将西方市场经济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对中国市场化过程特殊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为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指导。

5研究内容的转换:从政治的经济学、改革的经济学到发展经济学的转换。改革开放之前29年,中国经济学围绕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围绕政治需要,在内容上经济学与政治需要密切结合,进行经济理论研究,研究内容集中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等领域,宏观性很强。注解和诠释政策的意图非常明显,经济学研究独立性较差,和意识形态关联密切。这一阶段的中国经济学是政治的经济学时期。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中国经济学研究的中心主题是改革,这时的中国经济学就称为“改革经济学”、“过渡经济学”或“转型经济学”。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学的研究主题放在改革上。进入新世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传统的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得到了根本性的调整,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以发展为主题”,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提出后,科学发展已成为核心价值观,“中国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将按照发展经济学”的基本要求做出相应调整。

6研究方法的转换:从理论指导实践向从实践提升理论的转换。改革开放之前29年,中国经济学研究的方法是以现成的苏联学派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主,分析中国经济建设实践问题,按照现有的苏联模式和理论进行经济学研究。改革开放31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以及经济发展创造的“中国奇迹”,使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具有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发生了转换,开始注重从生动的经济改革实践中总结和提升经济学理论。这一研究方法的转换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中国的经济改革实践和经验对已有经典理论进行检验,找到这些理论对中国经济的有用性和局限性;二是从中国的实践经验中发现新规律、概括新概念、提炼新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中国化,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成分,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三、中国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总结建国60年以来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中国现代经济学的地位得以加强,经济学融合创新的基调得以奠定,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特色逐步增强。目前中国经济改革的任务没有完成,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仍然面临着进一步加快发展的任务。但是由于中国改革与发展问题的复杂性,人们从不同视角、不同环节、不同侧面进行研究,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形成了多种认识和多种思想流派。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趋势看,短时期内统一的经济学理论体系难以形成,各种流派之间的争论将继续进行,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多元化趋势将长期存在。从中国经济学60年来的发展和演化来看,中国经济学未来的发展趋势有:

1特色化趋势。现代中国经济学,是在引介国外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方经济理论虽然有比较完备严密的体系,在欧美成熟市场经济大行其道,但全盘引入中国,不能完全适用。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是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真正属于中国人自己原创的经济理论。当前我国经济改革正在不断地向深入发展,客观实践向人们提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前人研究、实践成果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立适应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经济理论,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繁荣贡献我们的智慧。建立中国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仍然是未来中国经济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围绕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建立的任务,中国经济学将出现“特色化”的趋势,具体表现为:以中国经济的基本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事实为素材,吸收各种经济学理论的长处,包括马克思经济学中有价值的一些观点、方法等,深入研究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现实,了解这种现象,从现象背后归纳、抽象出能够解释中国实际问题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推动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改革的实践是丰富多采的,基于改革实践的经济学也是丰富多采的。中国经济学的优势,正在于中国的特色。因为着力于研究具有鲜明本国特点的经济实践,才最有可能提出理论上的创新,并进而对世界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2国际化趋势。从中国经济学自身来看,中国经济学发展经过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传统阶段、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引进西方经济学阶段、90年代至今的多元化发展阶段,现在正处于研究范式转换的关键阶段。旧的范式已经被打破,但新的范式还没有形成。范式转变的方向将决定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中国经济学能否与世界接轨,能否真正具有理论生命力,能否承担21世纪经济学中心的重任。在此关键时期,通过实施国际化战略可以影响范式的转变,使新的范式既能够与世界接轨,又能够承担21世纪经济学中心的重任。以经验研究为基础,从实践中提炼出具有一般性的经济学理论,修正、更新或者补充主流经济学理论,与国际上的经济学研究者对话。

3研究主体多元化趋势。改革开放之前和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是以大学和官方研究机构为主。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国立大学和官方研究机构的转轨发展,经济研究活动又出现了民间化的趋势。以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为代表的各种民间研究机构,已经聚集、吸引和团结了国内外一大批有现代经济学素养的学术新人,致力于现代经济学的引进和传播,专注于中国改革和发展问题的研究,逐渐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学术气氛和传统。今后研究水平和学术影响将会进一步提高,成为新的经济学研究中心,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派。民间研究机构将在未来中国经济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将逐步增强。逐步形成了以政府机构为骨干,高等学校为核心,民间机构为主体的多元化的研究主体。

4规范化趋势。以中国的事实为素材,在研究方法上采用规范的数理模型和计量分析,成为一种趋势。经济学的发展历史本身就是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历史,当今西方主流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定量分析和研究方法的模型化日益得到加强,这也被认为是经济学的科学性不断增强的重要表现。中国经济学家将会进一步重视运用数学工具表述和论证经济理论,注意把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结合在一起用以建立经济计量模型,解决实际经济问题。计量分析方法在中国经济学中的应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进行经济结构分析,对反映经济结构的经济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进行计量分析。二是进行预测分析,计量测算和检验,给出经济变量值在未来时期或其他区域的预测结果。三是进行政策评价,模拟各种政策措施,对比政策的模拟结果,对不同的经济政策进行比较选择。这些规范的研究方法将会加强中国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进一步规范化。

猜你喜欢
范式经济学改革开放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研究
基于SCP范式的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分析
谨言慎行
从教师视角谈“读思达”课堂范式——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
经济增长总体平稳 经济运行预期稳定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工商银行与第四范式正式签约共建银行AI核心系统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