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与密度之旧貌新颜

2009-06-24 09:21席丽翎
物理教学探讨·初中学生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盐水红薯密度

席丽翎

为了使物理中考对新课程的教学起到良好的评价和导向作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对中考物理命题进行了坚持不懈地探索与革新。每年各地的中考物理试题中不乏令人“耳目一新”的试题,然而认真对比、分析后,你会发现这些题是由一些旧题“演化”而来的。2008年的物理中考中,这种现象也比较明显。下面是笔者对“质量与密度”部分试题的分析,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估算质量

1. (2005·苏州)一元硬币的质量最接近()

A. 0.5 g B. 5 g

C. 50 g D. 500 g

2. (2008·湘潭)2008年6月5日,北京奥运火炬在湘潭传递,奥运冠军杨霞传递了第一棒。她手握的“祥云”火炬的质量是()

A. 985 mg B. 985 g

C. 985 kg D. 985 t

3. (2008·厦门)绵延在厦门环岛路上的“永不止步”群雕,将马拉松比赛的场景永远定格在这条世界上最美丽的赛道上(图1)。雕像的大小跟真人差不多,设其密度是8×103 kg/m3,则每一尊雕像的质量约为()

A. 5 kg B. 50 kg

C. 500 kg D. 5 000 kg

分析:三个题目均属同一种类型,都是考查学生能否运用生活经验估测物理量。题2、题3创设的新情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湘潭为奥运火炬的传递而骄傲,厦门为国际马拉松赛的举办而自豪。题3在估测人的质量的基础上,需再挖掘出人的密度和水近似这一隐含条件,才能最终解决问题,深度的延伸,使得估算题更加成熟。

二、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1. (2007·河南)球雕艺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瑰宝。球雕是经过钻磨、镂空、雕刻等工序加工而成的,如图2所示。球体在加工过程中,以下物理量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A. 体积 B. 密度

C. 质量 D. 重力

2. (2008·义乌)如图3所示,自从公布了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后,某同学就迷上了篆刻艺术。印模经过专用工具的钻、磨、刻等工艺后,可以让人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印模在加工过程中,以下科学量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A. 体积 B. 密度

C. 质量 D. 重力

分析:“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是中考的热点。题1、题2都以篆刻为情境命题,散发着厚重的历史气息。和题1相比,题2一方面与时俱进,关注社会热点,更具有时代特色;另一方面内涵更加丰富,小小的一道选择题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作用:(1)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2)认识奥运会徽的“中国印”;(3)了解中国传统的篆刻艺术。

三、以“水”为载体考查质量、密度和体积的关系

1. (1999·天津)一定质量的水结成冰后(冰的密度为0.9×103 kg/m3),则()

2. (2008·株州)雪在外力挤压下可形成冰,表明雪的密度______冰的密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小丽利用冰的密度,使用如下方法来估测积雪的密度:利用平整地面上的积雪,脚向下用力踩在雪上,形成一个下凹的脚印,然后测量脚印的深度和______________,就可以估测出积雪的密度。

分析:这两个题解题的关键都在于挖掘出“质量不变”这一隐含条件,题1列出式子ρ水·V水=ρ冰·V冰,题2列出式子ρ水·S水·h水=ρ冰·S水·h水即可解决问题。题1是纯粹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运用情况的;题2增加了探究过程,创设的情景凸显了中学生乐于科学探究的精神,考查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体现了注重科学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四、解读图象,获取有效信息

1. (2005·梅州)如图4所示是A、B、C三种物质的质量m与体积V的关系图线。由图可知,A、B、C三种物质A. ρA<ρB<ρC

B. ρA<ρB>ρC

C. ρA>ρB>ρC

D. ρA>ρB<ρC

2. (2008·长春)图5是一定质量的某种晶体体积随温度变化的图象,分析图象可知:(1)这种晶体的熔点是______℃;(2)D点的密度________E点的密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分析:图象能直观形象地描述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或反映物理变化过程,图象题在物理中考题中屡见不鲜。题1是一道被多次采用的题,但题2却另辟蹊径,另立新意,变换图象,把对密度的考查综合到对物态变化的考查中,只要找出D点体积最小这个有效信息,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五、殊途同归的实验探究题

1. (2007·宿迁)实验室有如下器材:水、烧杯、量筒、天平、弹簧测力计、细线、 小金属块、一个可以放入量筒中的小玻璃杯。选用上述器材可以测量小金属块密度(水的密度ρ水已知)。

(1)小丽同学的测量步骤是:①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体积为V1;②把金属块浸没在量筒水中,此时液面示数为V2;③用天平测出物体质量为m;④计算金属块的密度。

请你指出小丽同学实验方案中的不足之处: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更准确地测出小金属块密度,你认为合理的实验顺序是_______(填序号)。

(2)请你再从提供的器材中选取器材,设计另一个实验方案测出小金属块密度。

选用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测金属块密度的表达式:ρ=_____________。

2. (2008·河南)红薯是我省的主要农作物,它的密度是多大呢?同学们想出了不同的测量方法。

(1)小丽用调节平衡后的天平测量一块红薯的质量,她在天平右盘放上适量的砝码后,发现指针在中央刻度线两边来回摆动,但偏向左侧的角度较大,要使天平恢复平衡,她应_____________。天平平衡后,游码的位置和所用的砝码如图6所示,则这块红薯的质量为_______g。小丽又用排水法测得这块红薯的体积为230mL,则她测出的红薯的密度约为________kg/m3

(2)小亮凭红薯虽能沉到水底,但在水里拿红薯时感觉很轻的经验,估计到红薯的密度比水大不了多少。于是从学校借来了一支密度计,并用食盐、水、大茶杯和密度计进行实验,也测出了红薯的密度。他的方法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这两个题都是以测固体的密度为目的的实验探究。把它们放在一起是因为命题的思路很接近:前一部分从不同角度考查常规的实验方案实施过程;后一部分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另一实验方案都延伸到了浮力的知识范畴,但所用的测量方法不同,题1的解题关键在于测得浮力求出物块的体积,题2的解题关键在于使物块悬浮再用密度计测液体密度。

六、关于混合物的密度、质量的计算

1. (2007·宜昌)小红的妈妈到某工艺品商店买了一件用金铜合金制成的实心工艺品。商店的售货员告诉她:这件工艺品是由质量相等的金、铜两种金属混合制成的,含金量为50%。小红的妈妈对商店售货员的话表示怀疑,让小红进行验证。小红通过实验测出工艺品的质量为600 g,体积为52 cm3,并从课本中查出了金、铜的密度分别是19.3 g/cm3和8.9 g/cm3

(1)请根据小红的实验结果计算工艺品的密度。

(2)请根据售货员的说法,计算出工艺品的密度。并说明售货员的话是否可信。

(3)请计算这件工艺品的实际含金量。

2. (2008·宜昌)图7是我国设计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奖牌,奖牌正面为国际奥委会统一规定的图案,奖牌背面镶嵌着取自中国的玉石,形象诠释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玉”比“德”的价值观,是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精神的一次“中西合璧”。奖牌分为金牌、银牌和铜牌,其中金牌由纯银、玉石、纯金组成,金牌的总体积约为23 cm3,镶嵌玉石的体积约为5.4 cm3,纯金的质量约为6 g。(已知:ρ玉=3.0 g/cm3,ρ金=19.3 g/cm3,ρ银=10.5 g/cm3

请问:(1)一枚金牌约需要玉石多少克?

(2)一枚金牌除了玉石和纯金外,还需纯银约多少克?(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分析:这两道题都考查了密度知识的应用,考查学生能否利用密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者考查角度不同:题1是鉴别物质,题2是测算物体中各种物质的成分。从创设的情境来看,题2关注社会热点,弘扬民族文化,更具有教育意义,使学生收获了更多宝贵的知识。

七、创新综合题

1. (竞赛题)盐水选种,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巧妙的选种子的方法。选芒粳稻种需要用密度为1.1×103kg/m3的盐水。为了检验所配制的盐水是否符合要求,取了500mL盐水样品,称得它的质量为505g。请分析这样的盐水是否符合要求?若不符合要求,应加盐还是加水?每500mL原来的盐水应加盐或水多少克?(食盐密度为2.2×103kg/m3

2. (2008·烟台)精选作物或树木的种子时,通常采用“盐水选种”。小明等同学参加农科人员利用盐水选种的实践活动。

(1)试说出盐水选种所用到的物理知识。

(2)盐水配制成后,小明设计了以下方案测定盐水的密度。

①用天平称出空玻璃杯的质量m1;②在空玻璃杯倒入适量的盐水,称出它们的总质量m2;③把玻璃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V;④计算盐水的密度。

试问,这样所测得的盐水的密度是偏大还是偏小?为什么?

(3)兴趣小组想对盐水进行抽样测定。若分别以 ρ水、ρ盐、ρ盐水表示水、盐、盐水的密度,以T表示每立方米盐水中含盐的质量(称做含盐量)。请你导出T与ρ水、ρ盐、ρ盐水的关系式。在一次抽样测定盐水的密度时,他们采集了1 000 mL盐水,称得其质量为1.05 kg。已知盐的密度是2.7×103 kg/m3,求此盐水的含盐量。

分析:题1“盐水选种”的竞赛题,由于彰显了物理知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十多年来被奉为经典。题2在原来单纯计算的基础上,增加了实验探究的过程,又综合了“测盐水的密度”的实验,使其成为一道综合题,真可谓推陈出新了。

题海无边,由于篇幅有限,笔者只能展示沧海之一粟,同学要明白:1. 所谓新题,往往是它的情景变了、立意变了或考查角度变了,而考查的知识是不变的。只要我们抓好双基训练,任他千变万化,我们自可以不变应万变。2. 命题者之所以对有些旧题目反复“翻新”,恰恰说明它们是中考的热点,在紧张的复习阶段,我们可以有目的有选择的进行训练,提高复习效果。

猜你喜欢
盐水红薯密度
我挖到了大红薯
为什么菠萝要在盐水中泡过才好吃
大树“挂盐水”
有趣的挖红薯
泉水与盐水
“密度”练习
密度的应用趣谈
密度的不变性与可变性
当冷盐水遇见温淡水
红薯的滋味